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健康有效前进的核心基石。但凡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必定有其综合因素及养成方式,廉洁风气也是如此。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廉洁奉公的官员,究其缘由,跟一定程度的良好氛围和自身修为密切相关。
良好家风督促构建勤廉氛围
家庭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个人成长、发展和生活的根基。家庭风尚对于个人成长和品格形成至关重要,历史上一些清官廉吏受家庭影响很大。
隋唐时期有位名臣叫郑善果,其母翟氏,嫁与北周大将军郑诚为妻,郑诚战死时,翟氏才20岁,知书达理,贤明有节操,虽为贵妇但是以教子有方而闻名。郑善果袭爵做官后,在大堂断案理政时,翟氏常常端了小凳子坐在屏障后面静静地听。每次听到郑善果分析裁断合理,儿子到后堂后,她就非常高兴。如果哪次听到郑善果处理事情欠妥当,她就趴在床上哭泣,不同儿子说话。如此一来,孝顺的郑善果“伏于床前,终日不敢食”,并检讨自己的理政过错。难能可贵的是,身为达官显贵,翟氏能做到勤俭持家,穿着粗帛缝制的衣服,自己纺线织布,经常忙到半夜才休息。与此同时,翟氏主持家务谨守廉洁风格,所有的东西,如果不是自己亲手制作、自家庄园出产,或是皇上赐给的,即便是亲戚馈赠之物都一概不许进入自己家门。长此以往,在贤母引导下,郑善果也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公家提供的资金补助,也一概不接受,全都用来修理衙门房舍,或分送同事及下属,成为当时有名的清官廉吏。
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中有个“封钱教子”的故事。唐朝名臣李景让的母亲郑氏早年守寡,独自抚养几个年幼的孩子,极其注重家庭教育。李家住宅后面的石墙因下雨而塌陷,露出的空穴中有很多铜钱,足以装满一大缸。对于生活贫寒之家来说无异于天降横财,家人欢天喜地来告诉郑氏。郑氏带领家人和孩子们立即查看钱坑,并且郑重地说:“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则愿诸孤他日学问有成,乃其志也,此不敢取。”当场命人将钱在原处掩埋,并重新修筑好墙壁。可见,郑氏是个厚道谨慎、处事严明之人,并能教子以道。果不其然,后来,郑氏所养育的包括李景让在内的三个儿子都考取了进士,成为国家栋梁。
北宋开国功臣曹彬的儿子曹璨任节度使时,有一天,其母查看家里库房,发现存放着数百万铜钱,她立即让人喊来曹璨,指着钱垛愤愤地说:“先侍中(曹彬)履历中外,未尝有此积聚。可知汝不及父远矣!”曹彬官高位显受重用,但是一生为官清廉谨慎,受人尊敬。曹夫人常常用夫君的为官清廉,来告诫督劝同样为国建立功勋、后来官居宰相的儿子。
有贤母也有严父。清人随笔《冷庐杂识》中记载,明朝中期有位徽州知府叫彭泽,因为女儿要出嫁,他就派人送几件徽州特产漆器回老家作为陪嫁品。彭泽的父亲得知后,大怒,不仅当着送物人的面焚毁了漆器,并且徒步千里从老家赶赴徽州。到了徽州官衙门口,彭泽得知父亲来到,赶紧出迎,并让属下帮老父亲拎行李,老父亲气愤地说:“吾负此数千里,汝不能负数武(古代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耶?”硬是让彭泽亲自帮他拎行李。进入内室后,老父亲自己拿了大棒子“杖(彭)泽堂下”,打过儿子后,立即拎起行李回家。可见,彭老先生徒步千里就是为了教训一下当官的儿子。这对彭泽的触动很大,“益痛砥砺,历著政声”,他后来成为明代有名的正直清官。此事被当时及后世称道,认为彭门家教好,“大有古风”。
清代有位名臣叫钱陈群,母亲陈氏“读书通大义”,钱陈群年幼时,其父外出做事,陈氏亲自“授公兄弟经,夜必篝灯课读,以其余辉躬自纺绩”。陈氏一边辅导孩子们作业,一边还不忘家庭生产,可谓贤妻良母。正史称陈氏“教子尤有法度”(《清史稿》卷508),在其夫去世后,陈氏言传身教,督促勉励孩子们勤奋读书,将钱陈群兄弟都培养成才,尤其是钱陈群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受到乾隆帝尊宠,倚为元老儒臣,在钱陈群病老归乡之后,还常寄诗相与唱和。陈氏晚年曾回忆她当年夜晚辅导孩子的情形,画了《夜纺授经图》,并题了诗,其中有几句应是看到孩子们因学习辛苦偶有牢骚时的劝诫,诗云:“儿不学,我废绩,废绩妇所羞,不学人所惜”“昔孟有母,恃子实怙。汝今不勤学,吾何见汝父?”后来,乾隆帝见到陈氏的绘画和题诗,大加赞赏,特地在陈氏画册卷首赐诗,并题“清芬世守”四字,称赞陈氏及她培育出的优良家风。
夜纺授经图
清代乾隆朝官员沈启震即将赴运河官任,当时的河工是一项重任也是肥差,其母孔氏告诫儿子:“毋虑不足而多取一钱,毋恃有余而多用一钱。”沈启震一生为官都遵行母亲的教诲,用心做事,讲求学问。从经济上立定为官清廉的根本,这位母亲的见识堪称伟大。
翻检史料,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视家风的严父贤母很多,他们告诫晚辈并亲身示范着不贪利、重小节的勤廉风尚,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一个个廉官能吏。
社会氛围对官员清正廉洁有重要影响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包括官场风气、制度设计、交际文化等社会氛围对古代官员的清正廉洁有着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记载:隋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北巡,经过雁门郡时,雁门太守丘和“献食甚精”,他很满意。到了马邑郡时,马邑太守杨廓招待得很一般,“无所献”,隋炀帝很不高兴。随后,隋炀帝将丘和重用为内地博陵郡太守,并让杨廓去博陵郡向丘和请教学习接待皇帝的高标准。为满足一己之私欲,让正直官员跟马屁官员学习,“由是所至献食,竞为丰侈”,有了这个导向,隋朝官场风气大坏,致使本来大好局面江河日下,11年后隋朝灭亡。
《资治通鉴》
与隋炀帝贵胄世家出身不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自社会底层,早年深受蠹吏欺压,养成嫉贪如仇的独特性格,他在位期间,反贪措施极其严格,并且手段苛酷。专门汇集明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等方面内容的《典故纪闻》中有很具代表性的记载。有位官吏贪赃被检举,数额不算大,但是吓得在逮捕之前就投井而死。事情报到朱元璋那里,他借此对群臣说了一番话:“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今其人死不足恤!”朱元璋把官员“爱利”和“爱身”的关系点拨得很透彻!此外,朱元璋在朝堂上还曾谆谆告诫群臣:“朕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卿等当体朕言。”朱元璋以朴素的嫉贪思想和高压反贪力度,使得明朝初期的官场较为清廉。
朱元璋画像
清代笔记《养吉斋丛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御书“清、慎、勤”三个大字“颁发各省督抚”,要求封疆大吏为官从政要时刻牢记清廉、谨慎、勤奋。有清一代,康熙朝的吏治还是比较整饬清廉的,并且能臣辈出。《清史稿》描述,康熙帝在处理政务后,还常常读书到半夜三更,他本身就是勤政的典范。综合史料来看,清代在政治统治和官员素养考量上较为通行的“清、慎、勤”标准,正是从康熙朝开始的,而这其实是制度层面的措施了。
古代官场交际的“朋友圈”文化,也对廉洁奉公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型官员卞兰曾写过一篇《座右铭》,在当时广为流传,其中有言:“重阶连栋,必浊汝真;金宝满室,将乱汝神……常若临深,终始惟纯。”用以告诫朋僚过度喜好财货和豪宅,必定会影响为官处世。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诚挚赠言做官的朋友:“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作为唐朝高级官员的白居易也曾写诗明志,并与同僚共勉:“不辞为俗吏,且欲活疲民。”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所呈现的是公共氛围对官场的良性影响。
据《新京备乘》记载,清代之前的金陵报恩寺大殿左廊有块碑,镌刻了碑文告诫僧人,文曰:“一瓦一椽,一粥一饭,檀越脂膏,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怕可怜,可嗟可叹。”看着虽是对僧人做功课的要求,但是对于常去寺庙盘桓的官吏来说,细细琢磨,却句句像是对为官者所言,让人肃然警醒。
纵览几千年历史,制度层面的廉政措施、交际文化的规诫引导,是古代官场构筑廉洁从政的一道重要“防线”。
个人自律是廉洁奉公的切身关键
中国古代传统士大夫非常注重自律,包括在无人监督之时,更讲究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的“慎独”和“修齐治平”思想,这些都是廉洁奉公的道德内因。
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中记载:“祖宗(指北宋前期君主)时,州郡虽有公库,而皆畏清议,守廉俭,非公会不敢过享,至有‘灭烛看家书’之语。”官员在异地衙门上班,来了家书晚上看,都要把官家提供的办公蜡烛熄灭了,点上个人的小油灯,这样的宋代初期官员是何等自律啊!
《萍洲可谈》中也记载了一桩有趣的事。北宋宰相王安石退休时归还公房,他的妻子吴夫人将借用衙门的一张精美藤床带回了自己家,衙门派人例行公事来取公家物件,仆役们不敢向吴夫人提这个藤床。王安石知道后要求归还。他没有跟吴夫人讲什么道理,而是当着吴夫人的面,赤脚走了一圈后,“跣而登床,偃仰良久”,有洁癖的吴夫人见了后,立即让仆人送还官床。这段文字反映了王安石有趣机智的一面,更体现了曾官居极品的大宰相的廉洁自律。
清代嘉庆年间学者型官员姚学塽一生耿直清廉,不附权贵。他在京供职,不带亲属,独居僧寺破庙,生活俭朴,拒受一切馈赠,很多权臣因其重名节,不敢轻视他,都以礼相待。他“学问赡博,品尤高卓”,论学强调致知、力行、慎独,认为“三者之中,慎独尤急”,曾“典贵州乡试,门下士馈贽金者,力却之……因是贫特甚”。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谢人送菜》诗中有名句:“但使斯民无此色,愿教我辈味其根。”《送闵贡甫之扬州》诗有云:“养志未须嫌禄薄,读书大好是官闲。”这些句子透露着廉洁奉公、积极向上的士大夫气息,耐人寻味。
如上文所述,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将“清、慎、勤”作为对官员的考量标准。众所周知的清代名臣林则徐,也是位清廉俭朴的官员,虽贵为一品封疆大吏,《新世说》中称其一生“自奉甚约”。林则徐在36岁任浙江杭嘉湖道台时,曾写过一首答谢友人的诗,诗中有“读书希致身,黾勉勤职守;首祈吏民安,余泽逮亲友”的句子,表明了自己要坚守做“好官”的初衷。此后,无论身处顺途还是逆境,他都坚守初衷,力行不辍。林则徐去世后,咸丰帝评价他“清慎忠勤”。
清代历史上,还有一位名臣在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总结反省,这个人就是曾国藩。即便戎马倥偬、政务繁杂,他也几乎一直在写日记、读书做功课。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在日记和文牍中多次提到“清、慎、勤”三字。清人编订的《曾国藩年谱》中将其归纳为《三字箴》,并引了曾国藩日记的内容,“清”字箴曰:“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慎”字箴曰:“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勤”字箴曰:“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曾国藩将康熙帝对督抚的“三字要求”,结合自己多年仕途经验做了深入的领会阐述。曾国藩在这《三字箴》后,还有个表述:“此十二语者,吾当守之终身,遇大忧患、大拂逆之时,庶几免于尤悔耳。”这段话写于同治元年(1862年)下半年,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朝廷倚重的掌握四省军政大权的重臣,尚且有如此清醒的认识,可见他对自律的要求有多严格了。曾国藩立下了弥天之功,位高权重,惹得很多羡慕嫉妒,也招致了很多猜忌,但在极其复杂的局面中得以全身善终,这跟他廉洁奉公的自律大有关联。
曾国藩画像
客观上说,历史上正是有了很多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清官能吏,才能在自己的职责岗位上尽心尽责,从而庇佑一方、造福百姓,并尽可能地推动社会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后世涵养培育为国为民、清正廉洁的风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1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