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加油文化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07-31 17:10:02  文章字号:   
张之洞与武昌的工业近代化

 张继才

清末,武昌是湖广总督的治所,是湖北的政治、文化中心。张之洞督鄂,推动武昌逐步工业化,使武昌成为一座近代工业城市。在张之洞督鄂时代,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分布在汉阳,轻工业则主要分布在武昌。如果说,汉阳是重工业的中心,那么,武昌则是轻工业的重镇。

一、建立汉阳铁厂时曾多方在武昌选址

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时,就已计划在广州建立一家钢铁厂。1889年12月17日,张之洞到达武昌,正式开始湖广总督之任。次年1月18日,他致电海军衙门,要求把在广州订购的炼铁机器运往湖北。此前,张之洞派知县高培兰等人到湖南、贵州等地勘察煤、铁矿。1月18日,张之洞又派知府札勒哈哩率英国、德国矿师前往湖北的大冶、武昌、兴国等地勘察。由于继任两广总督李瀚章不愿意在广东开办钢铁厂,张之洞所请很快就在1月27日得到海军衙门批准。他在武昌宝武局公所建立铁政局,任命湖北候补道蔡锡勇为总办,主管铁政事务。经历多方周折,1894年6月,汉阳铁厂正式投产。

汉阳铁厂包括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马鞍山煤矿等在内,主体在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北麓,规模宏大,分为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熟铁厂、打铁厂、铸铁厂、机器厂、鱼片钩钉厂等厂,至1898年,投入经费达5 687 000两,设备购自英国。汉阳铁厂有工人3000余人,外国技术人员40余人,每天出铁五六十吨。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性质,由盛宣怀接办。1908年,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联合组建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盛宣怀任总理,李维格为协理。厂内除旧铁炉月产500吨外,还增添一些新设备,其中化铁炉三座,日产铸铁400~450吨。所炼钢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行销日本、俄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张之洞时代的汉阳铁厂内景

位于汉阳的铁厂与武昌擦肩而过,但后来还是处于武昌的“眼鼻子底下”。原来,张之洞选址颇费一番周折。李鸿章主张就煤不就铁矿,盛宣怀主张就铁矿不就煤,张之洞最初倾向于就近铁矿,选址黄石港,但派人勘察后发现,黄石港不具备条件。因为,其江边平地地势较低,容易被水淹没,高处平地又太狭窄,如果填土垫高,成本就太高,况且,山麓有坟茔数十座,这是个大问题,老百姓特别在意迁坟。于是,张之洞把目光转向武昌。首先,他看中武胜门外塘角的江岸,但发现地势太低,容易被江水淹没,很快否定了这个方案。接着,他考虑武昌东南20里汤逊湖边一个叫金鸡垸的地方。面积较大,地势较高,不担心水淹,只需要在鲇鱼套建闸,与长江相连,同时,将河道疏浚即可。但必须拆除平湖门外额公桥的一段,以便于轮船驶入。为此,他派人探测湖水深浅,殊不知,当地绅民激烈反对,张之洞只好作罢,另觅地址。最后,选中汉阳龟山北麓。可以说,汉阳铁厂之设,是以武昌为视角的,它位于武昌“眼鼻子底下”。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也是亚洲之最,比日本二战前最大的官营钢铁厂——八幡制铁所还早7年(1901年投产),美国驻湖北领事称之为中国20世纪之雄厂。

二、在武昌建立纺织四局

从1892年至1904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了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家纺织企业。

1.湖北织布局

1888年,在两广总督任上,张之洞就已向英国最著名的柏纳厂订购机器,筹备在广州建立一家纺织企业,企业未成,次年张之洞即被调任湖广总督。继任两广总督李瀚章以湖北产棉而广东不产棉为由,不愿意接办,对张之洞而言,这正中下怀,于是他请求将设备调往湖北,将原广东闱姓款项40万两移交湖北,将原向山西善后局借得的32万两由广东调拨湖北,由湖北付息还本。张之洞所请得到朝廷批准。接着,他又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16万两,还向湖北官钱局借款。1890年,张之洞派员在武昌文昌门外江边择地修建厂房,1892年,正式投产。

从《湖北织布局招商集股章程》看,当时的湖北织布局规模相当大:有织布机1000台,扎花、弹花、梳花、绕纱、浆纱、拉棉条、纺棉纱、漂白、染色等各种机器一应俱全。滨江建有大码头,运货便捷。厂内设有电灯,晚上也可生产,备有自来水和救火机,以防火灾。该厂聘请外国工匠,对本国纺织工进行了培训和指导,因此,日夜生产,织布可达1200匹。如果技术完全熟练,则可达1800匹,产品质量也不错,连传统的纺织强国英国都给予较高评价。

2.湖北纺纱局

由于湖北织布局生产的纱销路好,张之洞决定添设纺纱厂,地址在武昌文昌门外江边,分南北两厂,与湖北织布局相邻。1894年,招商集股,实行官商合办,官为保护,商为经理。官商双方各集股30万两,从比利时和英国购置机器,以江汉关道监督瞿廷韶为督办,候补知府盛春颐为总办。1897年,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接近完竣,成本130万两,准备再添加股本40万两,由于官商之间在出资额和事权分配方面分歧太大,张之洞决定收归官办,待有成效后再由商人承接。次年,北厂投产。全局有纱锭5万枚,工人1500余人。日夜生产,可出纱100包,纱色为华洋各纱之冠,价较华洋纱厂为高。但南厂的机器尚未安装,张之洞被调任署理两江总督时,随之调派江苏苏州,后又存放上海,几经辗转,出售给张謇所办南通大生纱厂。

武昌纺纱局当年的地界碑

3.湖北缫丝局

近代新式缫丝工业兴起于同治元年(1862年)的上海,但很快失败。真正成功的是光绪四年(1878年)法国人在上海建立宝昌缫丝厂,这可以视为最早的新式缫丝企业。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是广东南海陈启源的继昌隆缫丝厂,但规模有限。张之洞是最早创建新式缫丝工业的人之一。1885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创办,当订购机器还没有运到广州时,张之洞被调往湖北,于是,他奏请将机器移到湖北。1894年,在武昌望山门外建立湖北缫丝局,此时,江浙等地缫丝厂也纷纷建立起来。

张之洞任用湖北补用道蔡锡勇为总办,候补知府盛春颐为提调,实行官督商办,议定资本10万两,其中官款8万两,商款2万两。先以善后局扬州绅士严作霖存款3万两、盐道库外销款1万两作为官本,用来建厂。1896年,湖北缫丝局投产,原料主要来自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以黄茧为主。工人300人,招募的主要是妇女。在当时,这也是开风气的举措。该厂日产上等丝30斤,次等丝18~19斤。

当年的湖北缫丝官局大门

4.湖北制麻局

英国是制麻业发达之国,其原料来自印度、中国的出口。中国产麻之地主要是两湖、四川、广东诸省。湖北是产麻大省,麻是湖北出口大宗,湖北是麻原料输出之省。为挽回利权,张之洞创建湖北制麻局,其价值毋庸置疑。

张之洞委任道员王秉恩主持其事。1897年,在武昌平湖门外长江边择地建厂。1904年部分投产,1905年完成机器安装和工人技术培训。次年全部投产,分为两个厂,有男女职工453人。产品为苧麻线和布,是衣服、毛巾、麻袋的用料。同年有新闻报道:“其制精美,实为吾中国最新、最良之工厂也。”可惜的是,经历了商人多次转接,而官方干预又较多,以致管理不善,成绩不彰,耗资达500万两。

尽管有一些瑕疵,但湖北四局在近代中国占有很高的地位,从而载入史册。上海是最早开办纺织企业的地区,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纺织业“惟仍限于上海一区,其在他省,则以张之洞在武昌设立之纱布局,即湖北纺纱织布制麻缫丝四官局一部分为最早,张氏提倡工业,其功绩实不亚于李氏焉”。

三、在武昌建立的其他企业

张之洞在武昌创办的企业相当多,著名的还有:

1.湖北毡呢厂

1907年秋,张之洞议定设立,派员着手筹备,打算与针钉厂一起开办毡呢厂。张之洞计划该厂由官商合办,资金各筹集一半。但不久,张之洞就调任赴京。次年,湖广总督陈夔龙令湖北试用道严开第,会同官钱局候补道高松如负责组织实施,同年,湖北毡呢厂正式开办。

该厂位于武昌下新河,其地为湖北织布局所购官地,面积为130亩左右。企业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双方各筹资30万两。湖北毡呢厂与德国信义、礼合洋行签订合同,购买织造毡呢机器和电灯等设备,先用官款支付,同时招集商股,后来,商股达到132 950两。为了扶持该企业,陈夔龙奏请将所购机器材料免税三年,产品销售只在江汉关缴纳正税,其他各埠不再征税。1909年,湖北毡呢厂投产,有织呢机14架、线锭1000枚,但只能织短羊毛,每昼夜生产600余码。

2.白沙洲造纸厂

1907年,张之洞奏定设立,委任候补道程颂万、高松如为督办。造纸厂位于武昌白沙洲,面积为4000平方米,企业为官督商办性质,原定资金100万元,其中,由湖北官钱局拨款20万元作为官本,另外招集商股作为商本。机器购自比利时,工厂技术人员也从该国聘任。原料为竹子、木、草、棉等,主要是白沙洲堤上栽种的楮木。1909年正式投产,机器5部,生产竹纸、连史纸等3种产品,以印报纸、簿亮纸为大宗。1911年武汉光复后,由商人承办。

晚清武昌白沙洲,张之洞曾在江边建造纸厂

3.南湖制革厂

1905年,张之洞拟招商股50万两,开办制革厂,在武昌保安门外南湖边的太平家设厂,向德国购买机器,计划生产机轮皮带、军用皮靴、皮带、背囊、骑鞍等皮具。张之洞承诺给予专利十五年。还未办成时,1907年,张之洞离任,由继任总督赵尔巽在该年开办。辛亥革命后,由北京陆军部接管。

4.湖北善技厂

湖北善技厂是官办模范工厂,创设于张之洞,完竣于赵尔巽。1907年,张之洞委任范鸿泰主持此项工作,预算十二三万元,在两湖劝业场附近建设。按照规划,分三区。第一区搜集陈列土产和外国工业品;第二区为手工模范工场,制造蜡烛、洋碱之类的手工业产品;第三区为器械制造模范工场,奖励机械应用。不久,张之洞调往京城。次年,继任湖广总督赵尔巽饬令善后局拨款建造,委任知州俞廷为监修委员。不久,投入使用。

5.武昌砖厂

张之洞为满足工厂开设对砖瓦的需求,在汉阳、汉口开设多家砖厂。1903年,他又在白沙洲增添砖厂一座。此外,张之洞在武昌武胜门外下新河设立了红砖厂一座,属于官办性质。1905年,张之洞亲往该厂视察。

6.湖北广艺兴股份无限公司

湖北广艺兴股份无限公司创办于1906年,总号设立于武昌三道街,发行总号设立于汉口一码头。公司下设竹、木、漆3科14厂,即手工制纸厂、木工厂、漆工厂、竹工厂、绒绣厂、印刷厂等许多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汉口、武昌各地。除企业外,还有制纸徒弟学校。公司资金为集股而成,由留日学生、湖北工艺学堂教习徐自新出资3000两,自日本购买机器设备,招收学徒100余名,学习造纸、印刷、竹工、木工、漆工等工艺。不少技术骨干是留日学生。其规模之大,在湖北首屈一指,受到清政府商部嘉奖。

7.模范工厂

所谓模范工厂,即在社会上起到示范作用的工厂。1907年,张之洞创办模范工厂于武昌兰陵街(今解放路),资本19万两。厂房分纺织、金木、制革三部分。招集生徒,分班学习。工人1800人,规模相当大。“制造工品颇优良,社会竞用之”。初为官办,1908年,改为官商合办。

8.湖北工艺学堂工场

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科技大学前身)创建于1898年,学堂设立机器厂(工场),兼有学生实习和生产两种功能。1910年,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李四光曾任学堂工场经理员(厂长)。学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聘请日本技师做教习,要求学生实习时亲手操作,不许袖手旁观。工场配备蒸汽机15台,设备较为先进,以至于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专门派人加以保护。据1905年第11期《东方杂志》报道,该校工场织布机、剪草机、扎花机等新式机器和枪弹皮盒等11种产品“特廉价发售,以导民生计”。同年7月17日上海《申报》的报道更为详细,包括各种产品的规格、性能与价格。这些产品都是学生亲手制造的。

湖北工艺学堂一角

张之洞在武汉创办的企业,还有汉阳针钉厂、汉口谌家矶造纸厂、贫民大工厂,以及与汉阳铁厂配套的钢轨厂、机器厂、钩钉厂、水泥厂、砖厂等等,当然,还有著名的军事工业湖北枪炮厂。“文襄一生对新式工业极尽提倡维持之事,所设新式工厂之多,几为清末冠”。进入民国后,由于政局杌陧、战争连绵,这些企业举步维艰,但丝毫不影响它们的价值。民国初期,当人们感叹湖北实业凋敝时,往往会怀念张之洞时代的辉煌。《时报》1921年7月23日的一篇以《湖北实业界之悲观》为题的文章颇有代表性:“张文襄督鄂,设学校,兴实业,掷去无数金钱,耗费无数心血,方见云蒸霞蔚,灿烂可观,不谓文襄去鄂,继起无人,所有鄂中官营之实业局厂,都因办理不善,相继停产,即巍然独存之汉阳铁厂,几与湖北脱离关系,言之可慨。”张之洞兴办实业在历史上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8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