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贵州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12-27 16:45:24  文章字号:   
村超胜地,黄质夫父子的乡村教育接力

 王世春

一、黄质夫——我国著名的乡村教育家

黄质夫(1896—1963年),名同义,祖籍湖南邵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出生于江苏仪征市十二圩一户贫农家庭。1904年,8岁的黄质夫就读于十二圩创办的仪征县第一所新式小学堂,由于聪颖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以榜首的成绩考取了创办于扬州的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20年,24岁的他又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农科农艺系,首次接触到学校老师陶行知“经由教育创造一民主国家”的理念,从那时他就树立了用教育改造乡村的志向。

在国立东南大学农艺系学习的4年间,他勤奋好学,立志为乡村教育服务。从毕业当年起至抗战胜利的20年间,他先后创办了高邮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和在榕江的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并在发展我国乡村师范教育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适应我国乡村教育的理论。一生创办和主持如此之多的乡村师范学校,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黄质夫不愧为我国著名的乡村教育家,正如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东南大学教授、校长、博士生导师,后为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在为《黄质夫教育文选》一书作序并在题词中所写:“耕读一堂,树乡村文化新风;奋斗终生,为后辈学人之师。”

1993年7月16日,在榕江召开的“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教育思想研讨会”上,东南大学校友总会也发来了贺信,贺信称:“东南大学这所百年高校,以有黄质夫先生这样的校友为荣,我们对不忘黄质夫先生生前业绩的贵县领导和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敬意,并衷心预祝这次研讨会获得圆满成功,对构建新型民族地区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

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为黄质夫题词

二、抗战时期,村超胜地榕江迎来我国著名的乡村教育家黄质夫

1939年,继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寇大举向内陆进犯,贵阳也濒临战火威胁,形势恶劣,人心惶惶。当时,黄质夫受命在国立贵阳师范学校任职,他深感“国难当头,教育兴邦,责任殊重”,认为“乡村师范,宜在乡村;边疆师范,宜在边疆;且尤宜在土著同胞聚集之边远县,以培养大量人才,开发和建设山区之经济、文化,是为办学之宗旨。故而,我校何须在贵阳省城之郊,况基地狭小,物价日涨,生活惟艰,立身安命尚难,何言展事业之宏图耶?”可见,黄先生审时度势,在当时民不聊生的战乱形势下是有清醒认识的。要发展乡村师范教育,必须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办学环境,以实现开发和建设山区经济、文化的办学宗旨。

为实现他的办学主张,他向教育部提出迁校方案,被允准后,即由一名苗族学生做向导,到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都匀、丹寨、三都、榕江、黎平等县考察。在榕江,古州城区淳朴的民情民俗,秀丽的自然风光,富饶的田园山川,畅通的航运交通,繁华的河浜商埠,尤其是热忱欢迎黄先生来榕办学的榕江城区父老,使黄先生感动不已。是时,榕城父老已商定“划拨全城地域之一半,良田百余亩,荒山二十万余亩,又划中心小学,三义宫,中山公园及有关会馆、公祠多处,为校舍住宅用房”。面对榕江民众之热情,有如此之办学胜地,黄先生已满意至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立贵阳师范学校在黄质夫率领下举校南迁来榕,更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国师”),国民政府委任黄质夫为校长。时有高师部2个班,简师部5个班,学生300多人。黄先生堪称乡村教育之先驱,在办学思想上独树一帜。他认为:“师范教育乃国民教育之母,国民教育之能否普及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应视师范教育为枢纽,盖以国民教育之推行,须有适量之师资,而优良师资之造就,有赖于师范教育之培养。”寥寥数语,作为师范教育的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师范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造就优良师资的重要性,可谓远见卓识。因此,该校招生范围扩大到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区的数十个县,学生达800余人,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的一所师范学校。其在校学生就占贵州省在校师范生的40%。

黄质夫办学力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手脑并用,学用结合”。他主张培养能工能农、能文能武的人才,扎根农村,切实为乡村教育服务。国师实行半工半读制,提出“且耕且读,自给自足”的口号。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学校还办有农场、牧场和林场。农场有水田百余亩,年年满栽满插,春种夏收。牧场饲养水牛6头,黄牛12头,山羊20余只,生猪60余头,另有鸡鸭成群。农牧场大门写着“与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向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横批为“闻鸡起舞”的对联,趣味横生,含义深远。更有林场数百亩,从城西罗家山至亮水田一带荒山及西门坡至二中后坡一带全部划归国师。山上油桐成林,松杉葱郁,间或套种包谷、大豆。学校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改善学生生活和学校办学条件。

每到劳动时间,师生便奔赴劳动场所,做到荒山自开,田地自种,家畜自养,果树自栽。几年间,校园内便已牛羊成群,果蔬满园,绿树成荫,校宇宿舍也是修葺一新。数百师生就读于其间,弦歌之声,响及榕城。国师校门对联这样写道:“耕读一堂,得天下英才而教;弦歌四野,树黔省文化之基。”堪为当时学校盛况的真实写照。黄质夫这种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当时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今天,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黄质夫也正是用他这种教育思想贯穿在榕江国师的教育之中。

国师在榕江办学初具规模后,随着战乱形势恶劣加剧,广西汉民中学、私立德智中学、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大学等又随后陆续迁来,使榕江古州城一时成为湘、黔、桂边区颇有名气的文化城和学生城。教室书声朗朗,校园歌声阵阵,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身着学生装的男女青年学生,文化教育氛围盛极一时。

广西大学初来乍到,办学举步维艰,黄质夫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宁愿自己挤一挤,也要将部分校舍、租用的会馆、场地等让给广西大学使用或两校共用。如广西大学除与国师共用女生宿舍外,还共用学校球场(现古州二小足球场),并举办了多场足球赛。是时,榕江古州城区民众万人空巷前往观看,从而将足球这一运动引进榕江,开创了榕江足球赛的先例,使之成为从那以后近一个世纪以来榕江县城乡颇具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

由于广西大学带来了足球的燎原火种,榕江城乡民众的足球运动80余年来一直长盛不衰,于是才有了今天贵州村超的厚积薄发、活力四射、火爆全网。从2024年5月13日开赛起至7月29日两个多月以来,利用每周周末比赛,一个仅38.5万人的小县城,竟接待了250多万游客和球迷,综合旅游收入达28.5亿元,实现了井喷式增长。从8月13日开始又发起了以美食为主题命名的全国足球邀请赛,全国798支足球队报名,最后审定276支球队参赛。目前,此轮比赛第一赛季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预计要到2025年才能结束,全网流量早已突破300亿。其规模之大、参赛球队之多、赛期之长实属空前,榕江成为名副其实的贵州村超胜地,不得不令全国乃至世界瞩目。追根溯源,不仅有广西大学的功劳,也有黄质夫和国师在广西大学办学艰难的情况下慷慨伸出援手的功劳。

由此可见,黄质夫在榕江国师办学期间,对贵州省及湘、桂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所做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办学思想和对古州城区父老的深情厚谊将永载史册。国师校训“诚”“勤”“公”“毅”四字至今仍作为榕江一中校训镌刻在校门上。

1944年冬,抗战胜利前夕,黄质夫因故离开贵州返回江苏,此后从事农业改进工作。1953年初,黄质夫离开了最后的工作单位——江苏省农林厅。天妒英才,1963年黄质夫在南京栖霞山家中因病辞世,我国一代乡村教育巨星陨落,年仅67岁。

三、继父志,承父业,黄飞为村超胜地榕江乡村教育再接力

黄飞是黄质夫的第三个儿子,生于1937年3月。从1960年起,23岁的黄飞当了3年临时工,1963年进入南京玄武区建筑公司,自学成才从事机械工作,1969年至1979年10年间下放农村,其间曾因其技术专长被县有关单位聘任为铆焊工程队队长,1979年落实政策后回到南京,继续发挥特长。历任玄建公司机务工程队队长、生产科科长,南京第二建筑机械厂厂长、南京工艺漆器厂厂长、玄武区城建局劳务公司总经理等职。退休后一直定居南京,如今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了。

父亲黄质夫常年在外办学,很少回家,在黄飞幼时的记忆中,觉得父亲很陌生,是个严肃而又古怪的教书匠。“他剃光头,工作时戴黑框眼镜,穿黑中山装,很严肃,也很少笑容”,这是黄飞幼时对父亲的记忆。

据黄飞说,他退休回南京定居后,开始陆续接到陌生人的来信。“来信的人很多,有南京的,也有全国各地的,都说是父亲的学生。最后我都很难一一回复了。还有不少人来看我们,叙说父亲生平的事迹。我发现他们对父亲非常敬佩,对他的了解和深厚感情,比我们做子女的还要甚之。我开始疑惑,一个性格固执的教书先生究竟有何德何能,竟然让那么多学生在多少年以后还这样牵挂着他?”直到父亲逝世20年后,年近50岁的黄飞才有了机会逐渐了解这个他一生中最亲的人。

黄质夫一家在南京栖霞山合影,左二为黄飞

黄飞回忆:“1982年前后,贵州省榕江县曾派人到南京,搜集黄质夫生前的有关档案,说他们要召开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研讨会,黄质夫是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的创办人,他们要补救这一段历史。”可是“文革”期间,家中所有书籍都已失散,包括黄质夫坚持10余年的日记。黄飞感觉愧对来宾,作为儿子,他对父亲了解得太少了!于是,黄飞开始带上纸笔跑图书馆、档案馆查找资料,看到与父亲有关的就抄录下来,包括自己幼时的零星回忆也记录成文,交与对方。

1993年7月16日,黄飞携夫人和儿子黄大卫应邀参加了在榕江召开的“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教育思想研讨会”,并代表家属在会上作了深情的发言。听了大会的交流发言,实地考察了当年国师的办学旧址,黄飞了解到父亲生前在榕江的办学事迹,也才知道榕江人民为什么这样爱戴和敬仰父亲,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会后,黄飞携夫人和儿子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榕江附近的几个乡村和学校。

榕江原来是贵州省贫困县,考察回来,榕江的贫困让他惊呆了。“我们坐着车子过去,一路翻山越岭都累得快趴下了。父亲当年条件那样艰苦,穿着草鞋拄着竹棍子,他是怎么办起那么大的学校,招来那么多师生的?”当年的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如今已改为榕江一中,他也去参观了,并参加了一中召开的座谈会。榕江人民的热情让他坐立不安,“难道父亲施恩,我们来受惠?”他在心里考问自己。

回到南京后,他就以儿子黄大卫的名义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给榕江县希望小学捐了1万元钱,此后又买了两台29英寸纯平彩电送到榕江。2002年底,黄飞携孙辈再赴榕江。“他们整个乡里只有一台286的电脑,太贫困了!”归来后,黄飞又坐不住了。2003年初,已下海经商的他拿出自己所有收益,买了10台电脑捐给榕江县乐乡小学。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反响很大。他又找到泽天科技发展公司,经理高伟民毫不犹豫又捐出10台电脑,南京社会各界也捐助了10台电脑。这些电脑都捐赠给了榕江乡村学校。

黄质夫生前共创办了4所乡村师范学校,这些学校所在地的人民都十分怀念和敬仰黄质夫。学校的校史陈列室都挂着黄质夫的照片,这使黄飞萌生了铸造父亲铜像捐赠这几所学校的想法,并立即付诸行动。黄飞屋里门厅,挂着父亲黄质夫的一张生前照片,照片上,父亲表情凝重而严肃,目光睿智深邃,铜像正是以这张照片为模本铸造的。几个月后,铜像铸造好了,他立即通知有关学校前来领取。

2007年3月15日下午,正值黄质夫生前创办南京晓庄师范80周年校庆之际,贵州省榕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文艳琴、榕江一中校长黄承秉等前往南京迎接黄质夫铜像,时年70岁的黄飞亲自主持了捐赠父亲铜像仪式。黄质夫铜像接回后,被安放在榕江一中校园内。

安放在榕江一中的黄质夫先生铜像

送走父亲铜像以后,黄飞和榕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并几次到榕江捐赠钱物。如今,给榕江乡村学校捐钱捐物已成为黄飞与儿孙们的习惯,成为他们向父亲和爷爷黄质夫尽孝报恩的一种方式。黄飞说:“我的爱人和两个儿子都是从事教育工作,只有我一个人不在教育战线,总得出点力吧,我就利用我的技术专长好好做生意,赚点钱支持到榕江去吧。”

贵州村超胜地的榕江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黄质夫父子两代人对榕江乡村教育的接力和贡献。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2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