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留存有一幅白描仕女画稿,因流传过程较为曲折,所以一直没有弄清作者创作思想,甚至一度发生误解。本文通过查考,梳理出造成误解的原因,并且找到与画稿有直接关系的作品,从而还原这幅白描仕女图的本来面目。
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徐悲鸿所画古代仕女图,原收藏者为杨德淳先生。杨德淳(?—1965年),贵州人,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初结识徐悲鸿,遂成为好友。抗日战争时期,两人重又相遇。杨先生住在重庆,在市郊凉风垭有一栋别墅,徐悲鸿先生亦在重庆磐溪负责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并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他乡遇故知,而且住地相距也不算远,故交往频繁。因杨先生的住处宽敞,且风景秀美,尤其是夏季,气候较为凉爽,因此徐悲鸿常到凉风垭避暑,甚而因身体不好,还到杨先生处修养。杨德淳专门腾出房间给徐先生休息并作画室,徐悲鸿在此亦有许多创作,现在我们所见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的题款中都能看到凉风垭的印迹。抗战胜利后,徐悲鸿要去南京,于1946年夏季,两人从此别离。大概在徐悲鸿走后,杨先生打扫房间,见到许多丢弃的画稿,于是收捡起来,细心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德淳先生定居贵阳,便将徐悲鸿送给他的画作以及他所收集的很多画稿一并带回。1965年杨先生去世,其家人将这批东西交给贵州省博物馆收藏(胡进《〈鸿鹄片羽——贵州省博物馆藏徐悲鸿书画赏析〉“综述”》)。
在杨德淳先生保存的徐悲鸿画稿中,有几张是白描古代仕女,上面无款无印,其中有三幅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用笔的精细程度不同,馆藏定名《白描仕女画稿》,后经查考,是徐悲鸿创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底稿(胡进《〈鸿鹄片羽——贵州省博物馆藏徐悲鸿书画赏析〉“古代仕女”》)。
另外还有一幅,人物形象与《白描仕女画稿》大致相像,只是人物转了一个方向,姿势有所变动,但已经着色添景,并有题款。仕女右手托腮,左手撑着右肘,身靠一株桃树,桃花盛开,空中花瓣飘撒,地上落红散漫,左上有两只飞燕从空中掠过。画面左边偏上题款“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又有小字款注释:“此幅仕女乃悲鸿先生遗作,原系白描画稿,德淳老兄藏之多年。昨见示,属予着色加景,即以桃花双燕补成应命。壬寅秋七月,吟可并志。”下钤“老宋”白文方印。由此可知,此幅原先也是徐悲鸿创作的白描古代仕女画稿,在1962年7月某日,杨德淳请宋吟可先生着色补景,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
宋吟可(1902—1999年)原名荫科,贵州著名画家。当年宋先生应杨德淳之请为徐悲鸿遗作着色补景,应该是见过徐悲鸿《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作品,并且也看到了杨先生收藏的另外三幅白描仕女画稿,感觉要他补画的这张白描仕女画稿与之立意差不多,很可能是作者创作时对人物姿态构想的一些尝试,因此宋吟可先生便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意境着色补景,并题识说明。贵州省博物馆入藏后,定名《宋吟可补景补款仕女》,以后也一直认为此画是徐悲鸿创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底稿之一(胡进《〈鸿鹄片羽——贵州省博物馆藏徐悲鸿书画赏析〉“古代仕女”》)。
《白描仕女画稿》之一 贵州省博物馆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89.5cm×34cm
2023年7月,笔者看到一则展览信息,是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其中有一幅徐悲鸿的《少陵诗意图》,此图是以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古诗《佳人》为创作背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上》)
写佳人于乱世沦落不幸,但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虽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却贞洁自守,贫贱不移。徐悲鸿的创作是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入题。画幅左边偏下题款:“申英吾兄赐存。壬午晚秋,悲鸿写少陵诗意。”钤“悲”字白文心形印,是徐悲鸿先生1942年创作并送给朋友的应酬之作。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曾自称少陵野老,悲鸿先生即以“少陵诗意”命意。据查,这幅画的收藏单位是荣宝斋(现为荣宝斋有限公司)。
作者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及技法融入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和结构意识,描绘一古代仕女只身处于竹林中,倚靠修竹,托腮幽思,衬托以没骨写就青翠润泽之竹景,作品透显出中国传统诗词韵味。
我们把徐悲鸿的这幅《少陵诗意图》与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宋吟可补景补款仕女》相对照,其人物形象,包括姿态、装束等等,几乎完全一样。
《少陵诗意图》 126.7cm×43.2cm (荣宝斋藏)
这就真相大白了,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幅《宋吟可补景补款仕女》原本是徐悲鸿创作《少陵诗意图》的白描底稿。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有一幅《天寒翠袖薄》,其画面最前是一竿粗壮毛竹,无根无梢,直立贯穿画幅右边,上部几枝竹叶披拂,下面有一仕女抱膝坐在竹后一块大石上,探出身来。画上有作者题款:“……甲申春尽,悲鸿十五写少陵诗意。”(徐悲鸿纪念馆等编《悲鸿南归》)由此可知,徐悲鸿在此之前曾经多次创作过“少陵诗意”中国画,应该都是以杜甫《佳人》诗句为题材的作品。《天寒翠袖薄》之名称是后人所定,大概是为了区别于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这是1944年的画作,其景色、人物形态等与前一幅《少陵诗意图》完全不同,可见徐悲鸿在创作时曾有多种尝试。
关于徐悲鸿创作这幅荣宝斋收藏的《少陵诗意图》的情况,在廖静文所著的《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还能查到一些线索,她记述道:“在重庆生活过的人,都领略过重庆夏天的酷热……一直挨到暑假开始,他结束了中央大学的课,才住到远郊的凉风垭一位朋友杨德淳先生家中去。那是一座别墅,周围树木环绕,十分幽静……他在那里又画了《少陵诗意》。这幅仕女画也和其他人物画一样,是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勾形,并吸收西洋画的技法,略加明暗和光影的渲染,笔墨流畅,色彩淡雅。”这是对抗日战争期间的一段描写,从中能够了解徐悲鸿在杨德淳重庆的家中画过《少陵诗意》,从而也可以证实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宋吟可补景补款仕女》的白描原图,应该就是徐悲鸿创作《少陵诗意图》的底稿,并且由其带到杨德淳家中,当然也不排除就是在杨德淳处所绘的可能。这幅画稿完成的时间大致可断定是在1944年之前,后来徐悲鸿离开重庆,不知是何原因丢弃在那里,最终由杨德淳先生收捡起来一直保存。
《宋吟可补景补款仕女》 88.3cm×42.9cm(贵州省博物馆藏)
杜甫所写《佳人》一诗,是在唐代“安史之乱”的历史大背景下创作。有观点认为,诗中女主人公身上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是其心境的真实写照。战乱中诗人颠沛流离,关山难越,仍始终不忘做人的立根之本。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的处境与杜甫在战乱中的命运有相似之处。可想而知,徐悲鸿先生在反复吟诵《佳人》这首古诗时,一定是深为触动,加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更是感慨万千,所以才会花用大量精力,一次次地以手中的笔来呈现诗中的历史画境,借此隐喻人民大众所处的艰难困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白描仕女图画稿,当我们梳理清楚其创作背景后,再对照作品来欣赏,就能更加透彻地体会作者的创作主题,从而对其艺术思想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毫无疑问,这幅画稿对于欣赏、研究以及鉴定徐悲鸿的“少陵诗意”相关图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2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