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美术发展,与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启蒙主义、人文精神须臾不可分。当时的知识界领袖多注重美学和美术教育,陈独秀就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提出“美术革命”,倡导以西方写实主义来改良中国画,蔡元培则宣称“美育”是民族复兴的必要途径,称“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在欧风美雨的浸染下,许多艺术家不仅在创作上将西方现代美术思想与传统画法进行了糅合,还为美学观念的革新、大众审美的实践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黄觉寺就是其中一位优秀的代表。
一、黄觉寺其人其事
黄觉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画家、作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但如今已少有人提起,甚至在专业的美术史论著中都难觅其迹。究其原因大约是他为人低调、沉默寡言,很少在画坛显山露水,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在了美育事业上。但事实上,黄觉寺是我国美术学习西方艺术的先驱之一,他不仅为近现代美术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油画创作和美术理论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黄觉寺是江苏吴江人,是苏州美专首届毕业生,毕业后即留校任教,成为校长颜文樑的忠实助手。1925年他参与筹办了苏州美术画赛会,这是我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美展。1928年,黄觉寺受托在沧浪亭筹建了苏州美术馆,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黄觉寺画集》)。同年他还主编了苏州美专的校刊《沧浪美》(后更名为《艺浪》),这份校刊并非单一的美术类杂志,也不是仅限于校内交流的平台,而是涵盖了绘画、音乐、书法、舞蹈、文学等各种文艺内容的综合性刊物,接受商业广告并对外发售。黄觉寺作为杂志主编,在办刊过程中积累了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后来与大型期刊合作时便驾轻就熟。
1934年,黄觉寺赴欧留学,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在油画家谭望培的画室进修。在巴黎期间,黄觉寺学习临摹了许多欧洲名家的画作,最痴心于法国画家柯罗的作品。有一次巴黎举办柯罗个人画展,黄觉寺每天都从学校里溜出来,徒步穿过半个巴黎赶往会场,直到闭展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吴易生《黄觉寺现实画展前奏》,《永安月刊》,1940年第16期)。这段时间黄觉寺逐渐确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注重抒情的表达,故其作品中既有19世纪现实主义的风格,也有印象派的光彩。
学成归国后,黄觉寺回到母校任教,不久全面抗战爆发,画家早年的创作多毁于日军的硫磺弹下。苏州美专辗转迁移至上海办学,待稳定下来后,黄觉寺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在沪名气日增。1940年,他在大新公司画廊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风景画、静物画和人物画百余幅,被誉为“最能表达个性的印象派画家”。其时的上海在日伪统治下物价飞涨,美专师生生活困顿,校长颜文樑便鼓励大家兼职谋生。颜文樑的好友郑逸梅此时正在风靡一时的《永安月刊》任编辑,在他们的介绍下,黄觉寺开始在《永安月刊》上发表作品,一方面贴补家用,另一方面也为民众进行了有益的美术知识普及。
黄觉寺(后排左二)与苏州美专师生
二、求新求美:民国期刊的商业理念
民国时期传播美学观念的主要渠道,除了影视行业外便是出版印刷业了。当时电影尚属新兴事物,看电影多是上流社会的消闲活动,所以期刊更是向大众树立美、普及美的主力军。为了吸引读者、增加销量,民国期刊无不在内容上求新,多刊载新鲜时事、新潮做派、奇闻异见;形式上则求美,从装帧设计到插图彩页都费尽心思,追求视觉效果。
以著名的《良友》画报为例,该刊多以摩登女性为封面,内容新潮、印刷精良、在文字外增加了大量插图、摄影作品,成为市民阶层趋之若鹜的视觉阵地。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为提升期刊品位,特意聘请工笔画家陈之佛设计封面,内页用题签、印花和衬线纹饰来点缀版面,文章标题多使用书法家集字,以期提高读者的审美体验。即使采用素面的期刊,也在文字和图案上别具匠心,如创刊于抗战期间的《自由谭》,刊名用字取自颜真卿的书法,凝重大气,端正庄严,颇有民族气概。
如果说哪一份期刊对“美”的追求最为热衷,则非创办于抗战期间的《永安月刊》莫属。该刊多次宣称“美”是杂志追求的核心价值:“美的价值是超然的,美对于人类足以鼓舞光明的进步,改革颓废的精神,美的功能实在太大了。所以本刊的内容举凡合于美的条件的,无不极力搜罗,冀能发挥美的效果。”(1942年第37期)为践行这一理念,《永安月刊》发表了大量美术相关内容,如著名摄影家郎静山、陈传霖的作品,高剑父、王一亭的中国画,刘海粟、徐悲鸿的西洋画介绍等等。此外,每期都有以山水风景、建筑园林、明星人物为主题的照片及与时事相关的素描和漫画作品,新近的邮票、服装、电影海报等日常物件也被编辑纳入版面之中。
《永安月刊》由大名鼎鼎的永安百货公司冠名主办,自然要刊登大量广告以引导消费,难得的是其将广告内容和期刊倡导的生活理念与审美趣味相结合。该刊创刊号有一篇署名“黄日惠医师”的科普文章《生命的要素维生素C》,通篇介绍维生素C发现和医用的历史,并无广告“植入”,但同期就有绿宝公司代理的果汁广告,广告词即称“最富维他命滋补饮品”。第50期登载了儿童文学家吕伯攸的小品文《夏季谈扇》,写的是关于扇子的趣闻轶事,同期便有一则广告云:“永安公司文具部发售名家书画扇面,欢迎参观。”读者通过连续的阅读获取了新的知识观念,立即就被引导着加以运用,解囊的意愿便大大增加了。
再比如第16期有一则广告是推销韦廉士红补丸,该药一般用于治疗贫血、乏力和食欲不振,文案不啻一篇小作文:“美丽决不仅在皮肤,女性之美乃基于康健,苟身体衰弱,一切外表之装饰均属徒然……”这款红补丸的实际疗效如何另说,但广告倡导的女性美、人体美观念,是具有现代性特点的。
三、黄觉寺与《永安月刊》的合作
专业学者与大众读物之间素有鸿沟,通过简明有趣的文笔,将专业的知识和观念向民众进行有效的传达,是一门深入浅出的技术。黄觉寺的做法是多写散文和评论,行文仿佛与读者同桌闲聊一般,毫无死板说教意味。他在《永安月刊》发表作品超过60篇,除美术画作外,还有美学和艺术类科普文章20余篇,“游欧漫笔”10余篇,记录其游历欧、亚、非多国的见闻感想,另开辟有《今画禅室》专栏,谈些生活中的美术,多从细微处娓娓道来。
在连载长达9期的《谭美》第1期中,黄觉寺点明了他撰文的主旨:“方今浊世,烽火连天,人民流离,颠连痛苦,强吞弱肉,自相残贼。在这无涯的一片荒野里,举目尽是漂流无告的哀鸿!我们惟有以美的力量来纠正我们的世界,我们也以美来改造自己的人生。”(1941年第25期)这一系列文章是黄觉寺美学论述的核心内容,他以“什么是人体美”为主题,以西方雕塑和油画艺术、人体生理和美学历史为论述资源,将“美”的实现纳入日常生活的范畴里,满足了普通大众追求美的诉求。
发表在《永安月刊》上的黄觉寺作品
黄觉寺的核心美学意见,与近代“解放身体”的进步观念高度一致。他认为西方女子以显露身体美为荣,更容易察觉身上的病变,反之深藏不显,便日趋于闭塞衰退。这种身体观其实暗含了晚清民国时期流行的进步观念:开放才能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他反对女子的缠足束胸,认为中国妇女“被小马甲束缚着不得透气已经好几千年了”,还将这些恶习联系到社会风气上:“将胸前最美和健康之门关闭着,窒息着,整个的民族因以消沉,整个国运,为之积弱不振。”他否定明清以降“临行踯躅浑无力,不倚栏杆定倚人”的病态美人形象,并引用古人写美人“修长冉冉,硕人其颀”等语句,说明中国古代曾是崇尚健康和自然美的。
黄觉寺对人体美的论述,是对自己学习西洋人体写实的总结,因此还包含了许多人体生理结构的常识:“腰部在全身部位中,最好占五与三之比,就腰以下为五,腰以上为三,那是最合黄金律的。”“一个美的背部,需要具备着一根弯曲有致的脊柱。一根美的脊柱,全柱成波状形,自上至下呈四个弯曲,距离各不相等。”他举维纳斯女神雕像、安格尔名作《泉》、蒙娜丽莎画像、全裸的美术模特等例,弘扬自然、健康的美感,就连一般人并不以为美的地方,也能讲出一番门道。譬如在他看来,女子因脂肪较多在颈部自然形成的水平褶皱也是美的,是艺术家所谓“维纳斯的项链”,这样的论调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是极新鲜的。
在《女性与装饰》系列文章中,黄觉寺运用其美术知识和审美趣味,为女性的穿搭和化妆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意见。他建议体态丰腴的人要慎穿浅色衣服,体态娇小的人则不要穿黑色,因为从色彩学上来说,浅色是散发性的颜色,黑色是收敛色,如此穿着则使胖者更显胖,瘦者愈加瘦。他还介绍了美术上常用的配色方案,同样也适用于服装,例如:“欢喜穿茜红颜色的衣服,搽在面部或手臂上的粉彩,应当略偏黄色的橘黄;紫姜色的长旗袍,要施绿色的粉,橘黄色的口红。”
这些带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极受市民阶层特别是女性读者的欢迎,使得《永安月刊》成为少数在战乱年代长盛不衰的杂志之一。不过也正是因为在战时创办发行,《永安月刊》常被人指责立场模糊、内容浮华,与救亡求存的大局格格不入。主编曾在创刊两周年的纪念文章中予以回应,隐晦地说明许多内容因为“环境关系”无法表达,并强调刊物的定位是“大众的益智读物”,相信文化的普及对社会人心有极大的裨益,能够减少大众精神上的痛苦。而且《永安月刊》也并未完全避谈政治和时局,只不过表达较为迂回。死守四行仓库的抗日英雄谢晋元于1941年4月在孤军营被叛徒行刺身亡后,《永安月刊》在6月出版的第27期《图画》栏目中,特意在一堆风景画之间插入整页的谢晋元将军玉照,誉其“孤忠节烈一代完人”。由此可见,刊物仍是具有民族气节和爱国倾向的。
四、尾声
抗战胜利后,黄觉寺结束了与《永安月刊》的合作,专心投入苏州美专的复校工作,并继续担任校刊《艺浪》的主编。复刊后的《艺浪》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画、西洋画、动画、木刻、艺术教育、民俗美术等均有论及,但不久后黄觉寺出任教务主任,他主要的时间精力便转向学校教育和动画制作上了。与《永安月刊》等期刊结缘期间,黄觉寺以他雅俗共赏的才华和兼容并包的态度,充分诠释了他的生活美学观,引导杂志受众从日常中获取审美的愉悦感,使市民生活更加现代、健康和情趣化,这是一段值得后人铭记和品味的美学小史。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2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