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11-08 16:59:32  文章字号:   
黄河上的历次以水代兵惨剧

 侯全亮

打开中华史册,黄河两岸人民在饱受黄河自然决口改道之苦难的同时,一幕幕人为扒堤决口酿成的以水代兵惨剧,给万千黎民百姓造成巨大灾难伤痛,斑斑血泪,成为中华民族悲怆的记忆。

割据战争中的人为决河

在古代群雄争霸时期,割据势力为了争权夺利,实施以水代兵,扒开黄河堤防导致决口泛滥的事件,史不绝书。

在黄河流域最早将“水攻”用于军事的,是公元前403年春秋末期的晋国内战水灌。当时晋国势力最大的智伯,联合韩、魏两家,进攻据守晋阳的赵国。时值汛期,连降大雨,河水暴涨。智伯下令在河上堆起一道石坝蓄满河水,然后掘开堤坝。一时间,大水奔腾咆哮,直扑晋阳城。然而,令智伯没想到的是,此时韩、魏已生二心,他们深恐智伯攻下赵氏以后,又以同样的手段对付自己。对此,赵国乘机使出离间计,使魏、韩临阵倒戈,矛头转向。同时将智伯一边的堤坝挖开,决堤之水直冲智军。三军联手夹击,智伯部属全部被歼。最终魏、韩、赵三家分晋,由此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以水代兵的战例屡见不鲜。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年),楚国出师伐魏,为借助黄河水势,在长垣以东决黄河水。公元前332年,齐魏联合攻打赵国,赵国决河灌之,迫使齐魏联军退兵。公元前281年,赵国伐魏,派军队在卫国东阳决河。

这一时期,毁灭式的水战事件,当属秦国大将王贲水攻大梁城(今河南省开封)。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嬴政派王贲率领秦军十万,进攻楚国后,挥师北上突袭魏国,很快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怎奈魏军坚守城池,秦军久攻不下,伤亡十分惨重。

王贲经对大梁周围地形观察,发现这里地势低洼,水系环绕,于是决定施以水攻。时值春汛时节,水势急剧上涨,他先是命人在大梁城外开挖引渠,引黄河之水进入鸿沟水系,继而筑起土坝抬高水位。待蓄水到达一定高度时,王贲下令扒决堤防。顿时,黄水倾泻而下,大梁城外一片汪洋,溃水深度几乎与城墙齐平,附近田园村舍尽成泽国。大水围城一直持续三个多月,大梁城墙在洪水浸泡下轰然倒塌,汹涌洪水如排山倒海之势冲入城内,满城惨叫哭号声不绝于耳。秦军乘着木排斗船杀入城中。此役,大梁城魏国军民死伤数10万,房屋庐舍荡然无存。“黄河水灌梁王宫,户口十万化沙尘”,一度繁华的大梁城成了一座鬼城,魏国就此灭亡。当初魏国都城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迁都大梁,意图尽享舟楫水运之利,没想到最终因此惨遭秦军引水攻城而亡国。

唐末五代时期,战火连绵,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轮番上演,在此期间黄河上曾发生三次人为决堤泛滥。

第一次是朱温扒堤决河。唐乾宁三年(896年),当时镇压黄巢起义有功的朱温,被封为东平王,驻守滑州。这年四月黄河春汛水位暴涨,朱温为保护滑州城,决定扒开黄河,让河水肆意漫流,因此淹没了大片土地和村庄,给周围人民带来很大危害。而滑州城夹持于分股横流的河水之中,也承受了很大威胁。后来,朱温升任宣武节度使,拥兵自重,逐渐形成最强的藩镇割据势力。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温废唐哀帝自行称帝,建都开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

后梁的建立者朱温

第二次人为扒决黄河发生在晋梁争战时期。贞明三年(917年),后晋著名将领李存勖占领黄河以北,夺取了魏州通向郓州的重要渡口杨刘城(今山东东阿杨柳镇),一路攻城略地,势与后梁展开决战。后梁大将谢彦章率军数万迎战,意图夺回杨刘城。为阻止李存勖部队进军,谢彦章率部在滑州扒开黄河大堤,致使洪水淹没滑州、曹州、濮阳大片地区。之后,两军为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统治权展开一系列作战。

第三次扒决黄河发生在后梁龙德三年(923年)。当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建立后唐。后唐军在郓州(今山东东平)一带对后梁军队发起猛烈攻势。后梁大将段凝率兵10万迎敌,为阻击唐军进攻,在酸枣(今河南延津)扒决黄河,洪水泛滥肆虐,淹没曹州、濮州大片土地。但此举并未能挽救后梁覆灭的命运,不久后唐军攻到汴梁城下,后梁末帝朱友贞急召段凝火速回师救驾,但却被自己决开的黄河水挡住去路,贻误了时机。后唐军乘势攻破开封,朱友贞见大势已去而自杀,至此后梁灭亡。

以水代兵伴随改朝换代

在中国历史上,利用黄河以水代兵,常常伴随朝代更替。

北宋灭亡后,金人继续大举南侵。赵构称帝,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黄河流域及北方广大地区成为金国统治区,南北再度出现对峙局面。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从山东、河南向南大举进犯。为阻挡金兵推进,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州西南扒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水肆意漫流,自泗水入淮河。然而此次人为决河,非但没有阻挡住金军,反而淹死了两淮地区百姓20万人。数百万黎民百姓因洪水泛滥,流离失所,忍受饥饿和疾病带来的无穷痛苦。这次人为决口,也为黄河第四次大改道,形成黄河长期夺淮河入黄海的局面,埋下了祸根。匪夷所思的是,杜充扒开黄河后弃城而逃,南宋朝廷不但没有将其治罪,反而以守卫开封有功对其加官晋爵。但杜充却早已生出叛逆之心,金兵渡过长江不久,杜充便投降了金国。

金国统治北方后,黄河决口泛滥,田地荒芜,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崛起于草原的蒙古骑兵发兵南下,联合南宋军队对金兵大举宣战,金哀宗南逃。元军围攻归德(今河南商丘),金兵故伎重演,企图扒开黄河水淹蒙古军队,结果实施扒堤的金兵部队被蒙军全歼。天兴三年(1234年),在宋蒙联合攻击下,金国兵败灭亡。

然而,宋蒙双方,一个旨在光复故土的农耕文明王朝,一个是狂飙般崛起的游牧民族政权,联合灭金注定只是暂时的同盟。不久,宋蒙两国开战,硝烟又起,利用黄河以水代兵再度成为战争的工具。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出兵收复中原地区开封、洛阳、商丘三城。蒙古军为了阻挡南宋进军,在开封以北的寸金淀掘开黄河大堤,水灌宋军。滔滔黄河水夺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溢,黄淮之间成为大范围黄泛区。南宋军队因此伤亡巨大,运粮队伍陷入泥潭,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蒙古军趁机进兵,在洛阳与宋军展开决战,南宋王朝遭受了沉重打击,史称“端平入洛之战”。对于此次人为决河后的洪水情状,南宋周密撰写的《齐东野语·端平入洛》记载道:“自寿春至汴,道路水深有至腰及颈处,行役良苦,幸前无敌兵,所以能进至此。”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在三年后的崖山海战中消灭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南宋全境纳入元朝版图,中国历史又一次改朝换代。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打开封城,持续围困百余日。崇祯十五年(1642年)秋九月,驻守开封城的河南巡抚高名衡等密谋策划,在朱家寨扒决黄河,水淹李自成农民军。李自成农民军也以其人之道用水攻反击,扒决马家口大堤。朱家寨位于河湾底部,河流由此折向东北。马家口处于河湾上部,正对水头,水势猛烈,深不可测。两处决口相距不过30里,适值天降大雨,决口口门迅速扩大,两股洪水巨流汇为一股,直冲开封城,全城瞬间尽成泽国,城内37万人,存活者不足两万。水退后,偌大的周王府不见片砖片瓦,门前两尊八尺高的石狮,仅有狮耳露出地面。在这场人为决堤中,李自成农民军也被淹毙万余兵士。

据史料记载,“天大雨,二口并决,声如雷,溃北门入,穿东南门出,注涡水。城中百万户皆没”。遭此大水漫灌,开封城被破坏殆尽,一代东京梦华就此落幕。

惨绝人寰的黄河花园口决堤惨剧

在中国现代史上,抗战时期的黄河花园口扒口决堤惨剧,惨绝人寰,举世震惊。

1938年,日军全面侵华的第二年,中国大地,山河破碎。豫东战场上,中国军队徐州保卫战失利。日军侵占徐州后,集结精锐部队沿陇海铁路迅速西进,直逼开封、郑州。一旦郑州失守,平汉铁路被日军控制,中国军事统帅部所在地武汉将危在旦夕。

6月初,面对严峻的战争局势,为了阻止日军西进,国民党最高军事统帅部在武昌珞珈山通过“决黄河之水以制敌方案”。6月5日,日军发动猛烈进攻,接连侵占开封、中牟,近在咫尺的郑州告急。蒋介石在亲自签署的一封急电中称:“为了阻敌西犯,确保武汉,决定于赵口和花园口两处施行黄河决口,构成平汉铁路东侧地区间的对东泛滥,限两日完成。”根据最高军事统帅部的决堤密令,国民党军队连夜轮番作业,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此时正逢黄河中游突降暴雨,下游河水猛涨,激流翻滚,洪水夺路而出,直向东南狂奔而去。陇海铁路被冲断,豫东大地一片汪洋。日军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切断去路,惊恐万状,被迫放弃沿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改从长江北岸向武汉进犯。

然而,花园口人为决口改道,带给广大民众的是一场巨大灾难。黄河决口改道后,洪水分两股狂奔漫泄。西股主流,经河南省新郑、中牟、尉氏、鄢陵、周口,沿颍河进入淮河,由安徽省阜阳直至正阳关。东股洪水,经开封朱仙镇、陈留,注入涡河。两股洪水进入淮河后,一路下泄至洪泽湖、高宝湖,导致苏北地区漫溢。洪水所到之处,千里沃野顿成泽国,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广大范围内形成了黄泛区。

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灾后统计,此次花园口掘堤改道,洪泛波及豫、皖、苏3省44个县市,5.4万平方千米范围。受灾人口达1250万人,89万人因洪水淹没、饥饿而死亡,390万人背井离乡,四处逃难。黄河夺淮河入海,泥沙淤塞淮河水系。长时期内洪水漫溢横流,黄泛区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

首当其冲的河南省,47万多人死亡,900多万亩耕地被淹,灾害涉及21个县市,造成了大片无人区。民国时期出版的《豫省灾况纪实》,记述了当时河南省黄泛区的惨状:“堤防骤溃,洪流踵至,一泻千里,席卷而下,人畜无由逃避,尽逐波臣;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多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者,大都缺衣乏食,魄荡魂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寻,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凡几。幸而勉能逃出,得适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洪灾凄惨情状,透穿史册,令人发指!

一部水战史,功成万骨枯。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论出于怎样的军事战略考量,以水代兵,人为决溢造成的黄河洪水,都给万千黎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惨重损失,成为人们刻骨铭心的苦难记忆。它们像警钟长鸣,回响在历史深处,给人以深刻的警示。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1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