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裴文媛
太上皇不是太上皇帝,只是皇帝的父亲。按《说文解字》说法,“皇”的意思是“大”,“帝”是“王天下之号也”。“皇帝”是天子的专称,天子登基是称帝,而不是“称皇”。蔡邕说:“太上皇不言帝,非天子也。”颜师古说:“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也就是说,太上皇只是一种尊号,虽然地位高贵,但没有实际权力。这就使得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微妙起来:在父为子纲的伦理规则之下,太上皇作为皇帝的父亲,在父子伦理上当然是高于皇帝的;在君臣伦理中,太上皇又是皇帝的臣子,地位当然低于皇帝。君臣优先于父子,皇帝强于太上皇,这是理论上太上皇处理与皇帝关系的准则,这个准则听起来是清晰的。不过,事情没那么简单。历史上不少太上皇在将权力移交新皇、和新皇日常相处的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顺畅。这与太上皇的产生方式密切相关。
加尊与内禅
太上皇的产生,一般有加尊与内禅两种。
加尊,就是儿子做了皇帝,成了统治天下的天子,就尊奉仍健在的父亲为太上皇,所谓“子有天下尊归于父”。这一般发生在创业之主身上。例如,秦朝嬴政称始皇帝后,加尊父亲异人为太上皇。再比如,刘邦在建立汉朝成为皇帝后,尊他的父亲为太上皇。《汉书·高帝纪》记录了汉高祖的诏书:“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这通诏书明白地表示:刘邦的皇帝之位,是自己平定天下而为天下人所尊奉的;只是因为出于对父亲的孝道,所以刘邦才为刘太公上了“太上皇”的尊号。
内禅,则是皇帝还健在时,因为某种原因,提前退位,将皇位传于太子,所谓“父有天下传归于子”。一般认为,赵武灵王传国于其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虽然不是用的“太上皇”的尊称,但仍然是内禅的开始。历史上皇帝内禅事件不少,粗略统计至少有15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5次,唐代4次,宋代4次,明清各1次。这些皇帝禅位事件自然有各种各样原因,有的是因政局所迫,或者因病不能视政,又或者天象异变。
因政局动荡,不得不禅位的皇帝,至少有北齐后主高纬、唐高祖、唐玄宗、宋徽宗、明英宗五位。
公元577年,北齐后主高纬在他21岁的时候,因为与北周的战争失败了,就把皇位内禅给了年仅8岁的太子高恒,自己当起了“太上皇帝”。年幼的高恒不能力挽狂澜,北齐很快就灭亡了。
有唐一代,政局动荡比较严重,帝位传承是一个大问题,顺利禅让的少,夺位政变频出。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随即,秦王被立为皇太子,开始处理政务。同年八月,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尊唐高祖李渊为太上皇。翌年,改元贞观。贞观三年(629年),太上皇李渊徙居大安宫。因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不得不禅位给秦王李世民,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唐太宗画像
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掌握朝政大权,先是立李显为皇帝,是为唐中宗。李显登基后,试图通过重用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来分权,被母亲武则天废除帝位,在位时间仅55天。继唐中宗之后的,是唐睿宗李旦。唐睿宗不过是傀儡皇帝,武则天垂帘听政。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李旦则被降为皇嗣。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禅位于唐中宗李显,李旦则因功劳担任太尉一职,并加尊号“安国相王”。唐中宗死后,爆发韦后之乱,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并立李隆基为皇太子。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因为彗星出现,禅位于太子李隆基,成为太上皇,并于翌年将所有权力交给了唐玄宗李隆基。玄宗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臣,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可惜在他执政后期,出现了一系列失误,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在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禅位于太子李亨(唐肃宗),自己也当上了太上皇。
除唐高祖、唐玄宗外,另外两位被迫禅位的皇帝也大大有名。一位是宋徽宗,一位是明英宗。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赵佶因金兵入侵,慌忙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桓(宋钦宗),自称道君皇帝。这是北宋唯一的一次禅位。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二帝都被金兵俘虏。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为了保卫京师,皇太后与于谦等大臣商议,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景帝。景帝继位后,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后来,也先送还英宗。景帝去世时,则发生了夺门之变,英宗再次登基。
明英宗画像
政局变动引起帝位变动再正常不过,还有一些特殊原因导致皇帝禅位的例子。第一,因病禅位的皇帝,有后凉吕光、唐顺宗、宋光宗三位。十六国时期后凉的开国之君是吕光,他便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龙飞元年(396年),吕光自称“天王”,即皇帝位。龙飞四年(399年)十二月,吕光在自己病重、国内反叛四起的情况下,册立吕绍为天王,将帝位禅让给吕绍,并自称“太上皇帝”。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但因病不能处理政务,就把政务全交给了太子李纯。翌年,立李纯为皇帝(唐宪宗),顺宗则成为太上皇。第二,因天文异变而禅位的皇帝,除上文提到的唐睿宗外,还有北齐武成帝。北齐武成帝高湛在河清四年(565年),因为大臣上奏说天文有变,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高纬。大臣们援引献文帝故事,上“太上皇帝”尊号。当时,高湛28岁,高纬则只有10岁。
纵观各朝各代,除了被主动加尊为太上皇的,乐意主动禅位给新皇、权力交接愉快的君主凤毛麟角。一个君主让出帝位成为太上皇,虽然形式上已经将权力交接给了新皇,可由于曾经的权力惯性,往往难以完全放弃对朝政的干预。太上皇仍希望保持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而新皇则希望树立自己的权威,掌握完全的统治权。这种权力交接的不完全和双方对权力的不同态度,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
最理想的太上皇
理想的太上皇第一条标准是自愿,而不是由于种种原因被迫离开帝位。北魏献文帝、北周宣帝、南宋高宗、孝宗和清高宗,都是自愿将帝位禅让的。
在北魏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大概是迁都洛阳施行变法改革的孝文帝元宏。他的皇位则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禅让的。献文帝对于处理政务没有兴趣,一心只想着避世修道。他一度想禅位给他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却因群臣的坚决反对而作罢。不过,他最终还是实行了内禅,把皇位传给了他年幼的儿子拓跋宏(后来,拓跋宏在变法时将拓跋改姓“元”)。献文帝在位时间7年左右,禅位时年仅17岁,儿子则年仅5岁。他下诏说:“昔尧舜之禅天下也,皆由其子不肖。若丹朱、商均能负荷者,岂搜扬仄陋而授之哉?尔虽冲弱,有君人之表,必能恢隆王道,以济兆民。今使太保、建安王陆馛,太尉源贺持节奉皇帝玺绶,致位于尔躬。其践升帝位,克广洪业,以光祖宗之烈,使朕优游履道,颐神养性,可不善欤?”献文帝在上述诏书中,对元宏大加夸赞,认为他人虽年幼,但是有“君人之表”,将祖宗基业交给元宏他很放心。献文帝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他的儿子拓跋宏,最终进行了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的汉化和强盛。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也把帝位禅让给了太子宇文衍,原因与献文帝拓跋弘相当一致,是他自己想要“高蹈风尘之表”。宇文赟自称“天元皇帝”,居处称为“天台”,朝廷政事则仍由宇文赟处理。当时,宇文赟21岁,宇文衍则只有7岁。拓跋弘和宇文赟自愿禅让帝位,但理由着实自私,没有一点家国情怀和帝王的励精图治之心。
南宋高宗赵构应该是历史上当太上皇时间最久的,共24年。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立赵昚为皇太子。翌年,赵昚即位,改元隆兴,高宗则退处德寿宫,称太上皇。由于高宗早年丧失了生育能力,孝宗并不是高宗亲子,而是太祖一脉,所以孝宗十分感念高宗。宋室的帝位传承很有趣,宋太祖一脉在宋太宗赵光义之后就无缘帝位,却在南宋高宗手中接了过去。高宗在24年的太上皇岁月中,享尽了安逸荣华。宋孝宗是一位有为君主,一生以北伐恢复中原为目标。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已经63岁的孝宗,把皇位内禅给42岁的太子赵惇。公元1190年,赵惇即位,是为光宗,宋孝宗则成为太上皇。不过,光宗患有精神疾病,在绍熙五年(1194年)太上皇去世时甚至不能办理丧礼。于是,赵汝愚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策划了绍熙内禅,扶立了宁宗赵扩。连续三次内禅,这在历史上确实是绝无仅有的。宋人洪迈认为,历朝历代的太上皇故事中,只有宋高宗、宋孝宗二人的关系是前所未有的融洽和谐。魏晋南北朝的诸位君主都不值得一提,唐代四位太上皇中,顺宗是因为自身疾病不能处理政务,高祖是因为秦王杀兄弟后迫于形势,唐玄宗则在逃往四川的途中太子擅立,只有唐睿宗禅位是发于诚心,但也有不得已的内情。因此,宋高宗的慈爱与宋孝宗的感恩孝顺可谓彪炳千古,最理想的太上皇也非他二人莫属。
宋高宗画像
按照清人赵翼的说法,将太上皇与皇帝的关系处理得最好的君主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赵翼首先引述了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对历代太上皇的评论。对于洪迈评论宋以前的太上皇,赵翼表示同意,但对于最好的太上皇一事则表示异议。赵翼认为,南宋偏安,孝宗又不是宋高宗的亲生儿子,因此宋高宗、孝宗的太上皇与皇帝关系还是不完美的。相比之下,清高宗则是“临御六十年,亲传宝位”。而且清高宗的儿子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表现也很好,比宋孝宗更孝顺,“今上自受禅后,极尊养之诚,无一日不亲承色笑。视宋孝宗之一月四朝,曾不足比数焉”。因此,对于清高宗和清仁宗的关系,赵翼作了一个评价:“慈孝兼隆,福德大备,真开辟以来所未见。”
清高宗在御极60年后,将皇位内禅给皇太子颙琰。因为清圣祖(年号“康熙”)在位61年,所以清高宗决定只做60年皇帝,以示对他祖父的敬意。他认为,历史上像唐高祖、宋徽宗、明英宗等太上皇,都是“丧败余生”,失去了曾经的皇帝尊严。只有宋高宗的太上皇生活勉强可以效法。于是,清高宗便在皇宫的东北区域修建了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等建筑群,作为他的居所。
在乐寿堂前门上,有一副清高宗自己撰写的对联,左右联分别是:“乐在人和,肯寄高闲规宋殿;寿同民庆,为申尊养托潘园。”意思是说,他要像宋高宗和潘恩一样,晚年悠游尊养。潘恩是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的进士,曾在抗倭斗争中立下功劳,又因为在担任河南巡抚时,制服了贪虐骄横的徽王朱载埨和伊王朱典楧,而得享大名。退休后,潘恩因功劳受到朝廷优待,有一个很好的晚年,直至87岁才过世。不过,清高宗实际上依然把一切军国大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命人镌刻了“太上皇帝之宝”的玉玺,批阅奏章一如既往,起居注官也继续撰写他的起居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万法归一”殿里,保存着清高宗的诗文《出山庄北门瞻礼梵庙之作》,其中就说道:“自丙辰授政,子皇帝用嘉庆纪年,而一切军国大事,予仍躬亲指示,不敢遽图暇逸。即剿捕教匪一事,筹笔勤劳,凝盼捷章。”“丙辰授政”,就是丙辰年间(嘉庆元年,1796年),清高宗内禅清仁宗之事。“剿捕教匪”则是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之事。清高宗仍然决定着一切军国大事,因此清仁宗只是在名义上接班,实际上并没有决断权力。清仁宗对于父亲确实是尽到了一个孝子的本分。每逢清高宗木兰秋猎、拜谒祖陵、朝佛拈香时,他都亦步亦趋地跟着,平时也是每天都去参拜父亲,向父亲问安。可以说,清高宗是历史上不仅享有尊位,还最有权势的太上皇。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清高宗病逝,清仁宗立即下令夺去了清高宗宠臣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重要职衔,不久之后就展开了清算。直到这时,清仁宗才正式开始摆脱父亲的影响,成为名副其实的乾纲独断的皇帝。
乾隆皇帝行乐图
不能不说,赵翼对清高宗和清仁宗的溢美之词有夸张的成分,也没有点出皇帝与太上皇在君臣、父子两大伦理关系中的纠葛,也就是皇帝作为君与子、太上皇作为臣与父的伦理冲突。作为至尊的皇帝,如何扮演好孝顺儿子的角色,乃至成为天下臣民的表率?作为至尊皇帝的父亲,如何向儿子优雅地称臣?这都是十分微妙的。由此,我们可以提出最理想的太上皇的另外两条标准:第二条标准是禅位的原因是否正大光明,有益于国计民生;第三条标准是太上皇是否妥善处理了与皇帝的关系,是否在君臣、父子关系的交织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总之,在皇权专制时代,只有自愿让贤,并且克制住自身权力私欲的太上皇才是最理想的。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3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