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10-18 15:45:52  文章字号:   
崇尚道教近乎疯狂的那些北宋帝王们

 叶秋冶

北宋时期,赵氏统治者及其官僚阶层,殷鉴五代十国武装割据、人民生活困苦无比的教训,特别是太祖赵匡胤摘天下于后周寡妇孩童之手,亟须寻求夺权的合法性基础,故汲取、继承唐玄宗崇道做法,专注崇尚道教,尽可能地挖掘道教的政治、社会功能,以取得民众对政权更迭的神圣认可,为平复社会混乱、发展经济及促进人民休养生息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典范。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自始至终尊崇道教的朝代,帝王们对道教的尊崇影响后世极其深远。

一、“崇道”体现

(一)大肆宣扬赵氏君权来自道教天神所授

太祖赵匡胤,利用华山道士陈抟烘造舆论争取民众,广泛宣传其为天子;又敦促终南山道士张守真创制“天神授命”的谶纬:有天神降临该道士家中,自称是玉皇大帝的辅臣,奉玉帝之命护卫大宋。天神说:“玉帝和诸天尊皆喜,大宋国祚延永,过于有唐。”

太宗赵光义更进一步,加封上述天神为“翊圣保德真君”,并导演了与该真君的一对一访谈。真君接连称赞赵光义有“仁心”,愿意派遣万名灵官前来护卫他。赵光义借此神人对话,平息了社会上“烛影斧声”的议论,为自身继承大宝之位提供正当性支撑。

真宗赵恒,则把崇道行动发挥到新的高度。在权臣王钦若等人的支持下,赵恒模仿唐高祖尊奉老子李耳为祖宗的做法,编造道教神仙赵玄朗为赵氏祖宗,并将赵玄朗考证为轩辕黄帝的化身。于是,赵氏顺理成章成为黄帝的直系后代。

宋真宗赵恒画像

北宋末代皇帝徽宗赵佶,又把“君权神授”发挥到极致。他不但完全继承祖先崇道体制,更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兼任全国道教的教主。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赵佶对群臣宣告:“我是昊天上帝之子,为大霄帝君,睹中华被金狄之教(指佛教)危害,遂哀恳玉帝,愿为人主,令天下归于正道。”这样,道教的地位迅速提高,几乎成为北宋国教。

(二)大兴土木,修建道教宫观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太宗赵光义为报答翊圣保德真君的支持,修建八座国家级宫观,规模达到1240区。赵光义还亲自题写宫观名匾,不时前往拜谒。

真宗赵恒,也是加码修造。他下诏在汴梁城西北修建玉清昭应宫,这是宋代最大的道教庙宇。据说建设场地有工匠3万~ 4万人,昼夜不停,7年乃成,屋宇多达3610楹。随后,赵恒又下令各州府兴建天庆观,每观面积5到10顷。从全国来看,天庆观已有千所之上。《续资治通鉴长编》感叹道:“道教本来并不风行,只有江西、剑南等地的民众崇重,但现在起,天下才始遍道像矣。”

徽宗赵佶,则是建设狂魔。为修景灵西宫,派工匠到湖州、苏州开采太湖石达4600多块。由于其自称“长生大帝君”,故责令全国天宁万寿观全部改建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在宫中供奉长生大帝君及青华帝君的神位。凡是改建不到位的官员和工匠,均受到严惩。此外,赵佶还在茅山修建元符万宁宫、龙虎山上清观、灵宝观等。《道藏》记载,赵佶自豪地称:“我钦崇至道,凡在国土之内,均率兴观宇。”

郑州天庆观(本文作者摄)

(三)吸纳、尊崇和优待道士

最有名的例子是太宗赵光义两次传召陈抟,待遇丰厚。赵光义赞叹陈抟能独善其身,远离利势,是真正的方外之士。陈抟也回敬太宗,说他有天人之相,龙颜隽异,博古通今,是位有道仁义的圣主。于是,陈抟被赏赐紫衣,荣获“希夷先生”的称号,这是当时能给道士的最高礼遇。

真宗朝,开始大规模地优礼道士。赵恒召见的道士包括陈抟弟子张无梦、陈景元、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等,送他们钱财、药物、金银等炼丹原材料,并免去其所在道观的赋税。当时有名望的泰山道士秦辨、华山道士郑隐等,都获得真宗或多或少的好处。同时,赵恒还亲自频频传度道士。据《宋史》所载,至天禧五年(1021年),全国道士发展到19万余人,女冠达到731人。

徽宗朝,对道士的礼遇和依赖也更突出。例如,徽宗宠幸神霄派道士林灵素,下诏全国收罗各地有能道士,命令各路监司遴选道士到首都道录院修习道教科仪。最为重要的是,赵佶下旨,比照政府官员的品衔,设立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种,规定道士可入州县学校读书,学习《黄帝内经》《道德经》《南华真经》《冲虚至德真经》,考试合格后,可作为贡士进一步到京师辟雍深造,随后经考查通过后做官。

(四)广采道经道典,保存、校正和刊发道教文献

太宗赵光义就非常注意收集道经,曾命王禹偁、徐铉等校正道经,刊发赐予各大道观。

真宗赵恒命令王钦领校道经,以张君房为主要编辑,会同高道十余人,专门修纂道藏,编成《大宋天宫宝藏》4565卷。张君房又在此基础上,摘编精要而成《云笈七签》122卷。这个活动对后世道家道教理论、教义的发展有划时代影响。

《云笈七签》(摄于《道藏》三家本)

宋徽宗赵佶持续编修道藏,在《大宋天宫宝藏》的版本上,寻访仙经,编修成《政和万寿道藏》,合计5481卷,随即送往福州闽县刻镂刊发。把整个道藏进行全文刊版,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此外,赵佶采纳蔡京提议,仿照《史记》《汉书》的体例编制《道史》,用于集古今道教事。《道史》按照纪传体,分为纪、志、传三类。这是我国官方主持编撰的第一部全面述评道教历史的著作,可惜毁于战乱,未有留存。

上述各种做法,对尽快稳定国家政权、强化统治者权威、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弘阐唯一的本土宗教、振兴和传承民族文化,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崇道给北宋统治集团,特别是给宋真宗带来的好处

(一)崇道有利于皇位继承的合法性

除前述太宗赵光义因得到“翊圣保德真君”盛赞仁义而化解了“烛光斧影”的社会疑惑,荣登天子之位外,崇道也巩固了真宗赵恒的帝王身份。

赵恒并非赵光义的长子,其母也并非皇后。原本赵恒根本无机会和资格继承皇位,但其大哥赵元佐发疯、二哥赵元僖暴亡之后,他寻得机会。在此情况下,朝廷各势力必然进行利益争斗,而消灭潜在政变及其他负面危机的重要手段就是“神道设教”。“天书降”就是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直接维护真宗帝位的天书降发生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那年刚过完春节,真宗就立马召见宰相王旦、枢密院使王钦若,告知他们:“我的卧室,都用厚实青幕,不透光的。但去年冬月一个晚上,我刚要睡觉,室内突然明亮起来,一个星冠绛袍的神人出现,他建议我在正殿建斋戒道场一个月,然后就有天书《大中祥符》三篇下降,还让我勿泄天机!于是,我就开始斋戒。今天,突然有人向我启奏,说皇城左承天门南面,有黄帛挂在楼角上。该帛长两丈许,内有一物如书卷。我想,这就应该是神人所说的天书吧?”听了帝王这番言语,王旦立马奉迎:“陛下以至诚侍奉天地,仁孝奉祖宗,今神灵预告先期,灵文果然降临,实彰上穹佑德之应。”于是,率领群臣再拜称呼万岁。

王旦故意说:“启封天书,应当屏蔽左右无关人士。”真宗则严肃拒绝,凛然回复说:“如果老天用天书来批评我做得不够好,那我应当与各位卿家悔过改正;若老天用天书对我本人进行训诫,那我应当侧身自修,岂能隐藏而不让众人知道。”

最后,真宗在开启帛书之前,大搞排场,并请辽国使节出席并故意让不知情的宦官来承接、打开帛书。而天书云:“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世七百,九九定。”这样,就权威性地体现,真宗之地位,是上天赋予的、合法的且还“九九定”,不可动摇。

宋祥符天齐圣帝碑(源自泰山管委会)

(二)崇道有利于其化解澶渊之盟带来的纷纭非议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下,真宗不得不御驾亲征,并签订了史称澶渊之盟的条约。条约规定:大宋每年须向辽国提供二十万匹绢、十万两银;宋辽结为兄弟之国,大宋皇帝为兄,辽国皇帝为弟。盟约缔结以后,宋辽逐渐形成相互承认、和平共处的形势,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显而易见,澶渊之盟是大宋权宜、妥协之举,但也被视为丧权辱国。

有理由相信,真宗对此结果是怏怏的,众士大夫对此是恨恨的。在此情况下,求助于宗教的支持,成为其抚平内心不安和愤懑的良药。真宗问王钦若:“今将奈何?”答曰:“陛下如不屑用兵,则当为大功业,可以镇服四海,立威于戎狄。”何谓大功业,就是“封禅和天瑞!”真宗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成为崇道的重要理由。自此以后,祥瑞屡降,而封禅大典,也拉开了序幕。而真宗的泰山封禅,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帝王的封禅行为,后世就再也没有出现帝王封禅事项。

(三)崇道也是民族文化自尊性的体现

真宗、徽宗崇尚道教,还与抗衡佛教有关。可以认为,这是真宗、徽宗对本民族宗教文化自尊的必然反映,也是平衡各种宗教力量的一种权衡。

针对北方辽国贵族普遍信奉佛教的情况,真宗曾说:“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这意味着,国家需要提升道教的地位和价值,促使其昌盛,方可与佛教等匹敌,达到平衡。另外,真宗游龙门,发现岩崖石佛甚多,但经会昌法难已废毁不少。左右进言说,如果没有官府来修葺,不能成为胜迹。真宗认为,佛教是“外教”,若动用军队、国家的资财进行修葺,恐会导致劳费,责令不修。真宗又认定崇佛已过度过分,已经到了丧失中华礼仪的地步,故必须加以管束。这些都反映出真宗自宋辽战争以来,被刺激起来的民族宗教文化意识、文化自尊心的高涨,故其崇道是提升民族宗教信仰的一种国家意志和战略。

徽宗则有些走极端。赵佶认为“金狄(指佛教)乱华”,应当抑佛废佛。在林灵素等的鼓动下,赵佶下令:佛陀改称天尊,菩萨改称大士,罗汉改称尊者,僧众改称德士,须留发顶冠持简,佛寺改称为宫观等;迫使德士修习道法,使佛教成为道教的从属。但此法后因林灵素等的失宠而终止。

永乐宫壁画(摄于文物出版社《东方画册》)

三、崇道的负面影响

尽管崇道给北宋统治者带来极大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复兴汉民族本身的宗教文化,但过度崇道的负面影响也是严重的。

(一)耗民脂膏,破坏经济

以真宗崇道为例。其大修庙宇宫观,导致费用屡屡超过预算,远近都不堪其扰,加之当时的冗兵、冗官严重,给北宋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故《续资治通鉴》评价:“道场斋醮无有虚日,且百司供亿至不可赀计”“县官之费,数倍于昔”“上下始困于财矣”。

(二)过度迷信,肇祸致殃

徽宗痴迷崇道,已到迷信程度。他原本期望借助道教神化自身,提升权威性。但由于北宋末年,国家因长期积累的财政赤字、提防武将及盲目的对外政策等,已处于贫弱状态,社会也日益动荡,若帝王再沉溺于宗教,只能加速国家灭亡。在女真人已兵临汴梁的情况下,徽宗仍然坚信道教法术能抵御“金贼”,挽救王师。然而,历史没有站在徽宗这边,徽宗、钦宗被俘押往金大都,北宋灭,后世也批评徽宗为“佞道昏君”。

四、结语

北宋诸帝的崇道行为,和国家政权的稳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若能像赵匡胤、赵光义及赵恒那样,较为理性地弘道,是能利国利民,推动民族文化复兴繁荣的;但若过度崇道乃至迷信,也会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以史为鉴,我们要认真、谨慎做好宗教工作,充分发挥宗教对国家、社会及民族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其消极作用。  

〔本文是2024年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统战专项课题“防范化解高校宗教渗透工作研究”(课题号:2024TZ03)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0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