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先后有佳木斯、温州、鹤岗、杭州和哈尔滨的5600多名知识青年奔赴黑龙江省莲江口农场支边下乡,接受再教育,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其中,温州知青1197名。
黑龙江省莲江口农场始建于1956年9月24日,隶属省公安厅劳改局合江劳改分局,职责是改造罪犯和发展生产,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小麦和玉米为辅。当年,农场位于北大荒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下游的汤原县域内,现地域划归佳木斯市郊区。如今,农场几经变迁,已改制更名为黑龙江省龙裕集团莲江口农场有限责任公司,面积182平方千米,耕地1.28万公顷。
建于1956年的莲农原办公楼礼堂
1969年5月16日上午8时许,第一批赴莲农的温州知青(笔者为其中一员)从市人民广场乘车出发,直达金华火车站换乘绿皮知青专列,一路向北飞驶而去。全程跨越10个省市3700千米,历时94小时,于5月20日晨6时许到达距总场400米的绥佳铁路四等小站——兴莲站。我们顺着路基护坡下车,从此踏上了北大荒这片广袤、荒芜而极寒的黑土地,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
总场食堂为大家准备了第一顿免费的东北大米饭和豆腐汤,那富有香甜、柔软、弹性的口感,让吃惯了南方籼米的温州知青至今都念念不忘。早饭后,我们按计划陆续分赴各分场,笔者被分到距总场10千米、距佳木斯23千米的四分场四连种植水稻。
粗细搭配 缺油少菜
全体知青刚到莲农时月工资均为32元,到1977年调至37元。男女知青粮食定量,先是每月男24、女22.5千克,后减为男22.5、女20.5千克,再减至男20.5、女19.5千克。说来,大家的基本生活比那些到农村插队挣工分度日的知青要好多了。
然而,那时农场伙食差,粮食不能自给。几年来的主食,先是供应自产的大米白面,后是实行粗细粮搭配供应。粗粮主要是玉米渣子、玉米面、小米和高粱米,食堂做成二米饭、发糕和窝窝头。从1970年的四五月份开始,粗粮占主要比例,且部分粮食还是从莲江口国库调拨来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返销粮。此后,这种现象在北大荒的兵团农场持续了好多年。
那些年,农场蔬菜少、副食少、肉食更少的问题十分突出。知青们除了夏秋能吃到自己种的西红柿、黄瓜和豆角等新鲜蔬菜外,冬天就吃地窖储存的“老三样”——大白菜、土豆和萝卜。北大荒冬季漫长,加之保管不当,“老三样”年年被冻坏的还真不少,大家吃菜也就成了老大难问题。
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几个月,知青们只能喝些冻了且没油没味的白菜汤、萝卜汤,以酱油汤居多。偶尔能喝上一碗豆腐汤,那也算是一顿美餐了。二三十年后,有兵团知青即兴地将在北大荒生活艰难的情景编成了一段段顺口溜,广为流传:“汤,汤,汤,革命的汤,兵团战士爱喝汤,从北安到嫩江,一直喝到建三江。”
那个年代,全国猪肉都是定量食品,每年的农忙季节或逢年过节时,知青们才能享受这些美味。笔者记得刚到农场第五天的傍晚,天还下着小雨,四连知青水整地收工回来就美美地吃上了红烧肉,每人凭票一碗0.5元。这顿美餐既是分场连队领导热情招待刚到农场的温州知青,也是慰问早来的北方知青春耕时的辛苦劳累。
1969年10月1日上午,天空飘起了入冬前的第一场雪花,放眼四周一片白茫茫的。四分场食堂为改善知青伙食,发给每人500克白面和白菜肉馅包饺子。当时大多数温州知青都不会和面、擀皮、包饺子,北方知青就主动上手包饺子,温州知青就负责烧火、捣蒜泥。个把小时后,一碗碗形态各异的饺子端上来了,大家盘着腿坐在土炕上风卷残云似的吃个精光,有人还直呼好吃过瘾。后来,我们能吃到的就是各农忙时的一两顿肉菜或菜肉馅包子了。
由于缺油少菜,农忙时有男知青一顿能吃5个馒头(一个100克)或500克大米饭,但这也只能吃上几顿,不然吃了上顿没下顿了。此时有女知青助人为乐,将自己多余的粮票贴补这些男知青。总之,那时知青们劳动强度大,又是年轻长身体的时候,每天收工回来都饥肠辘辘的,面对这样的伙食,大家虽有抱怨,却也无可奈何。
莲农原四分场(现第四生产队)南北向小路
天寒地冻 嘎嘎的冷
每年国庆过后,黑土地上人力收割水稻进入尾声,拖拉机喘着粗气翻地耙地。待11月中下旬人畜机合力场院昼夜脱谷时,北大荒夜晚气温已降至-23℃,再往后最低气温可达-38℃。温州知青从未感受过北大荒的冰天雪地,不少人更未想到北大荒极寒天气下竟然还有野外劳动。因为温州气候宜人,冬季最低气温不过-5℃,而且也就那短短的几天。
出工时,我们穿着温州市“四个面向”办公室统一发放的黄绿色棉衣棉裤,还有入冬前各自在佳木斯购买的御寒鞋帽(笔者买的是黄色斜纹布卷羊毛棉帽7.3元,黑色棉胶鞋7.2元)。即便如此,刚一出门那凛冽的寒风夹带着鹅毛大雪,就使人全身感到冰冷,脸上像刀割似的。收工回来,知青们一身尘土,额头眉毛结上了冰霜,口罩冻成了硬壳,棉手闷子也冻硬了。棉胶鞋里两副毡垫,上面一副凉冰冰的,下面一副则与鞋底冻在了一起。然而温州知青都不畏极寒,坚持到脱谷结束,送粮入库。
此时,连队值日生为大家烧好了热水,每人一盆,来晚的还没有了。知青们洗后倒水,没出大门几步就顺手一泼,急匆匆地往屋里跑,地上霎时已冻成冰面。未承想当我们用湿乎乎的手去拉回屋铁门把手时,瞬间便感到手上有些粘连,如不及时缩手,这只手就要被冻伤脱掉一层皮。
每年冬季,知青们住的土坯房宿舍都是通过烧土炕和烧“大锅”取暖的。所谓“大锅”就是农工们在宿舍中间地上,挖上一个半米多深的大圆坑,用砖砌上一个大圆底座,留出一个烧火口,然后把食堂做饭炒菜的那种大铁锅倒扣在上面,在锅底砸开一个圆洞,接上几节铁皮管,权当烟囱管道通向屋外。
每天早晚值日生用稻草烧火,熊熊的火焰很快把土炕和铁锅烧得热热的,七八十平方米的宿舍就有了热乎气。此时,屋里烟雾缭绕、空气浑浊,伴随着热乎气带来的有飘浮的稻草灰,烤鞋子鞋垫散发的汗渍臭味,还有不经意间烤煳了鞋子褥子和塑料布的煳焦味等等。
1971年,笔者从四分场三连调往一连,继续下地种水稻。夏季农闲时脱坯盖房,加固松花江大堤,后来还养过牛、放过马、喂过猪。次年,连队独立为莲农直属一连,后升格为第十一分场,现为第十一生产队。1973年,连队建起了两栋红砖瓦房、一栋红砖瓦食堂,百多名知青都开心地住进了新居。
冬季新宿舍除继续烧炕取暖外,还将以往烧“大锅”取暖改用烧“火墙”取暖,但知青们没生活经验,也很随意,月初计划供煤时你捅炉子我添煤,仿佛大家都当值日生使劲地烧。月末煤烧完了找些碎木烧,屋里温度降下来了,墙角炕尾和窗户露出了亮晶晶的冰霜,大家又都冻得哆哆嗦嗦地穿上棉衣过日子。
建于1973年的莲农原直属一连知青宿舍
水稻脱谷结束后,东北屯子的农民进入“猫冬”期。但农场的口号依然是“战冰雪斗天地”,知青们还要坚持出工抡起十字镐刨粪,疏通引水渠、排水沟,刨得身上直冒汗,手腕震得疼,还崩得一身冻粪土。其间,我们学会了那首讲述东北数九寒天的农谚,“一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棒打不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心里都盼着春天尽快到来。
家书往来 艰难探亲
莲农知青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时各分场都没什么文体活动,与总场的联系全靠一部手摇电话机、一个通信员和一辆四轮拖车。
那些年,温州知青最大的渴望莫过于收到家书,唯有一封封家书,述说着儿女在北大荒的经历和思念,父母的关切和嘱咐,保持着与家人情感上的交流。一封家书从农场寄到温州需六七天时间,家书寄出后大家都盼着尽快收到回音。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封封充满亲情而温暖的家书,伴随着我们走完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知青父母时时牵挂着儿女在北大荒的劳动生活情况。头几年,温州知青父母自己省吃俭用,不时给儿女寄些猪油、肉(鱼)松、虾皮(米)、三干粉和全国粮票增补营养,还寄来高筒雨靴、雨衣、手套等劳保用品。这让驻场的汤原县兴莲邮电所的月包裹量成倍增长。
佳木斯、鹤岗的知青由于离家近,则利用农场放假时机回家改善生活,父母尽量给予关照。多少年来,笔者时常回想起当年用一勺乳白色猪油加上虾皮或肉松,拌(抹)在热腾腾的大米饭或馒头中那扑鼻香味,以及穿上雨靴下水田劳动保暖时的情景,心里永远感恩父母对儿女的关爱。
后来很多温州知青利用鲜有的进城机会,结伴下馆子大快朵颐,解解馋。那个年代佳木斯饭馆清一色东北菜,溜肉段、猪肉炖粉条、拔丝山药、地三鲜等都是特色菜品。市场物价也平稳,商店里丰收月饼0.2元/块,一级红香蕉苹果0.55元/500克,葡萄牌香烟0.24元/盒,鲜啤0.2元/碗,60度北大荒白酒仅售1.7元/瓶。
1973年的一个夏日,天气炎热,我们吃过午饭来到松花江畔,坐在一座中西风格、结构别致的“一步阁餐厅”廊凳上歇息。闲聊中,眼前那蓝天白云、波光粼粼的江水、建国十周年纪念塔和松花江铁路大桥等美景都一览无余。然而,江北那大片荒凉的树林和田野,也让笔者感受到了一江之隔带来的两个不同世界。
佳木斯松花江畔风光
那些年,温州知青春节回家探亲,大多是上午从各自分场坐四轮拖车或马车经总场到莲江口站,然后坐火车到佳木斯站换乘南下列车。发车后,很多知青因无座站在车厢过道上,偶尔蹭半拉位置坐坐。半小时后,沿途的汤原、香兰和铁力等车站又上来一批以知青为主的旅客,连车门边上及厕所门口都站满了人,摆满了行李。
由于当年铁道部没有开通佳木斯至上海的直快列车,温州知青回家探亲必须在三棵树(哈尔滨东)或沈阳北或天津西这些车站中转换乘。各地旅客又是排队签票检票,又是一窝蜂似的上天桥、下天桥往前冲,大家的目标是一定要挤上这趟过路列车。此时,签票口、候车室、站台上、车厢里人声鼎沸、拥挤不堪,到处都乱哄哄的。
直快列车咣当咣当了近60小时到达上海北站,温州知青又赶紧到金陵东路1号的上海港售票处,冒着寒风熬夜排队买票。随后,轮船在海上颠簸了24小时,停靠在温州安澜码头或麻行码头,这才回到了家乡。说来,这一路上即便我们是经历过北大荒锻炼的年轻人也颇感身心疲惫。
2022年1月10日,中国铁路开通了佳木斯至温州的K554/K551次快速列车,全程3600多千米,运行52小时45分,硬座直快票价352元(那时佳木斯至上海硬座直快票价为43.6元)。如今,这趟列车的开通既方便各地知青回访当年曾经战天斗地、奉献青春的北大荒黑土地,也圆了温州知青半个多世纪的梦想。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2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