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年 >> 第二期
路在何方 ——德军败在通往莫斯科的路上
发稿人: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2-11-21 10:55:02  文章字号:   

  作者:丛 丕

  1941年12月中旬,在漫天风雪和零下40度的严寒中,衣着单薄、食不果腹、饥疲不堪的德军遭到苏军的猛烈反攻,被迫从能够望见克里姆林宫尖顶的地方开始撤退,从此再也没能接近苏联首都莫斯科。这是自1939年9月波兰战役以来,所向披靡的德军在欧洲战场上的首次战略性退却,莫斯科城下的失败标志着“巴巴罗萨”行动的破产,也象征着德国的战略攻势受到了遏制。

  一

  关于1941年冬季德军兵败莫斯科的原因,传统的说法主要有三个观点:一是希特勒执意在1941年八九月间发动基辅战役,消灭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使中央集团军群兵力分散,原地踏步,拖延了向莫斯科的进攻;二是1941年秋冬时节的雨雪天气和低温酷寒使得缺乏冬季作战准备的德军难以适应,战斗力锐减,这也是历来强调最多的原因;三是苏军以顽强的阻击消耗德军力量的同时,从后方,尤其是从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调来了大量后备部队,从而发起大规模反攻,将德军击退,成功保卫了首都。当然,上述原因都是导致德军未能攻取莫斯科的客观因素。不过在笔者看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苏联恶劣的道路状况限制了德军机动作战的优势,导致了严重的后勤供给危机,使其进攻乏力。

  德军在二战初期能够所向披靡的首要法宝就是运用了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空地密切协同的“闪电战”战术,这一战术高度强调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机动。无论是履带式车辆,还是轮式车辆,只有在良好的道路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机动性优势。闪电战的威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场的道路条件。同时,实施战略规模进攻作战时,庞大的后勤工作同样依赖良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尤其是铁路线,必须能够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包括火车将大量兵员物资迅速及时地运往前线,支撑一线的作战行动。因此,在道路交通发达、公路铁路网密集、交通设施完善、道路状况良好的中欧、西欧地区,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在突破敌军防线后快速向纵深推进,后续部队及后勤单位也能迅速跟进,从而获得显著的突击效果,以达到作战目标。

  然而,东线战场的道路交通条件与西线战场差之甚远。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及西方国家,加上国土广袤,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相当落后,极度缺少坚硬路面的高等级公路,绝大多数道路不过是经过简单夯实的乡间土质公路,在干燥天气下会大量扬尘,在车辆通行量较大时路面容易损坏,凹凸不平;而在雨雪天气下又会化为泥潭,以至于无法使用,在恶劣天气下将极大限制德军部队的行动,尤其是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更为严重的是,即使勉强使用的土路也相对稀少,不能充分满足大规模部队的行动需要。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在前线和后方,德军部队争抢道路行军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德军的推进速度。

  相比之下,铁路对于天气的适应性要好得多,而且自从开战以来,德国的军事战略就非常依赖铁路的战略运输能力,无论部队调动,还是后勤供给,都离不开“铁老大”。然而,苏联的铁路系统同样令德军抓狂,除了路网稀疏、信号系统简陋、机车和车厢数量不足等缺陷外,最大的问题是苏联铁路采用与欧洲标准轨距不同的宽轨铁路,这使得德军在战争开始后无法马上使用苏联的铁路系统进行兵员和物资运输,遭遇了“轨距危机”。从“巴巴罗萨”行动发起伊始,德国的铁路工兵们就忙于将宽轨铁路修改为窄轨铁路,供德制机车和车厢使用,而这项工作的进度远远落后于德军的推进速度。当德军在1941年8月初推进到斯摩棱斯克地区时,距离前线最近的铁路运输补给站还远在数百公里外。

  二

  大量的物资堆积在远离前线的后方,只能利用公路运输,但是前述的苏联恶劣的公路状况使得公路运输同样面临困境:车辆和油料的损耗激增,在西欧地区行驶100公里损耗的油料在苏联仅能跑70公里。为了满足前线的需要,德军汽车往往尽可能地多装物资,导致发动机负荷沉重,故障频发,轮胎加速磨损,进一步削弱了公路运输能力。到1941年底,德军后勤部门仅有25%的汽车还可以使用。同时,德军对于苏联道路交通情况的情报搜集也很不到位,部队使用的地图不是过时的,就是存在错误,图上标明的可用公路实际上不过是羊肠小道,甚至没有道路,进一步恶化了德军的战场交通状况。

  苏联粗陋低劣的道路交通体系导致德军在东线作战时陷入铁路运输运力不足,公路运输不堪重负的窘境。加上德军在交通调度上的混乱,各类部队纷纷争抢有限的道路资源,令后勤运输系统更加难以维持顺畅,使得德军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初就在后勤保障上困难重重。在战役开始三个月后,中央集团军群第四集团军司令克卢格元帅在日记中写道:“目前的补给只够维持当前消耗,部队生活只能糊口。”到9月下旬,部分一线德军部队甚至出现十天没有面包补给的情况,只能就地筹措粮食充饥。装甲部队与后勤单位严重脱节,常常因为补给不足、缺油少弹而止步不前,只能通过空投紧急补给,才能维持进攻。

  德军的后勤危机在莫斯科战役期间达到了高峰。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于10月初启动,仅仅两周后一线部队就普遍报告补给不足,甚至连马匹食用的燕麦都极度缺乏,而没有马匹德军将难以机动火炮!到1941年秋冬时节,频繁的雨雪天气几乎彻底摧毁了德军脆弱的交通网络,令德军的推进和后勤运输都陷入难以克服的困境。中央集团军群被迫在11月上旬暂停进攻,时间持续达两周,从而让苏联获得了调动预备队和加固防线的宝贵时间。到“台风”行动后期,德军前线的补给状况更是每况愈下。以中央集团军群为例,每天至少需要75列军需的物资,而实际达到防区的列车数量长期徘徊在每天25~40列之间,只能优先运输弹药、燃料、武器等急需物资,而食物、冬装、药品和饲料等物资的运输出现了严重延误。某些部队连牙膏、图钉之类的日用品都消耗一空,德军后勤的窘迫状况可见一斑。直到气温下降,道路封冻,能够通行后,德军才在11月15日重启攻势。但已经失去了攻取莫斯科的时机,最终在12月上旬耗尽进攻力量,只能望城兴叹。

  纵观从“巴巴罗萨”行动启动到“台风”行动失败,德军对苏联的进攻始终受到恶劣交通状况的影响,而且随着德军愈加深入苏联腹地,这种影响就变得愈加明显。德军统帅部在制定对苏作战计划时没有对苏联的道路状况做细致缜密的调查分析,忽视了后勤运输方面的隐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失误。关于苏联道路状况对“巴巴罗萨”行动的影响,有人曾作出颇有见地的论断:“如果苏联有良好的公路网,可能会对德军更有利。” 

请使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继续阅读书刊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