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01-29 14:04:56  文章字号:   
朱瞻垍:堆金积玉的忧郁王爷

 李想

“报国寸心元自赤,流年双鬓欲成银。”明代秦简王的《自题小像》一诗描绘了自己的生活处境,道出他心怀抱负又空留遗憾的无奈,王室生活无比苦闷,可谓“茶灶笔床随处有,优游天地一闲人”。同为明代藩王,梁庄王朱瞻垍也有着高远的志向,他为人“赋性明远,资度英伟,好学乐善,孝友谦恭”,却一生身不由己、郁郁寡欢,是一位“忧郁王爷”。

帝王给予的“有限恩宠”

朱瞻垍是明仁宗朱高炽与郭贵妃之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九,封为梁王。洪熙元年(1425),在位仅十个月的明仁宗猝然薨逝,郭贵妃也随之殉葬。这年朱瞻垍十四岁,同时失去了父母,内心极为悲伤。好在明宣宗即位后,对待自己这位梁王弟弟十分亲厚。宣宗为表示皇族内的亲亲之谊,大行赏赐诸王及公主,大方地表示:“亲藩之赐,宁过于厚!”

梁王早年生活在北京,宣德四年(1429),十八岁的梁王将要启程前往自己的封地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他的内心抱有憧憬又不免有些忐忑。当时,宣宗力排户部大臣的争议,给自己将要前往封国的几位弟弟增加禄米,并赐给梁王多于其他兄弟一倍的岁钞,表示对他的安抚。此外,宣宗还准许梁王继承安陆郢靖王府和安陆护卫官军遗留下的产业。同年八月,朱瞻垍到达封地安陆州,居住在朱元璋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栋的故邸中,并努力适应着安陆多雨潮湿的环境,在当地拥有大量的庄宅与田产。后来,梁王从封地遣人送进的谢恩表,副本中有用宝不当的问题,宣宗也不予追究,还准许其派人到松江等地贩卖禄米等物。朱瞻垍拥有丰厚的财富,也得到了皇兄极大的包容和恩宠。

梁庄王墓出土金大鹏金翅鸟(迦楼罗)像

梁庄王墓出土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帽顶

然而,这份宠爱存在着重重限制。早在宣德二年(1427)时,宣宗为十六岁的梁王迎娶王妃,王妃纪氏乃是安庆卫指挥纪詹之女,于次年六月薨逝。宣德八年(1433),二十二岁的梁王娶了平民女子魏氏为继室。魏氏本是襄阳县民魏亨之女,被封为王妃后,魏亨担任了南城兵马指挥这一虚职,食禄正六品。宣宗为梁王册封的两任王妃皆非勋贵,也非京官,是有意限制梁王的势力,册封平民王妃能够弱化藩王。

经过明成祖、明宣宗的削藩,实行了诸多藩禁政策,藩王行动受到种种限制,梁王朱瞻垍的生活和行动也因此受到限制。诸王不朝觐是当时的一项“隐形政策”。宣德七年(1432),梁王上奏请求进京朝觐,遭到宣宗拒绝,他想要回到北京面见皇兄及追忆童年的愿望破灭了。此外,藩王不能私自出城,即使到郊外省墓也要预先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能出城。正统元年(1436),朱瞻垍的五哥襄王朱瞻墡从长沙迁往襄阳时途经安陆,兄弟得以相见。分别时,兄弟俩执手相望,不舍分离。临行之时,朱瞻垍大哭着对哥哥说:“兄弟不复更相见,奈何!”左右随行人员都忍不住一起哭泣。兄弟之情终究不能违抗皇权之禁,再尊贵的王爷也必须严守禁制而割舍亲情。

再者,王府若非朝命,不得擅自役使地方军民建造府邸。正统元年,梁王因忍受不了府邸地势低下、常年潮湿的环境,向明英宗上奏请求到地势高爽之地另建王府,英宗却答复他道:“郢中岁歉,俟有秋理之。”新建王府之事就因安陆县连年受灾歉收而搁置,最后不了了之,直到正统六年(1441)梁王去世都没有实现。看来,皇兄与皇侄给予朱瞻垍的宠爱实在有限。

朱瞻垍忍辱负重的生活

不仅严守藩禁政策,朱瞻垍对待府中内官也百般容忍。梁王府中有一个名叫孔勤的内官,为人狠毒傲慢,长期横行霸道,朱瞻垍却不敢处罚他,孔勤因而变本加厉,气焰愈加嚣张,甚至屡次侮骂轻慢朱瞻垍。有一次,孔勤出言辱骂朱瞻垍,还要踢翻他所坐的胡床,朱瞻垍被吓得赶快跑进内室,孔勤就在后面紧追不舍,跟着追进内室。朱瞻垍实在不堪受此屈辱,但又无力反抗,情急之下拿起佩刀就要自杀,左右侍从连忙上去阻拦他,朱瞻垍才不至一命呜呼。

每次受到欺辱,梁王总是忍气吞声,从不报奏朝廷,在自己王府中过着忍辱负重的日子。宣德六年(1431)正月,梁王自杀之事传到了皇兄的耳朵里,宣宗既惊讶又愤怒地表示:“梁王,朕亲弟!为下人侮辱,理应罪之!”然而,这一次朱瞻垍一如既往地宽恕了孔勤,他尽力解救孔勤,乞求皇兄能宽恕孔勤的愚憨。宣宗一听便知是梁王又受到了胁迫,曰:“此必同类小人迫胁王为此奏。”马上就派人去敕诫梁王,令他别再轻信小人之言,并由朝廷定罪处死了孔勤。

孔勤死后,梁王仍然无力在王府建立自己的权威,正统元年,他又碰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安陆卫指挥张斌向梁王禀告吏卒要谋害自己,梁王自知无权处理此事,只能令府内长史张凯带张斌入京处置。张凯到京城后禀报了事情的原委,朝廷以张凯无权处置张斌为由,要先给张凯定罪。这可让梁王左右为难,不知所措,最终朝廷因梁王事出无奈而未对张凯问罪。

正统二年(1437),梁王府再次出现僭越之事,王府承奉阮刘命人将郢靖王坟园内的牡丹花掘走一株,又抬去兽头、飞仙、海马等物,砍伐园内木植,梁王竟不能节制。后来王府内使王顺入京时向朝廷报告阮刘毁伤郢靖王坟园内花木一事,英宗希望梁王能自行处置阮刘,以警示其他人,劝告他这一次别再糊涂放过。然而从事发至梁王薨逝,阮刘一直留在府内,基本没有受到惩罚和影响,直至正统八年(1443),梁王薨逝两年后,阮刘仍在梁王府任承奉副一职,还上奏请求朝廷给梁庄王赐文立碑。表面上,是由于朱瞻垍无法管制下人而屡屡出现以下犯上的事,实际上,当时的政策规定藩王不能自主选用仆役,梁王府的官员由朝廷选派,梁王则受到王府官员的节制和监督。朱瞻垍自己受制于人,遇到欺辱就只能采取隐忍与回避的态度,过着忍辱负重的日子。

朱瞻垍丰富的佛教世界

朱瞻垍受到藩禁政策苛刻的限制,不能从事四民之业,又受王府内官欺凌,生活感到失落、无聊,性格也愈加忧郁,于是他将精神世界寄托于佛教,投入佛教活动中。

在封地期间,朱瞻垍主持修建了多处寺庙。安陆城东三里龙山报恩寺东侧,有一座唐代的庵,相传为唐代佛教灵济宗的慈忍祖师庵居之地,因此被称为灵济庵。正统初,朱瞻垍游访至灵济庵遗址,遂主持重建此庵,并赐额“吉祥寺”。寺内有古松、银杏各两株。景泰年间,诗人王越作《吉祥寺》一诗颂曰:

石城门外好风光,小憩禅林酒一觞。
天地有情容我老,江山无意笑人忙。
草含南浦诗中意,梅带西湖画里香。

抚景欲吟吟不得,晚云拖雨送斜阳。

正德三年(1508),安陆受旱灾,兴献王在吉祥寺发大米250 000公斤赈灾,救济百姓。此寺庙相传数百年,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及道光年间重修,民国时仍为当地一座名刹。

梁王还主持兴建了白鹿寺和普门寺。白鹿寺前有嵩寺,后有云台,诸山朝向势若星拱,苍翠繁荫,游观不绝。普门寺在县北六十里,梁王薨逝以后,于景泰年间建成。元妙观原名天庆观,元末毁于战乱,洪武时安陆侯吴复曾重建此观,改名元妙观,成化二年(1466),梁庄王夫人张氏重修元妙观,崇祯时,当地百姓毛雳等人募资重修了元妙观。可见受梁王影响,他的家人也热爱宗教世界。

正统六年(1441)正月十二日,朱瞻垍薨逝,时年三十岁,谥号“庄”。梁庄王薨逝后,英宗为他辍视朝三日,因梁庄王无子继藩,生前珍藏用品都带入墓中,拥有大量珍贵的陪葬品。其中大小黑天神像、鎏金铜佛像、金时轮金刚咒牌、金曼荼罗镶木佛珠均有藏传佛教和佛教密宗的内涵。墓中出土佛珠及附件共919件,分为水晶佛珠、骨佛珠、木珠、琥珀珠等,反映梁庄王日常生活中常以数珠追寻自己内心的平静。墓中还出土了大量佛教饰品,如金法戒、金环白玉葫芦饰、白玉圆雕鱼饰、宝石串饰、金环、金耳勺、金箍等。这些佛像、佛珠和饰品应是他生前的礼佛用品,并在死后陪伴梁庄王长眠地下。

梁庄王墓的佛教陪葬品数量在明代墓葬中绝无仅有,金银珠宝数量更是居于明代出土藩王墓的首位,仅次于明定陵,墓中出土的名贵珠宝是郑和下西洋时从东南亚带回,展现了他生前堆金积玉的生活和丰富的佛教世界。生在帝王家,梁庄王拥有荣华富贵,却空有才华和志向,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走向,过着身不由己、谨小慎微的生活。远离政治,将生活志趣转向佛教世界,是这位“忧郁王爷”保全自己的选择。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2022003284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400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