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贵州
发稿人:李楠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5-04-01 11:26:14  文章字号:   
词学家傅梦秋和他的五部词学著作

作者  张永

傅梦秋(1898—1961年),字廷栋,贵州遵义团溪人,1898年出生于一户殷实人家。傅梦秋少小聪慧,喜好读书。1917年毕业于遵义中学堂第四期,同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顺利毕业于该校。据翁仲康考证,傅梦秋在遵义中学堂的国画教师胡听秋著有《梦警轩诗稿》一书,记载有1921年傅梦秋从南京回到遵义后拜见老师胡听秋之事。胡听秋乘兴作有一诗,诗前小序:“第四期生傅廷栋(傅梦秋学名),现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归来……”诗的首句有“四经寒暑始归来”。

1921年傅梦秋回到遵义后,一直从事文教工作,先后在重庆、遵义、贵阳等多地担任中学教员、校长、民众教育馆馆长、浙江大学庶务主任、贵州大学教授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调遵义市图书馆任首任馆长,是遵义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傅梦秋潜心研究词学,他博览典籍文献,词学造诣深厚。先后编著了《词调拾遗》《词律拾遗补》《词调辑遗》《词调汇编》等书,并拟著《读词偶记》一书。据遵义老人晋润昌回忆,1957年某日,同为遵义市政协委员的他与傅梦秋一起参加市政协的学习会,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件。毛泽东在讲到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了两句古语“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来说明。当时晋润昌好奇地问身边的傅梦秋,毛主席的这两句话出自何处。傅梦秋当即答道,出自《尧山堂外纪》一书,是元代管道升写的《我侬词》。接着他给晋润昌背诵了原作: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傅梦秋的古典文学功底由此可见一斑。傅梦秋对词学研究的著述,是从对《词律》《钦定词谱》两书的“拾遗”“辑遗”开始的,经年累月笔耕不辍,最终完成了较两书更为完备的《词调汇编》。然而,1957年傅梦秋被错划成右派,于1961年因病含冤离世,时年63岁,竟未能看到他呕心沥血20年编著的书稿付梓。

《词调汇编》

《词调辑遗》

傅梦秋和夫人江宜芝生有二女。傅梦秋去世后,在北京居住的大女儿傅珥将母亲接到北京。小女儿傅珊在贵州德江工作,处理完父亲后事返回德江,家里的东西都存放在遵义亲戚家,唯有父亲的手稿始终保存在身边。1962年春,傅珊将父亲遗稿从贵州德江寄到住在北京的姐姐傅珥处。傅珥与同在北京工作的堂姐傅㺿(傅梦秋胞弟傅圣希的独女)翻开父亲留下的一册册手稿,看着上面一行行工整的字迹,眼前浮现出父亲寒来暑往伏案著书的影像。她们决心要将父亲的遗著出版。

1963年的一天,傅㺿、傅珥带着书稿探访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向他诉说了希望出版父亲遗稿的心愿。原来,傅梦秋早年(1917—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竺可桢正在该校任教,两人由此结下师生情谊。1940年1月,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来到黔北遵义办学,傅梦秋将自己位于遵义老城碓窝井九号家中的二层楼腾出来让给竺可桢一家居住,两家人和睦相处六载有余,直到1946年5月竺可桢返回浙江杭州。竺可桢临别时,还在碓窝井九号房前为傅家拍了一张全家福(此照片在遵义市红军街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住址即复原的碓窝井九号内有展示)。

1946年5月,竺可桢离开遵义时在碓窝井给傅家照的全家福

听了傅家姐妹想替父亲圆梦的愿望,素来识才爱才的竺可桢收下了书稿。不久,竺可桢亲自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世昌家中,请他审阅书稿。吴世昌是著名的红学家,同时也是词学研究名家。他认真阅看了书稿,认为傅梦秋的《词调汇编》“较万树《词律》为完备”,随即他便找文学所何其芳所长共同商议出版事宜。遗憾的是,当时傅梦秋头上还有一顶右派的帽子,因此出书一事被搁置下来,书稿则一直存放在文学研究所资料室。

1980年,傅梦秋的右派问题得到平反。傅㺿和傅珥写信给吴世昌了解书稿的情况。吴世昌收到信后马上向文学所图书资料室询问,得知“文革”中所有原稿都装箱随文学所运至河南干校,“文革”后虽然运回北京,但因新办公楼尚未建好,数百个书箱都堆在临时办公地,一时难以开箱查找。吴世昌写信将情况告诉了傅家姐妹,表示只要他活着,书一定能出版。此后几年中,文学所领导和图书资料室负责人几经变更,在吴世昌多次催问下,终于在1986年将书稿找到,但其中最重要的十四册《词调汇编》遗失了“卷三上”一册。1986年7月26日,吴世昌抱病给傅㺿、傅珥写了最后一封信,对出版之事仍表示关切,建议她们先将书稿复制保存。不料一个多月后,吴老就病故了。《词调汇编》由于缺失一册,给全书出版带来了困难。

傅梦秋

1988年,傅珥与贵州人民出版社联系,得到梁燕总编辑的大力支持,傅梦秋4部遗稿中的《词调辑遗》得以先行出版。虽然这本8万字仅160多页的小册子不是傅梦秋的主要著作,但这是他词学研究成果的首次出版,让学界开始了解并关注这位贵州学者以及他的词学研究。《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3期刊登了遵义市图书馆副馆长翁仲康的《读傅梦秋〈词调辑遗〉》一文,对这本书作了详尽的分析和介绍,特别指出:

《词调汇编》在词谱学中居于重编《词律》的地位。此书才是傅梦秋一生之精力所在,值得引起词学界足够重视,应力促在其他重编《词律》的著作出版前问世。

皇天不负有心人,遵义大型文献整理出版工程——《遵义丛书》终于为傅梦秋词学著作的重见天日带来了契机。《遵义丛书》是遵义市政协组织编纂的汇集遵义地区历代各类著作的大型图书集成。“正编”210册于2018年8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光明日报》作者庄建曾以《把散落的文化遗珠串起来》为题做了专题报道。《遵义丛书》出版之后,遵义又陆续发现不少文献,遵义市政协决定进行《遵义丛书续编》编纂工作。2019年,就在《遵义丛书续编》编纂过程中,编委会意外得到了傅梦秋词学遗稿的消息。原来,傅梦秋的外孙张永于2018年曾专程到外公任过馆长的遵义市图书馆寻访参观,图书馆地方文献和古籍部主任朱纯洁向他介绍了图书馆的有关情况。后来朱纯洁通过微信向张永介绍了《遵义丛书续编》正在征集和编纂的情况。张永告诉朱纯洁,母亲傅珥还保存着外公傅梦秋《词调汇编》等几部手稿。朱纯洁其时正在协助编委会工作,他赶紧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编委会。编委会最年长的编委谢尊修老先生(时年85岁)听闻此事,高兴地说:“前些年曾听说傅梦秋先生的手稿流转到社科院就不见了,现在居然找回来了,得见天日,可喜可贺!希望能让家乡影印,以告慰先人,利在千秋!”

很快,经编委会审议,傅梦秋的《词调汇编》等4部书稿被列入《遵义丛书续编·民国图书卷》拟编书目。次年(2020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张爱芳副总编亲自安排对傅梦秋遗著手稿进行影印,图书提要则由谢尊修老先生亲自撰写。2022年8月,《遵义丛书续编·民国图书卷》45册出版。其中,《词调汇编》编为第14册、15册、16册、17册、18册,《词调拾遗》《词律拾遗补》《词调辑遗》编为第19册。

稍有遗憾的是,我们未见到傅梦秋的第五部著作《读词偶记》。傅梦秋在其《词调辑遗·叙例》中曾提道:“徐、杜拾遗《词律》多所订正,而犹有未尽,且考核偶疏,又不免伪误者。此编于补体中间有论及,其无体可补诸调,无从附述者,暂阙,容于拙作《读词偶记》中论述之。”因作者已经故去半个多世纪,其家又几经搬迁,这部《读词偶记》是否已经写就,有无遗稿,已然成谜。

左起:傅珊,傅㺿,傅珥

得知父亲遗著终于出版问世,94岁的傅珥立即拨通了97岁的堂姐傅㺿和87岁的妹妹傅珊的电话,激动地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了她们。父亲的遗愿终于实现了!三位老姐妹在电话里开心地笑了。她们在心里告慰父亲的梦想终于成真,同时也由衷地感谢家乡亲人——正是遵义市政协举办的编纂《遵义丛书》这一重大文化工程,才使辞世已60余年的傅梦秋遗愿得以实现!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3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