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扩张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近代日本的“仁丹”广告,看似药品的商业宣传,实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在社会文化领域的隐秘投射。剥开日本“仁丹”广告的层层伪装,背后的侵略真相显露无遗。其对中国社会的渗透,从经济领域的掠夺到文化层面的侵蚀,再到军事安全方面的威胁,无一不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实现对中国的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穿越历史的风云,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时刻警示着我们: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要时刻保持警惕,认清各种形式的文化侵略和经济渗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传承和弘扬本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一、仁丹广告的历史起源
“雄飞海外”、称霸世界,是日本统治阶层千余年来的野心。地处东亚外缘的岛国日本,国土狭窄,资源贫乏。日本历来“不甘处岛国之境”,很早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企图,其掠占的首批目标便是邻近的朝鲜半岛、台湾岛、库页岛以及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东亚大陆乃至全世界则为其侵略的“远大目标”。为此,日本提出了“大陆政策”,以及“满蒙生命线”等侵略目标,以便为日后进行侵略战争发挥指导作用。传说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有“八纮一宇”狂想。“八纮”一词原出中国典籍《列子·汤问》《淮南子·地形训》,意指四方四隅。成书于8世纪、用汉文写作的古典《日本书记》借用此词,编造神武天皇建都诏书,内称:“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意欲将世间的四面八方,置诸一宇之下。此一妄念,自古代延至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的扩张期,与这种扩张相伴随的是西方列强动用坚船利炮所进行的殖民掠夺,日本也曾一度沦为西方列强共同的殖民地。到明治维新时期,怀着奋起直追心理的日本政府很快派出大型使节团到欧洲列强那里去“取经”,在德国等列强的“言传身教”下,日本得出片面的结论: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只有强者才不被欺侮,也只有胜者才能有资格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强权即公理”。从这时候起,日本便确立了“脱亚入欧”、向西方列强看齐的发展方向。日本的所谓“脱亚入欧”,不仅包含有成为世界强国一员的强烈野心,同时也确立了通过复制欧美以武力征服落后国家而发展自身的殖民扩张发展模式,并确立了推行军国主义的国策思想,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制定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将目标瞄准了中国等亚洲国家,以谋求通过侵略和占领其他国家,获取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凭借着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侵占了中国台湾。日本军人森下博随日军进入台湾。彼时台湾未经开发,气候炎热,疫病很多。森下博看到台湾人用砂仁等中药制造清凉解暑药很有效,就匆匆忙忙地将药方偷学后带回日本。日本一位著名的人物曾说:“日本文明的强项就是把外来文明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然后形成自身的文明。”在药剂师和汉方(中药)专家的反复实验和多次改进后,最终制成了仁丹。其中,“仁”字取自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而“丹”字则代表药丸,极具中国特色。仁丹的成分包括甘草、桂皮、茴香等16种香料,配合芳香精油组合炼制而成的红、银色药粒,被民众奉为解暑“神药”。这一时期,日本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工人阶级,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同时,日本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在社会思想方面,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盛行,一方面军国主义思想强调军事力量的至上性,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武力才能实现国家的利益和目标。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日本积极发展军事力量,不断扩充军队规模,提升武器装备水平。而帝国主义扩张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通过武力征服其他国家,掠夺资源和领土,仁丹广告中的军国主义元素,如身着礼服的军人形象等元素为帝国主义扩张营造了一种战争氛围,让民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战争和侵略行为,使民众愿意为国家的扩张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民众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到对外侵略扩张的行动中。另一方面,民族主义情绪激发了日本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优越的,有责任和义务去领导和统治其他国家,这种心态为帝国主义扩张提供了思想基础,让民众更容易接受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特别是仁丹广告中的民族主义元素,如民族象征和特色产品的宣传,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使他们普遍认为日本是亚洲的领导者,应该肩负起“解放亚洲”的使命,并转化为对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对被侵略国家的敌意,使民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国家周围,为实现国家的扩张目标而共同努力。
1909年仁丹在《申报》上的广告
不久,森下博创立了“森下仁丹株式会社”,并以军人形象作为“仁丹”商标的图案,取得了在中国的商标注册权,利用商标进行广告宣传以炫耀自己的“武力”形象,向世人展示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侵略逻辑。“仁丹”由于其效果好、价格便宜,加上日本不计成本地对“仁丹”进行广告宣传,故此“仁丹”药丸一经在中国上市,便迅速占领了广大的中国市场。从日本报纸《草乐新闻》刊登的“仁丹输出高推移”可以得知,1910年仁丹的出口总额约45.1万日元。同时,《时报》中有记载,在这一年,日本向中国出口的仁丹价值为45万日元。由此不难看出,那个时候中国已经成为仁丹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当时,伴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推进和仁丹名气的提高,仁丹药丸的影响力也逐渐渗入到中国广袤的农村,这种广告宣传发展到抗战后期,甚至在中国一些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都出现仁丹的经销售卖。
二、“仁丹”广告对中国的冲击
以翘胡子和大礼服为主要象征的“仁丹”,从1905年2月11日起对民众进行发售。“仁丹”并不是治病的药,只是含在口中能使口腔凉爽清香。它之所以能够声名大噪,仍然是由于它那独特的商标——翘胡子和大礼服,象征高官厚禄,是当时一般庶民憧憬的具体象征。此外,“仁丹”药丸能够迅速获得成功,除了本身中药西用、服用简单方便外,最重要的还是离不开广告的宣传支持。最初,森下博把仁丹商标用在对开两页的报纸广告、霓虹灯、娱乐活动等各种形式,对日本“仁丹”进行大肆宣传,使得“仁丹”在短期内提高了知名度,战胜了诸多以文字宣传为主要方式的广告。为提高知名度,日本商会在中国不计成本地打出仁丹广告,以翘胡子和大礼服的“将军”头像,当作是自己品牌的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仁丹药丸的名气越来越大,“仁丹”广告也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还有在《申报》《盛京时报》等报刊上大肆推广和宣传。
日本在广告中对“仁丹”的药效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夸大宣传,声称可以治疗百病,包括头痛、发热、中暑等,这种过度夸大的宣传是对消费者的严重误导,违反了基本的商业道德和广告伦理。任何一种药物都不可能有如此广泛且神奇的疗效,“仁丹”广告的目的只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以获取经济利益。对于药效的吹嘘不仅欺骗了广大民众,也对中国传统医药市场造成了冲击,影响了中国民众对本土医药的信任。
在中国人心目中以翘胡子为主要特征的“仁丹胡”也成了日本侵略的代名词。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人奋起反抗,不过因为工业上的差距,初期面对如狼似虎的日寇,中国军队不可避免地节节败退,一座座县城沦落于日寇手中,而在这个时候,中国人民也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每次打仗的时候,日寇对于中国每一座县城的城门、关隘等军事要塞似乎都非常熟悉,就好像有人在给他们指路一般。正是因为日寇对每座县城如此的熟悉,这才导致中国军队遭到日寇无数次精准的袭击,人员伤亡惨重。研究过一段时间后,中国军队也终于发现问题背后的根源——“仁丹”广告。于是中国便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清除“仁丹”广告运动,这个曾经遍布中国的广告,也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那么一个不起眼的“仁丹”广告,如何能够成为日寇侵华的间谍路标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仁丹”广告里面的图案知晓。
“仁丹”广告背后暗藏着间谍意图。一方面,“仁丹”广告看似是普通的商业宣传,但实际上是日本特务机关为日军侵华做的路标暗记,在广告图片中,如果画有带胡子的日本军人,其胡子的翘起方向代表着前方道路的畅通情况;没有画人像的广告,“仁丹”的“仁”字的笔画变形也代表着路况信息。“仁丹”广告内容图像充分暴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处心积虑的谋划,其实日本早在侵华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开始利用“仁丹”这种看似无害的广告,秘密地搜集中国的地形、道路等重要信息,为日后的军事侵略做准备,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另一方面,日本人为了绘制和维护这些广告,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用昂贵的油漆绘制广告,以使其不易被风雨侵蚀,并且在广告绘制完毕后还会用照相机拍下位置。这种行为明显超出了正常商业广告的范畴,是日本间谍活动的一种常用手段,他们通过“仁丹”广告的方式,将中国的重要地理位置信息记录下来,为日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准确的指引,给中国的抗日战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损失。
“仁丹”广告还是日本文化侵略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仁丹”的名称和广告中使用的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如“仁”字等,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恰当利用。日本将其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试图在中国市场上获得认可,但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歪曲和亵渎,这种行为是日本文化侵略的一部分,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民众的文化认同,削弱中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当时,“仁丹”广告上的形象,尤其是那标志性的翘胡子将军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男性的审美观念,许多中国男人都留起了类似的胡须,这种文化上的影响是日本试图从文化层面渗透中国的表现,通过塑造一种所谓的“时尚”,来改变中国民众的审美和行为方式,进一步实现其文化侵略的目标。
中国居民墙上的日本“仁丹”广告,起了“带路党”的作用
三、历史与记忆的重构:对日本“仁丹”广告的反思
在近代中国的街头巷尾,日本“仁丹”广告曾铺天盖地。那醒目的招牌、独特的图案,在当时看似只是普通的商业营销,却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阴影,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济领域,日本“仁丹”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本土医药产业进行冲击。在20世纪初,“仁丹”大量倾销中国市场,凭借价格低廉、广告铺天盖地等优势迅速占领市场,这对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中药店铺和制药作坊因竞争不过“仁丹”而倒闭,严重阻碍了中国本土医药产业的正常发展和壮大,中国医药市场在一段时间内被日本药品占据较大份额,并且日本通过“仁丹”的销售获取了巨额利润,这些利润被用于支持日本的军事扩张和其他侵略活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困境,是对中国经济的一种掠夺。在文化领域,“仁丹”的名称结合了儒家术语“仁”和道家术语“丹”,试图利用中国文化元素进行营销,但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恰当利用,其广告中的形象和宣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民众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例如,广告中标志性的“仁丹胡”形象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引发了部分中国男人留类似胡须的潮流,这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产生了冲击。此外,“仁丹”广告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日本文化侵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商业广告的形式,逐渐渗透和改变中国民众的文化认同,进而削弱中国的文化自信,为日本的长期侵略和殖民统治做铺垫。在军事安全领域,日本特务以“仁丹”广告作为路标暗记,为日军侵华提供指引。广告中人物的胡子样式以及“仁”字的写法等都暗藏着道路通行状况等重要信息,日军根据这些广告能够迅速找到进攻路线和目标,对中国的军事防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中国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损失。
日本在华“仁丹”广告,不仅仅是一段商业广告的历史,更是一段与民族伤痛、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过往。回首过去,剖析日本“仁丹”广告的影响并反思,是为了让我们的民族记忆更加深刻,为了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外来的商业行为要保持警惕,一些看似正常的商业活动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和审查,确保其不会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潜在威胁。特别是对于涉及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交通枢纽的商业广告和经营活动,更要严格把关。要认识到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性。昔日中国本土医药在“仁丹”的冲击下曾一度陷入困境,今天,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性,政府和社会应积极支持和培育本土产业,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避免过度依赖外来产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防止不良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历史上日本“仁丹”广告背后的间谍故事警示我们,国家安全无小事,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国家安全意识。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都要警惕敌对势力的渗透和间谍活动,增强全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1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