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05-14 13:00:59  文章字号:   
【党纪学习教育史专题】这首朗朗上口的山歌,唱出了苏区干部的好作风

今天,当我们在江西瑞金、兴国、宁都一带实地走访80多年前中华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工作和生活旧址时,了解当年中央苏区干部在军情紧迫、环境复杂、工作艰苦的状况下,一心为民,尽心为公,真抓实干的生动事例,耳边回响着当年苏区传唱的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火把访贫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诞生,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党史上一般称为“中央苏区”。从苏区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当年群众以他们习惯的朗朗上口的山歌再现了中央苏区干部的工作作风。

“日穿草鞋干革命”,艰苦朴素是苏区干部的好作风。无论是战斗还是生产,苏区干部始终与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不搞任何特殊化,摒弃一切官僚主义,对此,当年有一句俗语作了生动精辟的概括“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而山歌中唱的“日穿草鞋干革命”正是当时特殊岁月中,革命干部艰苦奋斗的一段真实写照。苏区干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为民情怀,从而赢得了广大苏区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自带干粮去办公”,清正廉洁是苏区干部的好作风。读党史可知,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的反腐败斗争由来已久。早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就提出了反腐败,指出必须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官僚主义等不良现象,密切党群关系。1933年12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个反腐败法令。训令规定:凡是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工作人员,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贪污公款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处以2年以上5年以下监禁;贪污公款在100元以上300元以下者,处以半年以上2年以下的监禁;贪污公款在100元以下者,处以半年以下的强迫劳动,等等。这些法律的颁布,使苏区的反腐败斗争有法可依,并制度化地严格执行,在当年苏区的《红色中华》等报刊上,屡屡可见关于反腐败的报道。

 

当时苏区干部形成了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无论到哪里去开展工作都是自己背着用茅草编织的干粮袋,不占用老百姓或者兄弟单位的一粒粮食。

 

文献中记载,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在中央苏区是廉洁自律的模范。他从不搞特殊,就连他的兄长、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前来视察时,他也绝对不用公费招待,有时仅是一杯白开水而已。有一次,方志敏的胞弟、中共黎川中心县委书记方志纯,招待省委检查工作的领导吃了一碗米粉肉,到财务报账时,毛泽民坚决不同意,并严肃指出:“现在是战争时期,我们不能乱花一个铜板,领导干部更要带头艰苦奋斗,不应该用公款招待。”他对方志纯说:“志纯同志,这笔钱要从你自己的伙食费中报销!”在毛泽民的率先垂范和严格要求下,苏区国家银行从未发生过贪污盗窃和行贿受贿案件。可见,当年的苏维埃政府被称为历史上空前廉洁奉公的政府,这是言之不虚的。

 

“夜打火把访贫农”,一心为民,努力干事,是苏区干部的好作风。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了沙洲坝,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毛泽东发现沙洲坝百姓都是喝附近泥塘里布满细菌的黄泥水。经过走访调查后,他弄清楚了沙洲坝百姓即便天再干旱也不打水井的原因:一是因为打水井花费大,贫苦群众打不起;二是因为千百年来,当地传说沙洲坝地底下有条“旱龙”,动不得。弄清楚问题的症结后,他破除迷信,立即亲自指导军民打了口直径85厘米、深约6米的水井,让沙洲坝的贫困百姓自此喝上了甘甜的清水。当地百姓感恩戴德,又纷纷传扬毛泽东是镇住了沙洲坝地下那条“旱龙”的“真龙”。因为“井”是红军来了以后毛主席亲手挖的,所以乡亲们深情地给这“井”起名为“红井”,可见在当年中央苏区,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为民谋利上,起到了模范引领作用。

 

在江西方言里“埃”有“我”的意思,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政权被苏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埃政府”,就是“我的政府”的意思。因为苏区人民打心眼里认定苏维埃政府是“我们的政府”,他们才会把“最后一碗米,送去作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作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这是当时的党和苏区政府带领干部们一心为民、真抓实干而得到的人民群众的最好回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古往今来,山歌都生动地反映民心。《苏区干部好作风》唱出了苏区群众的心声,即便在反动势力反复疯狂围剿的岌岌可危的形势下,苏区百姓也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和苏维埃政府。那么,当年的苏区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好作风呢?众多详实的党史文献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秘密。

 

首先,当时苏区的领导人表率做得好。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领导苏区军民进行武装战争,开展土地革命,进行经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保障民主权利,改良群众生活的斗争实践中,他特别注意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充分结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撰写了很多重要著作,为苏区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苏区工作讲清楚了方法。

 

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在1934年1月27日的会议上作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郑重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深刻地揭示了中央苏区的执政宗旨。综合史料来看,在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下,当年苏区广大干部形成了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百姓谋利的优良作风,使得苏区成为迥异于国民党统治区的“灿烂的新社会”,为新中国的诞生积聚了革命的火种和力量。

 

其次,当时苏区反腐节约已经制度化。“瑞金建政,翻天覆地”,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瑞金时期的中央苏区政府在政治架构上已然颇具规模。为使苏区干部保持廉政清明、克已奉公的作风,苏维埃中央政府制定了许多法规法纪,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凡贪污腐败分子一经发现,立即予以严厉惩处,这在上文已经有所表述,此不赘言。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其他不良作风问题的打击力度也是相当严格的,“如果发现了贪污腐化消极怠工以及官僚主义的分子……苏维埃则立即惩办他们决不姑息”。这些制度有效地遏制了苏区的不良工作作风。

 

与此同时,在当时苏区还大规模地开展了节省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反围剿”和苏区事业的发展。各级党和苏维埃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勤于政务,一身正气,铸就了血浓于水、鱼水相依的苏区的党群关系。

 

再次,当时的中央苏区精神振奋,士气高,氛围好。当年在毛泽东领导下的苏维埃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党和政府干部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真正做到了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形成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内涵。同时,中央苏区还极其注重宣传,比如及时在苏区所办的各种报刊上旗帜鲜明地表扬先进、批判落后,同时还树立典型,如树立了江西的长冈乡、福建的才溪乡作为模范乡,鼓励号召苏区的各个乡政府都向模范乡学习,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在营造氛围上,苏区政府紧跟形势编发各种有利于组织开展工作的实用小册子,广泛认真地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真学真做,士气高昂,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光荣的苏区精神为推动艰难时期苏区的各项建设、为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色政权建设的新篇章。

 

如今,重温那段既艰难又光荣的历史,让我们感到心里有底气,肩上有担子,眼中有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只要不忘初心,继承发扬当年苏区干部的好作风、光荣传统和共产党员本色,撸起袖子加油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事业就会更加兴旺,“两个一百年”目标就会实现得更好。

 

摘编自《群众》2017年第14期,原标题为《一首山歌唱出“苏区干部好作风”》

作者:李晓巧(新华日报社)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