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李楠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5-03-21 09:18:12  文章字号:   
赵匡胤之死与古代皇权争夺

作者  王梦

公元976年冬,正值盛年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宫中暴毙,其死因如一团迷雾,迄今无人破解。探寻这一千多年前的皇位更迭悬案,能真切地看到中国古代皇室权力争夺的血腥与残酷。

一、大雪中的神秘死亡

公元976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二十日)这天,“是夕果晴,星斗明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赵匡胤心中大喜,加之这一个月来前方在征伐北汉过程中捷报频传:镇州巡检郭进焚烧寿阳县,俘虏九千人,隰州巡检穆彦璋攻进河东,俘虏两千多人(《宋史·本纪第三·太祖三》),可谓喜事连连。然而,此刻天空“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赵匡胤见状,顿时心神不宁起来。他忘不了道长张守真对自己说过的话:“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你的寿命)则可延一纪,不而,则当速措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意思是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天气晴朗,赵的寿命可延长十二年,如否,则当速速安排后事。此时此刻,乱了方寸的赵匡胤急传胞弟赵光义(赵匡义)入宫,酌酒商量对策。赵匡胤好酒,他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陈桥兵变的头天晚上,他喝得大醉不能自持,直到黄袍加身后方醒(笔者认为这是他假装喝醉,为掩人耳目而显示自己是被迫黄袍加身)。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这是“赵匡胤自编自导下演出了一幕富有戏剧性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事件,终于把后周政权转移到自己手中”(邓广铭《宋史十讲》)。“杯酒释兵权”更是赵匡胤以酒设局,把那些开心喝酒的武将们兵权尽数拿去,确保以后赵家天下高枕无忧。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这次大雪之夜与胞弟喝酒,想不到却把自己的性命给喝丢了,而取他性命的人正是前面讲的数次为他上位设局的直接设计者、参与者赵光义。文莹《续湘山野录》写道:“斧声烛影”那天晚上,喝酒的赵家哥儿俩情形异常,屋外的宫女内侍们“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帝(赵匡胤)引柱斧㪬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好为之,好为之)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此处几种史书表述不一,有史书记载当夜赵光义没有在宫中留宿)。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这次皇位更迭就这么简单,赵光义一顿酒就换来个皇帝。

赵匡胤画像

二、悬案不悬,肇事者一目了然

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正欲大展宏图的赵匡胤怎么会在一夜之间溘然离世?他为什么那么相信那个神秘的道长一语成谶的话?他急切召见胞弟赵光义想对他说些什么?这些都随着赵匡胤的死永无答案了。古代皇位继承是世袭制,规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均已成年,完全可以继承皇位,那为何最终成了“兄终弟及”,赵光义登上了皇位呢?更令人生疑的是,上位后的赵光义急于更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元年(应当一年后方可更改),随后赵光义又迫不及待地对有潜在威胁的皇族采取一系列极具争议的手段。首先,宋太祖之子赵德昭在军中被拥戴为帝未遂后,被迫“取割果刀自刎”,紧随其后,赵德芳亦突然“寝疾薨”,其死因与赵匡胤离世时的情形惊人地相似。甚至与赵氏兄弟同父异母的弟弟赵廷美,也未能幸免于难,被贬谪至偏远的房州,最终“忧悸成疾而卒”。

对于赵匡胤的皇后宋皇后,赵光义的做法更是引起诸多非议。不仅多次羞辱她,还将其幽禁于冷宫之中,最终导致她郁郁而终,死后更是拒绝为其举行正式的丧礼,并下诏宋后的灵柩不许与太祖合葬,此举无疑有违礼制。对宋太祖旧部的清洗同样引人瞩目。他迅速剥夺了李继勋、杨信等宋太祖倚重的将领的职务。李继勋在一个月后离奇身亡,而杨信则在赵光义探望的第二天突然死亡,这些事件频频发生,不禁让人怀疑其中暗藏的玄机,显然无不与赵光义有关。

匆忙登上皇位的赵光义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采取的强硬手段,也暴露了早期宋朝政权更迭的残酷性,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达到了稳定政权的目的,但也为未来统治埋下了隐患,引发了后世史家对其行为正当性的质疑。从更深层次看,这些事件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权力交接的复杂和残酷,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素材。

《宋史·本纪第三·太祖三》对赵匡胤的死只有非常简单的介绍:癸丑日傍晚,皇帝在万岁殿驾崩,享年五十岁。正史对这场皇帝暴毙与皇位更迭事件没有任何描述,正说明了赵光义对这件事的传播高度警惕与严格控制,与此相反的是他母亲为他上位说情的“金匮之盟”却甚嚣尘上。据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记载:“昭宪太后(赵匡胤、赵光义之母)……疾笃,太祖(赵匡胤)侍药饵,不离左右。……(太后)因敕戒太祖曰:‘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因召赵普(中书令)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自署名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史称“金匮之盟”。然而,这“金匮之盟”在赵光义登上皇位六年后才由赵普公布出来。在朝野对这场皇位交接议论纷纷时,这么重要且有力的上位依据为什么当时不拿出来?很不合情理。

论才干与能力,赵光义确实具备上位资格,他与哥哥一同策划起兵陈桥,为逼迫后周年幼的恭帝禅位立下汗马功劳。当年他把黄袍披到哥哥赵匡胤身上时,就切身感受到先下手为强与散布“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等言论的重要。赵匡胤暴死,没有遗诏,只需赵光义宣布口头诏书,就能尽快继位,而赵匡胤到底有没有口头遗诏,没人知道。

《陈桥兵变》 插画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当然,细究“斧声烛影”之杀兄篡位说,尚存诸多疑点。据考据,柱斧是文房用具,很难成为杀人的凶器。若柱斧真是杀人利斧,杀人必然留下痕迹,难以隐瞒。再者,赵匡胤武艺高强,赵光义显然难以得手。也有自然死亡一说,即不排除赵匡胤看似健康的身体隐藏着重大隐疾,饮酒过度导致突发疾病而亡,这并非不可能。

凡此种种,赵光义毒死赵匡胤一说显然是最值得认可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载:癸丑,上(赵匡胤)崩于万岁殿。时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继恩(内侍总管)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赵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赵光义)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程德玄(赵光义亲信医生,用毒熟练)先坐于府门。德玄者,荥泽人,善为医。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行,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王于雪中步至宫。继恩使王止于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恩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王俱进至寝殿。后(宋皇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耶?”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这些话说得已经非常清楚了,皇后听说皇上驾崩,立即通知内侍去叫赵德芳商议继位之事。然而,早已被赵光义收买的内侍王继恩却直接把信息传给赵光义,深知先下手为强的赵光义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即在赵匡胤尸骨未寒处完成了上位仪式并昭告天下。(如果宋皇后召见的赵德芳能及时进宫,而非赵光义,那历史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宋史·本纪第五·太宗二》这样描述赵光义:“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赵光义登基后当年就急切地改了国号,一般登基后第二年才改国号),涪陵县公之贬死(赵廷美,赵匡胤、赵光义弟弟,被赵光义逼死),武功王之自杀(赵匡胤儿子赵德昭),宋后之不成丧(赵匡胤夫人宋皇后抑郁而死却不让发丧合葬),则后世不能无议焉。”这是正史对赵光义杀兄继位的直接怀疑。

三、中国历史上残酷的皇位更迭

中国历史的进程复杂,而帝王权力更迭的过程更是风谲云诡,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由下列词语组成的复杂多变的图景:平稳过渡、血腥暴力、循规蹈矩、阴谋篡位、民心所向、出乎意料。这些权力交接的过程,往往演绎成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其中蕴含的人性考验和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赵匡胤之死这一事件折射出诸多值得深思的历史启示,即便是血缘关系最为亲密的兄弟之间,权力的诱惑也可能引发道德崩塌,最终导致骨肉相残。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从秦始皇的神秘死亡,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突然殒落,再到明世宗嘉靖帝的离奇去世,无不印证着这一点。

我们从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皇位更迭中发现,许多充满血腥的帝王权力争夺,往往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导致后人无法完全还原真相。这充分说明了历史记录的局限性,在上位者隐瞒真相封杀信息的年代,真相往往被掩盖在官方叙事之下,这些原本清晰的历史事件被人为制造成一个个历史悬案。

如今,关于赵匡胤之死的各种版本,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历史拼图,时刻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和多面的,需要我们以科学和批判的态度去解读,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历史记载,很可能是冰山一角,真相的全貌可能永远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宋代的发展轨迹看,赵匡胤的去世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另一个新时期的开启,它象征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从以军事力量为主导的政权向以文官系统为核心的治理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对以后宋代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地大物博的宋王朝屡屡被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所侵扰,都与此种转变有一定关系。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王朝,虽然在军事上屡遭挫折失败,但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可以追溯到赵匡胤统治时期所奠定的基础,宋代的文治主义、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及对科技和商业的重视,都与赵匡胤的治国理念密不可分。赵光义虽然用不光彩的手段杀兄上位,但他毕竟没有把宋王朝引入混乱,而是继续引领宋王朝向前发展,开创了宋朝历史的新局面。他在位的22年间,一个军事懦弱其他方面却异常强大的宋朝已经开始出现。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的《律经》梵藏对勘汉译研究(编号:HB23YY002)”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3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