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四海分崩,群雄并起,在这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剧中,高柔的身影虽不够引人注目,但他却是罕有的笑到最后的人之一。生前步步莲花,死后极尽哀荣。这个起步于曹操南征北战、霸业初创时期的小吏,何以竟成波谲云诡、血雨腥风的角斗场上的那个稳坐钓鱼船的人生赢家呢?
高柔(174—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市杞县)人。历仕曹操及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五位帝王的大臣,为官六十余载,一直做到三公九卿,享年九十岁,堪称政坛上的长青树和不倒翁,亦可以说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政治风云的活化石。那么,他水火不侵、金钢不坏、得以青云直上的锦囊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对法治精神的坚守,并矢志不渝、一以贯之地笃实践行,成为曹魏集团不可或缺的人。
一、勤勉谨慎 无可吹求
建安九年(204年),高柔因为年纪轻轻就以精通律法、富有治才而闻名远近,因而被求贤若渴的曹操任命为济南郡菅县(今山东邹平)县令。威名在外的高柔,甫一到任便吓坏了劣迹斑斑的一众属吏,害怕以往的不端受到追究和惩处,纷纷挂冠而去。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铁面无私、执法严明的新县令却说出这样一番话:“我刚刚上任,这些官吏在我手下还没有什么过失,我凭什么要翻过去的旧账惩办他们呢?”并且立马让他们官复原职。这些官吏深受教育,从此痛改前非,向善而行,“咸为佳吏”。在高柔的精心治理下,菅县政通人和,各得其所,各安其业,百姓皆赞其贤。
正当高柔干得风声水起之时,不承想他的堂哥高干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起兵反叛,顿时给激情似火的高柔泼了一大盆冰水。虽然高柔毫不知情,但多疑的曹操还是因为高干的原因失去了对高柔的信任,迅即拿掉高柔的县令职务,任命其为专司地方执法的刺奸令史。这个职位几乎每天都要断案,百密难免一疏,到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杀掉他以绝后患。
对于曹操的用心,高柔看得一清二楚,他没有退路,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将事情做好,从死路中求得生路。因为,他不想逃,他看出曹操是个能够成事的英雄,跟着他能够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而做不好的话,那就一切都没有了。因此,他将全副身心都投入到这个严峻的考验中。他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不仅“处法允当”,令人心服,而且每晚看文书都到深夜。没过多久,他就把积压的案子条分缕析地全都审理得清清楚楚,使监狱里一个滞留犯人都没有。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操夜里出巡,到高柔所在部门时,发现高柔“拥膝抱文书而寝”。经过了解,得知高柔几乎每天都这样,比拼命三郎还拼。曹操听后大为感慨,这是一个有节操、有信念、有坚守的志士,怎么可能朝秦暮楚、存有二心呢?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曹操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裘衣,爱怜地盖在高柔身上后悄然而退。凭着勤勉谨慎,精益求精,鞠躬尽瘁,将事情做到极致的卓越表现,高柔不仅奇迹般地拯救了自己,还为自己后来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守正道 秉公执法
魏初,为了迅速实行有效治理,稳定社会秩序,丞相府设置专司刑律的部门理曹,高柔出色的表现,令曹操刮目相看,遂直接提拔他担任掌管理曹这一机构的理曹掾,《以高柔为理曹掾令》是这样说的:“在安定社会里推行教化,要把礼义放在首位;在乱世里执政,要把刑法放在第一位。所以,舜将混沌、穷奇、梼杌和饕餮四个为祸世间的凶族流放到边远地区,皋陶被任命为专司狱讼的司法官,天下因此而安定。汉高祖废除秦朝过于严苛之法,由萧何重新更定法律,汉朝从此走向兴盛。”然后高度评价高柔,说他富有高见卓识,精通法典,并且公平允当,“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并寄予莫大希望,要高柔再接再厉,勉力而为。
曹操率军奔赴徐州画作
事实证明,高柔确实是这一职务的最佳人选。当时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了。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要将他们的妻子儿女抓到官府,进行严厉的审查。可是,这次曹操觉得这样的处理力度还不够,要更具有震慑力,以儆效尤,于是就在原来颁布的律法条款上加重了刑罚,因而负责审查这些逃兵家属的官员,就据此上报将其全部处死的意见。高柔认为这个决定不妥,后果严重,甚至可能产生灾难性影响,因为与法治的本意和精神背道而驰。于是他赶紧上奏:“逃兵现象确实影响很坏,不严惩不足以彰显法律的严肃性,但是我私下听说有些人只是一时糊涂,不久就后悔了。我认为应该饶恕他们的妻子儿女,因为他们是无辜的,这样不仅可以让逃跑的有所顾忌,给他们一个回心转意、改正错误的机会,倘若不分青红皂白一杀了事,势必断绝了他们回头的希望。这样的办法不仅不能阻止逃跑,反而适得其反,会让更多人逃跑。”曹操觉得言之有理,就立即停止了原来的命令,遂使很多因此受到牵连的人得以活命。
高柔明于法理并善于治法的桩桩件件,曹丕赞赏不已,称帝后很快任命高柔为掌管律令的治书侍御史,赐关内侯。当初,曹丕与曹植本来处于同一起跑线,然而在激烈的夺嫡之战中,最终曹丕胜出,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身边的郭姓女人。此女不仅貌美如花,且极富智略,她为曹丕筹谋了不少万全之策,对于这个厥功甚伟的红颜谋士,曹丕十分宠爱。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立为世子,担任曲周县的县吏的郭夫人之弟,监守自盗官府布匹,按律当斩,曹丕为救小舅子,多次手书给魏郡西部都尉鲍勋,请求他高抬贵手。刚正的鲍勋不敢私纵罪犯,就将其所犯罪行连同曹丕的手书一并呈报给了曹操,从此曹丕与鲍勋结下宿怨。
曹丕登上帝位后,终于找到了鲍勋的一点瑕疵,公元225年秋季,曹丕领水陆两军到江淮,后从寿春回军,经过陈留郡。陈留太守孙邕拜见皇帝,并顺道探望鲍勋。当时营垒还未建成,只树立了营标,而孙邕走侧路不走大路,被军营令史刘曜发现并检举他违反军令,鲍勋认为壕堑营垒还没建成,调解了这件事情,没有举报。大军返回洛阳,刘曜犯了罪,鲍勋上奏要求将他废黜遣派,而刘曜却秘密上表,说了鲍勋私下解脱孙邕一事。曹丕于是下诏:“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以此为由,逼迫相关部门将鲍勋判为死刑。廷尉高柔坚决反对,钟繇等一众官员也苦苦求情。曹丕为了防止高柔搭救鲍勋,竟然下旨把高柔调往别处,并不准其擅自离开,然后派顺从自己的廷尉官员冲入监狱,直接将鲍勋活活打死。曹丕虽然为自己出了积压多年的怨气,但他知道高柔是对的,国家不能没有这样德高望重、秉公执法的好官员,因此,高柔虽然忤逆了曹丕的意志,但丝毫没有减弱曹丕内心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曹叡继位后,高柔的地位继续走高。当时,朝廷对皇家划定的禁止狩猎区域有着非常严苛的规定,谁要是触犯了,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不只财产会被政府没收,甚至还会丢掉性命。并且规定,举报这种罪行的人都会得到丰厚的奖励,而知情不报者与之同罪。可宜阳典农刘龟却心怀侥幸,偷偷地在禁地内射杀兔子,这一行为被手下功曹张京告发了。曹叡得知后立即将刘龟逮捕入狱,并且发誓要严惩不贷。廷尉高柔按照审案质证相应的基本要素,请求曹叡告知是谁密告了刘龟,可是曹叡有意隐匿张京这个告发者,遂没有理高柔这个茬。高柔说:“廷尉,是天下最公正的执法者。我怎么敢以皇帝您的喜怒而破坏法律呢?”高柔言至切,情至笃,曹叡醒悟过来,道出了张京的姓名,于是高柔立即回去审讯,最后,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了公平适当的裁决。
三、法律在手 仁义在心
高柔身为廷尉,对于法律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从而在执法过程中使法律具有了几分慈悲与温情。一位名叫窦礼的护军营士兵因事外出却并未按时回营,因而军营便以为窦礼当了逃兵,按照军法,首先要立刻上表请求搜捕,并同时籍没他的妻子和子女为官奴。其妻不服,多次前往州府喊冤告状,却没有人理睬。无奈之下,她便告到廷尉高柔这个最高司法长官那里。高柔亲自审理了这一案件,通过明查暗访,多方搜集证据,终于使案情真相大白,避免了一桩冤案的发生。曹叡下诏恢复了窦礼妻子和儿女的自由,并将此案通告全国,让人们从窦礼这个案件中吸取教训。
司徒吏解弘的父亲去世后,按照当时制度,其应在家服丧,期限为一百天,结束后要立即到官府正常工作。是解弘由于悲伤过度,病倒在家,恰好赶上有军事行动,官府便按照敕令通知他即刻上班,解弘只得将身体情况如实回复,延请病假。部门据此上报给朝廷,曹叡得知后大怒,下令有司将他抓起来打算乱棍打死了事。廷尉高柔感觉此事可能不这么简单,遂决定亲自去解弘的家里看个究竟,以免冤杀无辜。高柔见到解弘后,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解弘脸色苍白,瘦弱不堪,需要两个家人左右搀扶着才能见客,说话也没有一点气力,证实了解弘没有说谎。高柔遂如实上奏说明情况,认为应该宽恕这个恪守孝道的人。明帝曹叡怒气顿消,夸赞解弘是个大孝子,不仅原谅了他,还宽限他继续在家养病直至痊愈。
公平公正是法治的灵魂,高柔在整个司法生涯中都在竭尽所能地捍卫和维护法律的精神和尊严。公元237年,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在这之前,他身在洛阳作为人质的哥哥公孙晃已经多次向曹魏朝廷报告公孙渊将会谋反,请求朝廷起兵征伐。后来,公孙渊真的谋反了,有官员竟然无视公孙晃的立功之举,主张以律条中的连坐之法杀掉他。高柔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据理陈说:“《尚书》说,对犯罪之人用刑杀之,使民知戒不敢犯法,从而使严酷的死刑没有用场;对善者用明德之誉予以奖赏,使百姓竞相为善,从而使善行得到弘扬。这是古代圣王推行的明典。公孙晃及其妻子是叛逆的宗族,的确应该斩首示众,不使他遗祸后世。然而我又听说公孙晃在公孙渊叛逆之前就已多次自首,陈述公孙渊存在反叛的风险。因此,他虽然是凶逆的亲族,但根据其原本之心和重大立功之举是可以宽恕的。臣以为公孙晃如果真有揭发检举公孙渊的大义之举,就应该恕其死罪。而倘若没有这样的表现,那就应当按照法条斩之于街市。而现在却既不赦其死罪,又不将其罪昭告天下,而是要把他关在监狱之中让他自杀,这不免会让天下人产生疑惑。”语虽委婉,但态度明确,公孙晃即便是反叛者的亲哥哥,符合连坐之法的条款,但举报在前,有重大立功表现,也绝没有死罪,应该尊重事实予以宽恕。这体现了实事求是、惩恶扬善的法治精神。
史学家陈寿说高柔在处理法律事务上“明于法理”;宋高宗赵构赞赏高柔“不以明帝喜怒而毁法”;魏明帝曹叡高度评价“知卿忠允,乃心王室,辄克昌言”。从这些重要人物的评价和赞誉之词,可以看出,高柔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人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正是他一生对法治精神的坚定捍卫与不懈维护的真实映照。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8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