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加油文化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10-23 12:48:22  文章字号:   
“加油”之源 小城安龙

 章郎雪玉

流年似水,恍然惊觉,二○二四年盛夏。

随采风团初踏安龙,我的第一印象不过是一座隐匿于时光褶皱中的温婉小城,青砖黛瓦间,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静候着旅人的轻抚。没想到,随着脚步深入,初见的平凡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壶里乾坤大”的豁然开朗。

遥想百余年前,有少年张之洞于此挥毫泼墨,竟成传世之作《半山亭记》,此地便成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才子佳人吟咏风月的绝佳胜地。远眺半山亭,宛若一位超凡脱俗的隐士,静静伫立于半山之中,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件艺术品,又似历史长河中遗落的一颗璀璨明珠。阳光洒在亭顶的青瓦上,光影交错间,让人忘却尘嚣,心旷神怡。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爱此亭,或独坐亭中,吟诗作画,将胸中丘壑化为笔下云烟;或三两知己,围炉煮茶,论古道今,笑谈风月。

安龙半山亭

路的两旁,古木参天,枝叶交错,遮天蔽日,形成一条天然的绿色长廊。古树或挺拔如松,傲立风中;或虬曲盘旋,根深叶茂,见证无数春秋的更迭,承载着大自然无尽的秘密与智慧。阳光透过密集的叶缝,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幽静的山路增添几分温暖与生机。每一棵树,都仿佛是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聆听着过往行人的脚步声和低语,又或是远山的呼唤与风的低吟。

山路愈发崎岖,时而陡峭难攀,时而狭窄仅容一二人接踵摩肩通过。但正是如此艰难,让人更加珍惜沿途的风景,也让人对即将到达的景点充满期待。行至山腰,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古朴典雅的半山亭赫然而立,其名便已道尽它的位置与韵味。它依山而建,巧妙地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之中,既不突兀,也不失庄重。亭的四角,飞檐翘起,犹如四只即将展翅高飞的凤凰,既展现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又寓意着人们对自由与飞翔的向往。

四周绿树成荫,仿佛是自然最慷慨的馈赠,为这方天地披上一袭翠绿的华服。树叶间,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与不远处荷叶田田中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悠扬的自然乐章。亭顶覆盖着层层叠叠的青瓦,经过岁月的洗礼,变得更加沉稳而内敛。偶尔,几株顽强的野草从瓦缝中探出头来,随风轻轻摇曳,仿佛是时间的信使,无声地记录着季节的更替与岁月的流转,为古朴的亭子增添几分生气与野趣。

步入半山亭中,顿感清风拂面,凉意沁心。亭内光线柔和,微光闪烁,那是从亭顶的缝隙中透进来的天光,虽不甚明亮,却足以照亮人的心房,带来一丝丝温暖与安慰。亭身之上,斑驳的痕迹清晰可见,那是风雨侵蚀的印记,也是时间留下的痕迹。它们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如同历史的刻痕,记录着半山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世事变迁。

亭中摆放着一张石桌和几只石凳,表面光滑如玉,触手生凉,显然是经过无数人的抚摸与使用。坐在石凳之上,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能够感受到文人的气息与韵味。耳边似乎还回荡着百余年前的欢声笑语和吟诗作对的声音;眼前似乎还浮现出才子们挥毫泼墨、挥洒自如的情景。想当年,此亭或许是行人歇脚之所,或许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之地。他们在此留下多少故事,多少情怀?如今,亭犹在,而人已非,不禁令人心生感慨。

朱红色的柱子,虽然历经风雨侵蚀,颜色已略显黯淡,但古朴与厚重之感却愈发浓郁,仿佛每一道裂痕、每一块剥落的漆皮都在诉说往昔的故事。石柱上还镌刻着前人留下的墨宝,字迹虽已斑驳不清,但超脱与豁达之气却依然穿越时空而来,如同历史的低语,触动着每一个驻足者的心弦,诉说过往云烟中的故事与传奇;又如同智慧的灯塔,照亮游人前行的道路与方向。

半山亭,以一种近乎遗世独立的姿态,悄然迎接着每一个黎明的轻抚;半山亭,不以高度争雄,静静地坐观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此亭背后,实有一段动人传说。相传古时,有一贤士,心怀天下,却仕途坎坷。遂远离尘嚣,隐居于此山。一日,他行至半山,忽遇暴雨,无处躲避。正当其狼狈不堪之时,眼前忽现一亭,仿若天赐。贤士入亭避雨,感慨万分,遂在此长居,著书立说,教化乡里。张之洞父亲——兴义知府张锳为纪念这位贤士,便建此亭,并名曰半山亭。

我想那少年张之洞肯定得此教化,当年必是天赋异禀,才情过人,方能在这半山亭中,浮现出文思泉涌,笔走龙蛇的神奇。其文中所述之景,或清幽宁静,或壮丽恢弘;其所抒之情,或豪迈奔放,或婉约细腻。其文辞藻华丽,意境高远,字里行间尽显少年才情与壮志,尽显其对半山亭之钟爱,对自然之敬畏,对人生之思索。文中描绘半山亭之雄伟,招堤之秀美,更抒发对山川大地之热爱,对民生福祉之关怀。众人传阅,皆赞叹不已。或赞其文笔老练,不输成人;或赞其胸怀宽广,志存高远。一时间,赞誉之声四起,张之洞之名,传遍安龙。

因其文出众,主办方决定将其刻碑留存,以彰其才,以励后人。那碑石立于半山亭旁,历经风雨,见证岁月变迁。张锳常于课堂之上,讲述张之洞事迹,激励学子们奋发向上。言曰:“张之洞年少有为,尔等当以其为榜样,刻苦攻读,修身立德,他日方能为国为民,成就一番事业。”

在张锳的倡导下,安龙学风渐浓。学子们闻鸡起舞,囊萤映雪,一心向学。每逢闲暇,便相聚于半山亭下,切磋学问,交流心得。或吟诗作对,或探讨经史子集,气氛热烈而融洽。而张之洞的《半山亭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安龙学子们前行的道路。那刻碑之处,成为了众人敬仰之地。每至碑前,仿佛能听到张之洞当年奋笔疾书之声,能感受到那股激昂向上的力量。

安龙之地,山清水秀,然地处偏远,文教未兴。为兴学育才,张锳修建两座试院,为学子学习之所。试院虽成,但寒门学子众多,因家贫而无法夜读。每至夜幕降临,富家子弟于明亮灯火下诵读经典,而寒门学子只能望灯兴叹,暗自神伤。张锳心忧学子之困境,遂决定为夜读者添灯油。此令一出,众人皆惊,感其仁德。每至夜晚,张锳便派差役穿梭于街巷,为寒门学子添油。巡逻差役不仅添油,还会为学子加油打气。言语温和,鼓励学子勤奋向学,莫负时光。其情其景,令人动容。

我常思,何为“加油文化?”或非富贵荣华,非功成名就,是于平凡中坚守,于困境中崛起,于未知中探索。百余年前的安龙之地,地理殊异,山川交错,形势复杂,峰岭峻峭,谷壑幽深,水流湍急,道路崎岖。初临此地,张锳亦为其地势所惊,但是其心怀壮志,无畏艰难。初至之时,小城仿若深藏诸多秘密。街巷狭窄,屋舍错落,民风淳朴却也透着几分神秘。张锳深入民间,与百姓交流,方知此地虽资源丰富,但因地势之限,发展滞缓。

张锳决心改变这一局面,踏遍安龙的每一寸土地,探寻发展之径。他见高山峻岭,思如何开辟山路,以通贸易;见水流奔腾,思如何筑坝蓄水,以利灌溉。其心之坚,其志之宏,令人叹服。在他的努力下,安龙的发展潜力逐渐展现。隐藏于深山的矿产,得以开采;埋没于荒野的特产,得以行销四方。百姓生活日渐改善,脸上洋溢着希望之光。

安龙的变化,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昔日的闭塞小城,渐成繁华之地。商铺林立,货物流通,学子诵读之声,响彻街巷。

安龙天香阁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境遇如何,心怀信念,勇往直前,便能创造奇迹,便能让生活充满力量。清道光之时,世风渐颓,官场腐败成风。张锳启程赴任之日,行李简约,所携之物,除却必要之书籍,便是几株荷花。旁人皆惑,此去千里,路途艰辛,何以带此娇弱之物?殊不知,此为张锳之心爱与象征。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高洁之姿,清正之韵,正合张锳之品格追求。其爱荷,实乃爱其清廉自律之精神。于这浊世之中,张锳立志如荷,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扰。此地虽有山水之美,但官场之风气亦受晚清大环境之影响。贪污受贿者有之,徇私舞弊者有之,庸碌无为者亦有之。而张锳与众不同,其清廉自律之行,如清风拂面,令人耳目一新。

在官署之中,他日夜操劳,案牍劳形,所谋者皆为百姓之福祉。不为私利所动,不受贿赂之诱,其清正之名,渐传于街巷之间。日常所用,张锳节俭朴素,不尚奢华。他人以权谋私,积累财富,修建豪宅,张锳却居于简陋之所,心安理得。其所居之处,虽无雕梁画栋,却有书籍满架,荷香盈室。

每逢闲暇,张锳必捧书诵读,于古人智慧中汲取力量。那几株荷花,亦在其悉心照料下,绽放于庭院之中,后遍布整个招堤海子。花影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主人的高洁之志。治理安龙,张锳秉持公正,改革弊政。对于贪腐之徒,严惩不贷;对于民生之事,尽心尽力。在他的治理下,安龙渐有起色,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其清廉之行,不为同僚所理解,甚至遭人嫉妒排挤。但张锳不为所动,依旧坚守正道。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而非为个人之私利。岁月悠悠,张锳在安龙的任期内,留下了清廉的佳话。他离去之时,百姓夹道相送,泪湿衣襟。而他所留下的,不仅是政绩,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如荷花般清廉自律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我面对《半山亭记》石刻,轻声诵读,其文辞优美,如潺潺流水,润泽心田;其意境深远,如悠悠白云,引人遐思。读至精彩之处,不禁拍案叫绝,为其才华所折服。而我生于这纷繁尘世,终日为功名利禄奔波,心灵早已疲惫不堪。今日得见此亭,仿若寻得了一方净土,让心灵得以片刻的安宁。我起身,立于亭边,极目远眺,心中思绪万千,感慨岁月之沧桑,历史之变迁。百年前之繁华,虽已消逝,但半山亭之魅力依然不减。

缓缓下山,便到了与半山亭相映成趣相辅相成的招堤。

荷花多集中于招堤,每逢盛夏,满池荷花盛开,粉白相间,荷叶田田,微风送香,令人陶醉。那一朵朵荷花,如仙子般亭亭玉立,高洁而优雅。堤畔,草木繁茂,微风拂过,枝叶摇曳。

安龙招提十里荷塘(局部)

此时节,正值荷花盛开之际,整个公园仿佛被染上一层淡淡的粉色与翠绿交织的梦幻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古诗在此刻得到最生动的诠释。荷花以其独有的高洁与清雅,成为仲夏季节最耀眼的明星。它们或含苞待放,羞涩地藏于荷叶之下;或亭亭玉立,傲然绽放于水面之上,每一朵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蜜蜂与蝴蝶前来翩翩起舞。

站在园内走廊,极目远眺,只见满池的莲叶紧密相连,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在无垠的天际下翻滚着绿色的波浪。荷花则如同点点繁星,或红或白,或粉或紫,随风摇曳,展现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亭桥浮于花海之上,宛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喧嚣的世界在这里似乎被完全隔绝,只剩下荷香袅袅,清风徐来,让人沉醉不已。

遥想古时,江南采莲之景,少女们乘舟穿梭于莲叶间,欢声笑语,歌声悠扬。又有渔人晚归,渔唱声声,伴着荷香,融入那暮色之中。此等情景,虽未能亲见,然于心中描绘,亦是一番美妙。

阳光倾洒于荷塘之上,金波粼粼,熠熠生辉。有些荷花已谢,徒留残枝败叶,其凋谢之痕,清晰可见,虽无盛时之娇艳,却别有一番凄美之韵。想其昔日盛开之时,粉白相间,摇曳生姿,引得蜂蝶飞舞,游人沉醉。而今繁华落尽,唯余残香,令人心生怅惘,但转念一想,此为自然规律,心亦释然。

半山亭与招堤,两者虽风格迥异,却都各自展现出无尽的魅力与韵味。半山亭以其古朴典雅、超然物外的气质,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地;而招堤则以其生机勃勃、景色宜人的特点,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0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