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李楠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5-03-21 09:09:02  文章字号:   
三线建设中的高校西迁——“652工程”

作者  姚宗玉/彭科

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期间,不少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的重点高校,积极参与其中,并对我国三线地区的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依照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决策,1965年1月,中央决定在内地战略后方建设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4所重要大学分校。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地处上海、作为教育部重点高校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内迁部分保密专业,抽调精干力量,并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借调部分科研人员,选址于四川省自贡市邓关镇黄坡岭创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对外称之为“652工程”。

一、“652工程”的建设规模及选址过程

从当时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依照《652工程总平面规划》绘制的鸟瞰图来看,“652工程”规划的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自主校门进入后,建设行政楼1栋、学生宿舍5栋、食堂3栋、教学楼1栋、图书馆1栋、实验楼5栋、阶梯教室1栋、中心实验室1栋、菁染料实验室1栋、设备仓库1栋、危险品仓库1栋,同时建设球场、运动场、风雨操场、游泳池、淋浴室、污水池、各类车间和半工半读区,既充分考虑了科研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功能分区配套建设,同时也考虑了化工学科试验的污染物处置配套建设。

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652工程”规划鸟瞰图

虽然“652工程”的规划是十分宏大的,但具体建设却经历了一波三折。首先是选址。1965年3月31日至4月11日,自贡市自流井区连续发生强烈地震,原定校址黄家山一带正是地震中心,房屋损毁严重,因而不宜修建化工学院,需重新选址。此后,有关调查组又先后在四川省内的自贡、内江等地勘察,最终于当年4月下旬确定建在自贡市邓关镇黄坡岭一带,该地分散隐蔽性较好,不靠近主要交通枢纽及重要工业基地,少占农田,不占高产田,可尽量利用荒地建设,并靠近化工生产基地,有利于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的结合开展,且水、电、气、交通、电话等建设条件较好,因此将其作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的建设地址。

二、“652工程”办事处的人员组成

西迁内地建设分院,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外,还需要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员。按照中央有关内迁单位务必提供“好人、好马、好设备”的要求,自1965年至1966年期间,华东化工学院先后抽调干部、教师66名,高等教育部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借调干部、教师8名,共74名专业人才参加筹建工作。后经高教部批准招收青年工人200名(自贡市区150名,上海市50名)加入筹建队伍。

1965年5月,“652工程”办事处成立后,华东化工学院党委决定在“652工程”办事处成立党支部,受中共自贡市委和中共华东化工学院党委领导。直属党支部的建立,加强了党对分院筹建工作的领导。党支部要求党员在工程建设中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按期完成“652工程”而努力工作。

“652工程”办事处的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带头参加劳动,和群众一起装卸建筑材料。大家不分上下班、白天黑夜,只要一有任务,召之即来,来之即干,个个争先恐后,从不计较报酬,从不叫苦叫累。为了解决施工现场及生活用水问题,先是组织机关干部到山下河边踏水车,随后组织新招收的男女青年工人,挖掘从自贡市邓关镇釜溪河至分院水厂的自来水管道达1450米。上海来内地的同志,不仅要克服气候、语言、生活三关,还以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战胜一切困难。

1

“652工程”道路施工(1965年6月)

三、特殊时期的“652工程”

1966年春,正在“652工程”抓紧施工以迎接秋季首届新生入学之际,一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席卷中国,“652工程”也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

1966年8月,华东化工学院派出邵家麟、钱昌彬和李鹏程三人赴京汇报“652工程”情况。高教部副部长段洛夫在听取汇报后,建议分院:一是要建革命化大学,破“四旧”,建“四新”;二是调整基本建设面积、标准、造价,总投资由1200多万元改为800多万元,经费从严从紧使用;三是收回下放的审批权,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有的专业为三年),全日制改为半工半读。根据高教部的意见,“652工程”建设项目相应地进行了压缩、削减。

1966年末,“文革”进入高潮,办事处内部对停工还是施工发生分歧。群众代表及办事处副主任进京向高教部请示,段洛夫副部长指示:“652工程”停止施工,必须做好现场收尾工作,教职工分期分批回上海参加“文革”。1967年1月16日,高教部发出《关于停止施工的通知》,至此“652工程”全部停工。为尽量避免因停止施工可能造成的国家财产损失,“652工程”办事处的领导干部带领全体新老教职工自己动手,不分昼夜地将现场所有基建物资进行清点及维护,对积压和不再需要的物资材料及时处理;对今后需要的基建木材,全数收拢,用铁丝捆好;对分散的砖、瓦、沙、石全部清理,堆放一处;凡能进仓库的物资,一律入库保管。同时组织职工护校,日夜轮流值班、巡逻,保护财产。有的职工还食宿在仪器设备和建材仓库内,确保分院财产的安全,教职工亲自动手建起了教学区和家属区的围墙。

受“文革”的影响,原定3年的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的筹建工作拖延了整整7年。原定1966年夏在分院招生上课的计划搁置,已经建成的房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

“652工程”建校劳动人员合影

四、“652工程”曲折的招生准备过程

1971年8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652工程”办事处领导汇报分院办学准备工作。教育部、燃化部、上海市及四川省经共同研究,明确表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要继续办下去,“652工程”要继续进行。当年11月下旬,华东化工学院派出工宣队员向分院传达上海市革委会文教组意见和学院对分院有关问题的决定。

1972年1月上旬,华东化工学院召开大会,动员全体教职工支援分院的建设。会上100多名教职工响应号召,志愿支援祖国三线建设。同年,华东化工学院批准94名教职工到分院工作,加上原有人员246人,教职工总数达到340人,参加分院的招生准备工作。1972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精神,决定将华东化工学院及其所属西南分院接收由上海市领导。尔后,华东化工学院改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改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652工程”办事处从即日起撤销。

改名后,分院将工作重心转向招生办学的全面准备工作。1973年上半年,分院先后举办英语、机械制图、高分子化工、日语、热工仪表及语文、数学、化学、物理、英语中学老师训练班,共培训学员534人,学期三至五个月。截至1975年6月,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在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类型训练班共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

3

1965年首批“652工程”建设人员在自贡招待所前合影

五、“652工程”招收工农兵学员培养人才

1973年,经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科教组批准,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试点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分院派出招生工作人员分赴招生地区,按照“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中招收学员,学制三年(不含文化补习课半年)。当年9月6日,经过8年建校工作的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正式开学,分院领导和教职工聚集在学院大门前,迎来了首届工农兵大学生。

4

欢迎首届工农兵学员——设在四川自贡火车站的接待站

工农兵大学生由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入校后不能及时按大学课程接受教育。因此,首先要以一个学期或近一年时间,按文化程度区分学科补习文化课。加派班主任做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各科师资力量,对学生个别辅导,然后经过考试,再讲授大学课程。

老师面对一无教学大纲、二无教材、学员知识高低不齐的情况,只能根据学员的实际和以往教学经验,带着问题走出校门,先后到上海、重庆、成都等地向已经招生办学的兄弟院校学习,再着手自编各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招收的学员大都来自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基础薄弱,一旦被推荐上大学,深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从而迸发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老师面对这样好学的学生,情绪振奋,教学积极性高涨。许多老师为教懂学生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地编写教材、讲义、讲稿,奋战在课堂、实验室、学生宿舍等学习场所,学员们经常要白天参加政治活动,晚上熬夜完成当天的学业。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分院初步树立了勤奋求学的良好校风。

六、“652工程”的结束与回望

1978年11月初,上海化工学院党委向上海市委提出分院停办报告。同时,四川省委决定,在分院停办后,由四川省高教局和四川省化工局合办四川化工学院,归四川省政府领导,省高教局负责具体管理。1979年5月,上海市委批复同意有关停办分院的报告。至1979年7月24日,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正式被批准停办,“652工程”到此结束。自四川省政府接管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后,该院先后于1979年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该学校经与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四川理工学院,2018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成为川南地区的高等教育重镇,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

自1965年获批创办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以来,“652工程”前后共经历了15年。在这15年中,上至党和国家的领导决策机构,下至各具体实施单位,参与相关事项的人员难以计数。在那个交通和通信都较为落后的年代,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工程建设人员和学校教职员工,义无反顾地踏上背井离乡之旅,辞别亲眷,往返于北京、上海和四川等地。为了确定选址和基建方案,不知有多少人星夜兼程、挨饿赶路,小心翼翼地护送图纸及相关机密文件供各级各地的领导拍板、定案。而各级各地有关部门为“652工程”所召开的专题、专项会议亦是难以计数,相关会议纪要和文案资料卷帙浩繁,足可见国家和有关部门对“652工程”的重视以及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在“652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期间,时任高教部部长的蒋南翔及年近古稀的学院院长张江树不顾舟车劳顿,先后到达自贡黄坡岭施工现场检查项目质量,协调工程进度。而当时家在上海或是外地的人员,每年都要带着大小行李包,要么由重庆经合川、遂宁、成都转车到自贡(此线路常被称为入川蜀道北线),要么由重庆经璧山、永川、内江转车到自贡(此线路常被称为入川蜀道南线);又或是由长江水道经重庆、泸州、宜宾转车到自贡。无论经由陆路入川,还是经由水道入川,少则耗时几昼夜,多则耗时十数昼夜,有人肩扛手提大小背包,有人前胸怀抱婴儿同时后背背负孩童,票源紧缺买不到卧铺和坐票的时候,在车上、船上站数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也是屡见不鲜。这些为了祖国三线建设而奔波的各地人员,各自默默为此付出的辛劳真是让人动容且难以忘怀。

在自贡黄坡岭工作的分院教职工们,也都有各自深藏的牵挂、寂寞、期盼乃至遗憾。有的恋人因分处异地而分道扬镳;有的夫妻因长期两地分居而饱受相思之苦;有的人父母年迈多病却无法于身边尽孝;有的人父母离世也没赶上见最后一面;有的人将孩子留在城市而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呵护,以至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生疏、产生隔阂;有的将孩子生在自贡农村、留在自贡农村、长在自贡农村,这些孩子在习惯了自贡的乡村生活后,再返回城市时,与城市的节奏格格不入;也有人从十八九岁入川,再到而立之年后返城,把人生最青春、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三线建设这项伟大的事业;还有人满怀希望入川,却在特殊时期遭受不公正待遇而黯然心伤。但是他们都挺过来了,都坚持过来了,分院的成功建设和顺利办学也是靠这些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的人一点一滴给撑起来、干出来的。

“652工程”是国家大搞三线建设时期,诸多高校西迁办学的一个时代典型、一个靓丽缩影和一个有力见证。“652工程”的提出、筹办、兴建以及移交和结束,都与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密切相关。它是那个年代国际国内特殊形势下的产物,也为那个年代国家发展地方教育、有志之士报效祖国开启了宏伟的新征程。“浮云东往,皓月西行,寂寞黄岭可曾静?金风阵阵,蛙虫争鸣,莫道秋夜无佳音。欲求鹏程万里,雄心、信心、恒心。”当年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建设过程中铸就的“勤奋求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黄坡岭精神,现已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和四川轻化工大学根脉相连、共展宏图的力量和源泉(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史志研究“652工程”)。

〔本文系四川轻化工大学“三联三促”党建育人工作室研究成果;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重点科研课题项目“存史·铸魂·育人:中飞院校史口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2022-009)〕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3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