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漫步
发稿人: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3-04-13 11:03:54  文章字号:   
陀螺古今趣话

 

  “在我的故乡,陀螺不叫陀螺,叫做‘冰尜儿’……”小学语文课本上,高洪波老师在《陀螺》一文中这么介绍道。
  说起陀螺,孩子们大概都不会陌生。就像汪曾祺先生在《草巷口》里提到的那样:草巷口的源昌铺子开了一半铺搭子门,靠东墙有一个卖“耍货”的摊子,这里的“耍货”即卖给小孩子的玩意。耍货中有“捻捻转”“地嗡子”……
  汪曾祺先生还特意备注了一下:他们那儿的地嗡子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陀螺。其实,从广义上看,“捻捻转”也属于陀螺的一种。看来,汪曾祺先生对于儿时玩过的玩具,尤其是陀螺印象十分深刻。
  制作陀螺的材料非常广泛,有木材、金属、玻璃等等,陀螺的玩法也很多样,但无论花样怎么变,其主要特点无非就是这几种:圆锥形,可以绕着中心轴旋转,平衡于陀螺尖端的一点。
  可别小瞧了这不起眼的陀螺,它可是被考古学家鉴定为史上最古老的玩具之一。不过,史籍中关于陀螺的记载少之又少,这当然不代表古人不喜欢玩陀螺,也不是说古时候陀螺的档次太高,普通人玩不起。相反,在历史的长河中,陀螺是十分普及且很受欢迎的一种玩具。

绘画作品中的玩陀螺

 
  虽然史料记载不多,可陀螺的起源年代十分久远,在各种考古遗址中都出土过陀螺。比如,浙江河姆渡遗址最早可以上溯到七千多年前,在这个遗址中就曾出土过42件陀螺,其中陶制4件、木制38件。可见,在史前时期,陀螺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家中常见的一种玩具。那时候的孩子们,也像现在的孩子们一样爱玩陀螺。
  至于为何史籍中关于陀螺的记载很少,有学者推测:陀螺的称呼和外号实在太多,导致后人难以考证。就像我们开头所提到的,高洪波老师和汪曾祺老师对陀螺的叫法就很不一样。  

  陀螺的记载虽然少,但历史学家们还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到了它的影子。比如,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过“梜者,镟作独乐及盏”。指的是当时的一种梜榆树,适合用刀器旋转着削为“独乐”或者小杯子。后来经过农史学家缪启愉考证,贾思勰所说的这个“独乐”就是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陀螺。
  不过,“独乐”这个名字就好比冰尜儿、地嗡子一样,应该也不是各地统一的叫法。唐朝文学家元结在《恶圆》一文中又有记载:“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孺助婴儿之乐……”说的是他家里有位乳母,做了一个圆转玩具来逗孩子开心。孩子很喜欢这个玩具,母亲就让乳母再找些孩子来陪着一起玩。
  在这里,元结只称这个玩具为“圆转之器”,而没有称之为“独乐”,不过从他的描述来看,这个玩具大概属于陀螺一类。可是元结的这个故事并不是在推销陀螺,恰恰相反,他的故事实际上是在劝大家远离这个“圆转之器”:
  话说元结有个叫做公植的朋友,听说了元结家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玩具后,便特意登门拜访,想一睹为快。可当他看见这个陀螺之后非常不高兴,便责备元结说:这个玩具是圆的,代表着圆滑与世俗。孩子从小就喜欢玩圆转的玩具,长大了一定也会变得趋奉圆滑的。可见,元结写这个故事的本意是想表达当时的正直人士对阿谀奉承、曲从圆滑之人的憎恶之情。
  可话说回来,将玩陀螺和人的品性联系起来,这多少有些牵强附会了。很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元结的观点,因为到了宋朝,玩陀螺的风气越发地盛行了。可在宋朝,陀螺又有了新的叫法,比如宋末元初的学者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回忆南宋都城临安集市上的一些玩具时就提道:“若夫儿戏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数。如相银杏、猜糖、吹叫儿、打娇惜、千千车、轮盘儿。”
  有学者就研究过,打娇惜和千千车都属于陀螺类游戏。其中,“打娇惜”是打陀螺的雅称,而“千千车”又叫“千千”,类似于汪曾祺先生提到的“捻捻转”,同时也是一种带有博弈性质的游戏:将一个针状物置入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捻动针状物使圆盘旋转,等到圆盘快停止时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转得最久的就是获胜者。
  到了明朝,陀螺终于被称作为“陀螺”了。晚明的刘侗和于奕正很喜欢捣鼓各式各样的玩具,他们一起合作编撰了一本《帝京景物略》,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各种风俗民情,其中就专门研究了一番陀螺:
  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
  从这段通俗的记叙来看,明代晚期的打陀螺游戏和今天孩子们玩的打陀螺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陀螺”这一称呼,倒没人正经研究过,不过我们可以从“陀螺”二字看出些端倪:“陀”常常被用来形容“倾斜不平的样子”,至于“螺”,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其通常呈现出圆锥形。所以,“陀螺”这个称呼可谓十分形象生动。
  后来的许多史籍中,都引用过《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对陀螺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帝京景物略》里还收录了当时北京城里的一首童谣,其中有“杨柳儿活,抽陀螺”之句。这句童谣一则表明打陀螺是当时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二则表明了人们尤其喜欢在“杨柳活”的时候打陀螺,也就是春天。当然了,也不能说其他时节人们就不打陀螺了,只是春天相对来说更流行。其他季节同样可以打陀螺,比如到了冬天,人们便可以玩“冰尜儿”。  

  虽然史书上关于陀螺的记载不多,可这并不妨碍古人对陀螺的喜爱之情。
  南宋画家苏汉臣绘制过一幅《百子嬉春图》,画面上描绘的一百名儿童正在春日里拿着各式玩具嬉戏,在画面中央就有两个孩子正在玩陀螺,那个陀螺正放置在一个儿童的手上。从画上来看,当时的孩子们玩的陀螺是圆锥形或圆柱形的,我们也可以分析当时陀螺的玩法:捻动陀螺后立即将其放在画中的黑色桌面上。
  可见,这个陀螺与风靡于宋代的“千千车”十分相似,但到底是不是,今人便不好下定论了。此外,苏汉臣还画过一幅《货郎图》,画中的货郎担上摆列着许多的孩童玩具,其中也有陀螺。
  在古代,还有一种非常流行的“婴戏纹”,即以“儿童嬉戏、玩耍”为装饰题材的纹路,而且这种“婴戏纹”在瓷器制品中尤其流行。在“婴戏纹”中,就有一种是以童子抽陀螺为内容的,比如宋代磁州窑制造过一款“白地黑花抽陀螺纹枕”,上面绘制的便是一个孩童在抽陀螺的场景。这不仅体现了当时孩子们对于陀螺的喜爱,更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
  除了单独玩,陀螺还有搭配其他道具的玩法。比如,陀螺常常被制作成为骰子,用作博弈游戏器材。在四川什邡箭台村遗址中,考古学家们曾经发掘出一枚汉代的夹砂灰陶“陀螺骰子”。其中间粗,两头细,呈陀螺状,在陀螺状的腰身上还刻有圆形的凹点,有规律地排列着一、二、三、四、五、六点。考古学家们分析:这枚陀螺便是一种博弈游戏用的骰子。
  在故宫博物院中也收藏有清代的折叠式《升官图》游戏盘,这款游戏与现在的“大富豪”棋盘游戏颇有相似之处。“升官图”棋盘上以“白丁”为起点绘有清代的官僚系统,而它必须使用的道具便是一个四面分别刻有“德、才、功、赃”的陀螺。玩的时候转动陀螺,看倒的一面是何字,玩家们便照着类似于“德监生,才案首,功童生,赃不动”的文字说辞对号入座,看看玩家所得官职是升是降。
  如今,有了塑料骰子的帮助,人们玩跳棋或者棋盘游戏自然用不上陀螺了。不过,在科技的加持下,陀螺却也与时俱进,衍生出了越来越多的花样,甚至还出现了电动陀螺,只要按下开关,陀螺便能够自动旋转起来。更夸张的是,有些陀螺上还安装了发光系统,旋转起来之后便会发出绚烂的光彩,引得孩子们的阵阵喝彩。
  可说来说去,必须承认一点:无论什么样的陀螺,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的便是最好的陀螺。就像高洪波老师在《陀螺》里提到的那样:“丑小鸭生出的一只丑鸭蛋,在童年的一个冬日里,给了我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即便是外形再普通的陀螺,也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