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作为一种神奇矿物,在中华文化里自古就有其特殊意义。北京天安门翻修时在正中屋脊上宝盒里有发现,人民大会堂二楼中央大厅回廊上至今有朱砂为主体的“万宝山”(徐静、 姚胜祥等《丹心报国 中国万山的不悔答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民间有云:世界朱砂看中国,中国朱砂看万山。这主要说的是朱砂品质。地下开采出的朱砂,多为粉末,只有贵州万山至湘西一带的朱砂,有晶体状,且常与水晶、白云石等伴生。不仅形状立体耐看,且色泽更是诱人。从各个国家官方公布的消息来看,目前最大的一颗朱砂晶体是现藏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重237克,长65.4毫米,宽35毫米,高37毫米的“辰砂王”。它来源于原贵州汞矿的岩屋坪分矿井下。
贵州省万山区朱砂古镇以“辰砂王”形状为造型的酒店
说起“辰砂王”,还得从发现它的一刻说起。
为配合中国有色系统开展“工业学大庆,有色学贵汞”活动,贵州汞矿的活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岩屋坪分矿在活动中,提出创稳定高产,坚决完成全年生产任务,激发了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各工段和生产班组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各项工作指标,井下工段朱砂班则为完成朱砂生产任务而努力工作。
1980年6月的一天,岩屋坪分矿井下工段朱砂班班长李代启,带领本班组吴应泽、黄毛狗等人,和往常一样,穿上印有“贵汞”字样的工作服,戴上安全藤帽,进入红旗湾一号斜井,拾级而下,再沿着巷道走上十来分钟,到北二川C720采场上班,主要任务是采集朱砂。
北二川C720是“工业学大庆,有色学贵汞”活动开展后新开辟的一个采场。这个采场朱砂品位高,且掌子面上有很多“箭簇砂”,是人们常说出“鸡窝砂”的地方。几天来,朱砂班的同志在这里采集了几十公斤胡豆砂、苞谷砂以及部分样品砂。今天,他们到这里来继续拣朱砂。
一般情况下,第二天如在某个点或掌子面上采集朱砂,至少要在头一天前就在这里进行爆破,然后进行洒水、通风排尘和撬完松岩,排除安全隐患后,工人们才能在这里上班。朱砂班的同志一来,就可以直接工作。他们把矿石分为三类处理:一类是直接采集单颗的和能生产成粉状的朱砂;一类是含砂品位较低但可以炼汞的矿石;一类则是拉出矿井外倒掉的废石。当然,他们主要采撷的是颗粒状的朱砂。上午,在清理矿石的过程中,掌子面上有一个“蛤蟆窿”吸引了李代启、吴应泽、黄毛狗的注意。一般情况下,只要出现“蛤蟆窿”,里面就会有“宝砂”出现——汞矿人把结晶体较好且单颗较大的辰砂称为“宝砂”。“宝砂”生于水晶石中,红白绚映,艳丽夺目,色泽鲜红,半透明亮,有金刚光泽。特别是岩屋坪出产的“宝砂”闻名于世,在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均有收藏。
这时,黄毛狗拨开众人说“让我来看看”。每次在工作点的掌子面上,黄毛狗都会走在前列,对掌子面的情况仔细观察一番,因为他是看砂的行家里手,特别是出现“蛤蟆窿”时,他更会认真地观察着,然后对着晶簇孔里轻轻地吹一吹,听听里面传出的回声,就知道里面晶体状的“宝砂”是大还是小、离掌子面是远还是近。这一次也不例外,黄毛狗打开五节手电,发现“蛤蟆窿”上有一个小孔,小孔周围围拱着白色方解石,方解石像一个开裂的板栗球,里面有一个若隐若现、红光闪亮的东西。黄毛狗扬起一只手说:“里面一定有一个大东西。”吴应泽听这么一说,拿起錾子在蛤蟆窿周边轻轻地拨弄。李代启说:“老吴,小心点莫弄坏!”不一会,一颗起菱角状、有鸡蛋大小的朱砂晶体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还有十来颗胡豆砂围绕在大朱砂周围,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李代启、吴应泽、黄毛狗用五节手电筒照着朱砂,看得惊呆了:自己在井下工作这么多年,蛤蟆窿不知掏过多少个,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晶莹剔透的朱砂。他们激动得大声喊着,然后语无伦次地叫着:“我们发现国宝了、我们发现国宝了!”随后,吴应泽把这颗嫣红的、似一颗跳动的心脏的朱砂小心翼翼地双手捧在手里,生怕有一点闪失弄坏了它。李代启在岩壁一角,找来了炸药包装纸,轻轻地把“朱砂王”包着,同时脱下自己的工作服,包在“朱砂王”的外面,然后放在安全帽里,大家护送着“朱砂王”到分矿办公室。分矿工作人员和采矿技术人员对这枚特大晶体朱砂石进行测量,该朱砂石长6.54厘米、宽3.5厘米、高3.7厘米,净重237克,合1185克拉,质地纯正无瑕、颜色鲜红明亮、菱面体形如鱼鳍,晶体完整良好,光芒四射,美丽非常!它的一侧为一块白色白云石晶簇基岩,红白相映,五彩缤纷,瑰丽奇特,令人神迷。
原贵州汞矿职工生活区——现朱砂古镇“那个年代”景区
听说朱砂组发现了一颗特大朱砂,下班后的职工和附近居民纷纷到分矿办公室来看稀奇,大家啧啧称奇。
朱砂班班长李代启给井下工段长作了汇报,然后一起到了分矿办公室,向分管生产的副矿长袁承一和岩屋坪分矿党委书记、矿长张洪兵汇报。张洪兵立即召集分矿班子成员协商如何保管和处理好这颗稀世珍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岩屋坪产的不管是粉砂、米砂还是苞谷砂或蚕豆砂,都是由铜仁地区物质公司收购的,这颗朱砂同样由该公司收购;有的说岩屋坪从没出现过这么大、这么漂亮的朱砂,还是把它留在分矿,作为“镇矿之宝”;有的说把它交给贵州汞矿总部,由上级部门处理。听到大家的建议后,袁承一说:我个人认为,这颗辰砂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稀世珍宝,我们应该好好的珍爱它,任何一种不周全的处理方式都有可能毁掉它,如果这样的话,从轻的方面来说,我们是暴殄天物,从重的方面来看,有可能是一种犯罪行为,因此,我们必须马上上交国家。听袁矿长这么一说,大家一致赞同立即上交国家。
随后,袁承一给贵州汞矿办公室打电话汇报了此事,汞矿办公室答复要送到万山矿部去。当天晚上,分矿派了一辆“解放牌”汽车,由矿保卫组的人员护送,连夜送到贵州汞矿矿部。
贵州汞矿接到“辰砂王”后,逐级向省和国家有关单位汇报,北京地质博物馆派专家吴成志同志亲临万山考察这枚辰砂。吴成志说:我还从未见过这么大、这么漂亮的朱砂晶体,今天终于见到了。随后,吴成志同志代表北京地质博物馆,决定收藏这枚晶莹剔透的朱砂。回北京后,为感谢贵州汞矿的无私奉献,吴成志同志建议博物馆回赠给贵州汞矿一台经纬仪。
2024年4月2日,笔者为撰写本文,电话采访原贵州汞矿副矿长、黔西南州戈塘金矿原矿长、“辰砂王”亲历者、现居住在黔西南州的80岁高龄的袁承一。他在电话中谈到“辰砂王”一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那时,我随车把辰砂王从岩屋坪送到万山后不久,汞矿派我到湖南的中南矿冶学习,专家吴成志还把赠送给汞矿的那台经纬仪和‘辰砂王’拍成照片寄给我,当时我心里特别高兴,现在那两张照片我都还保留着。”
“辰砂王”成为北京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举世无双!
当年底,朱砂班班长李代启和同事们在原地址采撷辰砂时因公去世,“辰砂王”的发现者之一吴应泽被评为贵州汞矿标兵。
1980年,《人民日报》对万山的“辰砂王”作了报道。1982年8月25日,中国人民邮政为新中国的“矿物晶体”发行了唯一一套四枚邮票,其中邮票里便有被誉为世界罕见的“辰砂王”。
1982年发行“矿物晶体”邮票——辰砂王
(本文采访原贵州汞矿岩屋坪分矿副矿长、辰砂王的经手人袁承一,原岩屋坪分矿矿长鲁政新,李代启胞妹张群凡和儿子李云聪)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2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