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刘丽    发布日期:2024-11-20 16:31:35  文章字号:   
杨令茀:一个充满才气和豪气的奇女子

 游宇明

“巾帼不让须眉”,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话,它赞扬女性有风云气。仔细一想,此话其实有很大问题,它主观上即认定巾帼不如须眉,少数“巾帼”有幸超越了“须眉”便值得大大表扬,却根本没有想到:许多时候,一些所谓“须眉”其实远远比不上周围杰出的“巾帼”,“巾帼”们倒是可以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

民国画家杨令茀便是这样的“巾帼”。

说到江南“数百年旧家”,江苏无锡杨氏当为其一,同著名作家杨绛一样,杨令茀也出身于这个大家族。杨令茀的父亲杨宗济为溧阳县训导,其兄杨味云曾任黎元洪时代的财政次长,后来成为大企业家。与那时许多旧家庭不同,杨家父母非常开通,并不重男轻女,杨令茀从小便接触到许多中外名著,萌生了对绘画、诗词的浓厚兴趣。她天资聪颖,5岁即有画作入选当地画展;8岁师从江南著名画家吴观岱学画,吴先生称她的画作有“渊然”“穆然”之美,其用笔“无不效法正宗”。年纪大一点,家里又将杨令茀送往上海启明女塾和务本女中读书。启明女塾是法国教会所办,除国文外,所有课程都用法文讲授,因此杨令茀的法文非常出色,后来,她又学会了英语等其他语言,精通的语言达到6门,比某些翻译家还多。在务本女中,她品学兼优,曾获上海市中学生联合运动会跳栏冠军和学校奖学金。毕业后曾任教于江苏如皋小学和南京女子师范学校。

宣统三年(1911年),杨令茀碰上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疼爱她的大哥杨味云将其带到北京。她得以跳出江南的小圈子,接触更广阔的华夏文艺世界。她拜樊增祥为师,学习诗文,又在绘画、书法等方面得到了陈师曾、林琴南等名家指点。她不仅在北京办了个人画展,甚至曾与齐白石联袂办展。杨令茀画名赫赫,诗歌也写得很漂亮,一些作品汇编为《山长水远诗集》二册,赢得了“杨家小妹才气高”的美誉。

杨令茀

最精彩的风总是青睐“追风”的人。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室接受中华民国政府优待条件,民国政府也因此顺利接管了清廷的一些资产。就在这年,内务部总长朱启钤接受下属建议,将奉天(沈阳)故宫、热河行宫的文物迁移到北京,在紫禁城内成立古物陈列所。几年后,廉泉从日本回国,出任古物陈列所保管委员兼主任,后来又代理所长,他与杨令茀是同乡,久知其画名,盛情邀请其时还在京城客居的杨令茀到古物陈列所任职,杨令茀爽快地答应了。她的工作之一是临摹传世之作。因为与瑜太妃相善,她获得了一项特权,可自由使用宫廷所藏的上等纸绢、颜料、金箔等。这段经历既使她广泛阅览了前人佳作,又使她的绘画技巧突飞猛进。

不过,与卓越的艺术成就相比,杨令茀更为人称道的还是她的某些英雄壮举中所包孕的浓郁的家国情怀。

1928年,杨令茀应有关方面之邀去东北举办画展;年底,又奉古物陈列所派遣到奉天工作。没想到,不到三年,日本即发动“九一八”事变。日军无耻侵占东北后,派女间谍花重金拉拢杨令茀,杨令茀非常鄙视叛国行为,慨然写下“关东轻弃千钟粟,义不降日气节坚”的诗句。为摆脱日军纠缠,她在驻哈尔滨的一家外国领事馆的帮助下,前往德国举办画展。行前,她将自己在沈阳皇姑屯购买的600亩土地捐献给当地的基督教女青年会。她一边旅行一边作画,并将所得款项慷慨地寄给上海救国会作为抗日活动经费。

杨令茀干的另一件事更是豪气干云。刚刚抵达柏林,正好碰上希特勒主持的联合画展开幕,杨令茀应邀参加,她送去了一幅《翠竹花鸟图》,画的是鹌鹑怒目相争,希特勒非常欣赏,当即按标价开支票让手下人购买,唯一的要求是请杨令茀在上面题一首诗。因为讨厌希特勒与日本人眉来眼去,伤害自己的祖国,杨令茀用中文写了这样几句诗:“西方屠戮尚未息,东方战魔恶正殛。国破家亡海外游,恨无利剑斩强敌。”(《致战争贩子》)希特勒看到译文后勃然大怒,下令将其驱逐出境,让希特勒没有想到的是,有先见之明的杨令茀已经离开德国,希特勒气得跺脚,却毫无办法。

对祖国,杨令茀始终一往情深。由于种种原因,杨令茀后半生流寓海外,1936年到加拿大,1937年到美国,先在加州大学学习,后来在斯坦福大学、蒙德莱国立军官学校、太平洋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校任教,但她一直心念故国,希望回国定居,曾经写过这样的诗:“我在海外作隐沦,每见落叶思归根。小箕山下先茔在,归去长依父母灵。”为此还专门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得到其支持;她还特别期待将所藏的一批珍贵文物捐给祖国,其中包括乾隆御用翡翠水盂、玉雕香炉等8件宫廷玉石珍品和15幅历代著名书画。因为其时处于某个特殊历史时期,杨令茀的两个心愿都没能及时实现,最后只能以归骨故土和让后人代为捐赠的方式了却遗憾。

好在时间终究是有眼睛的,它湮没了某些沉溺在物质利益中、操守不佳的“大师”,却让我们牢牢记住了一个出走半生却翘首盼归的海外游子。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1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