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贵州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10-23 17:24:37  文章字号:   
清代贵州平远州谌氏家族的“高考”故事

 张春来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着执着而热烈的向往。今天的贵州省城贵阳南明河上,400多年前就有了一幢专门寄语科考、祈福考生的礼仪性建筑,名曰“甲秀楼”。甲秀一名取自“科甲挺秀”,科是指科举,甲是指第一,科甲挺秀的意思就是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头名。

科举和高考的渊源实在是太深。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就是古代的高考,高考即现代的科举。每一个寒窗苦读的高中学子,仿佛挑灯夜读的古代童生;每一个从不同考场鱼贯而出的高考考生,好似刚从省城贡院乡试出来的秀才。他和他的家人,甚至他背后的家族都企盼着“金榜题名”的那一天。

在贵州,有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地方科举家族,它就是清代平远州(今毕节织金县)的谌氏家族。从清乾隆至光绪的100多年间,贵州平远州谌氏共涌现出了诸生(俗称秀才)125人、举人17人、贡生44人、进士2人,其中翰林1人。据相关记载,早在乾隆三年(1738年),从平远州谌氏第一位有官方功名记载的岁贡谌友庆始,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谌氏最后一位举人谌祖恩(又名谌湛溪),将近170年间,谌氏整整7代人均有族人考取大小功名,无一断层。无论是人才的宽度还是厚度,谌氏在平远州无出其右,甚至在当时的贵州也是罕见的。

开先河者:谌友庆

关于这位平远州谌氏的第一个“高考生”,历史的记载只有冷冰冰的一行文字:“谌友庆 岁贡 乾隆三年。”在千余年的科举史上,类似谌友庆这样的岁贡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虽然如此,但我们千万不可低估了这位开谌氏“高考”先河者的开创性作用和意义。以他为源头,谌氏一族仿佛开挂了一般,从此科甲挺秀、人才辈出,在平远州乃至贵州科举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从古至今,除了少数天才,读书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件苦差事。对以“一举成名天下知”为终生目标的科考学子而言更是如此。古人参加科举考试,要背诵多少书呢?据有心者考证,考生们要熟读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此外,考生们还要阅读相当于以上典籍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相关书籍等。如此一来,想要在古代“高考”中有所作为,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字的阅读量是必不可少的。完全可以推断,谌友庆这位平远州谌氏第一位“高考生”必定也是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的。

作为平远州谌氏的第一个“高考生”,谌友庆的开创性作用与深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用自己的才华与努力为家族赢得了荣誉与尊重,更为后来的谌氏子孙们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影响下,谌氏一族逐渐形成了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良好家风,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在古代科举严苛的选拔体系下,除了最正统的生员—举人—会士—进士的途径外,对那些屡试未举的生员,朝廷给了第二条相对正统的功名通道,那就是争取成为“六贡”之一。所谓六贡,指拔贡、恩贡、岁贡、优贡、副贡和例贡。除例贡外,其余均被当时的学子公认为“正出”。通俗一点说,贡生相当于今天高考的保送生,介于生员与举人之间,和举人一样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在“金举人,银进士”的年代,不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异常激烈的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举人,也可以有一条另外的出路。谌友庆正是抓住这样的机会成为岁贡,一举成为地方高级知识分子和乡绅,为平远州谌氏的“高考”故事开了一个好头。

更上一层楼者:谌克慎 谌忠宣 

谌克慎,贵为平远州谌氏第一位举人,意义不可谓不大。据其后人讲述,这位享受过“重赴鹿鸣”荣光的举人在贵州省外如浙江、四川、西藏等地宦游40余年。按当时的官场惯例,其人应是累积了不少财富。2023年4月,织金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将源自谌克慎的民间故事“谌百万与谌家银洞传说”纳入县级非遗名录;同年12月,贵州省毕节市人民政府将“谌家银洞的传说”纳入市级非遗名录。这就是明证。

今天的织金普翁桥下游,河谷幽深,水流湍急,不远处一峰突起,绝壁千仞。壁前一桥横跨,这就是往昔织金通往省城贵阳古驿道的桥梁之一,名蔡氏桥。在离桥20米左右的岩壁上,有一块“平修古道”的楷书摩崖,书法遒劲飘逸,撰书者就是谌氏首位举人谌克慎。

谌克慎题书的“平修古道”

关于谌忠宣的记载也仅有“谌忠宣 嘉庆庚午科举人”一行字而已。但身为举人,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努力,荣登内阁中书之职,成为平远州谌氏第一位在清朝首善之地北京任职的族人。在谌忠宣之前,谌氏族人大多生活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那里山高水远,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然而,谌忠宣却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智慧,走出了这片土地,跨越千山万水,进入了紫禁城。

从谌克慎出省做官,到谌忠宣远赴北京任职,这一切不仅是他们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平远州谌氏历史性的突破。他们的成功,激励着后来的谌氏族人,纷纷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集大成者:谌厚光 谌增模

谌厚光,字蕴山,号葆初,贵州平远州人。道光六年(1826年)中丙戌科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继授检讨,后出任山西大同知府。致仕回乡后主修《平远州志》并作序。其弟谌厚庆,字云章,道光庚子科举人,曾任山西大同府山阴县知县。兄弟二人一为进士,一为举人,也算是荣耀一时。

明清时期,贵州文教蓬勃发展,涌现出被誉为“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其中,位于黔西北的平远州孕育了12位大清进士,其中4位更是荣登翰林之列。4位翰林分别是晚清名臣丁宝桢、清初著名诗人潘淳、广西南宁府知府何珣以及平远州谌氏第一位进士谌厚光。翰林一般经过进士选拔产生,尽管入翰林院者官品不高,但被视为仕途清贵之选,是进士中的佼佼者及幸运儿。由此可见,在贵州“七百进士”中,谌厚光能够脱颖而出,跻身翰林之列,其能力与素养均属上乘。

珍藏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的谌厚光殿试考卷

据织金谌氏后裔所述,谌增模,号益舟,系晚清名臣丁宝桢妻舅谌厚镕三子、五四运动倡导者之一谌志笃的祖父。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取进士。后任过知县、乡试同考官等职。

谌增模的故乡——今天的织金化起镇,与晚清名臣丁宝桢的故里——牛场镇仅相距14公里。谌、丁两家皆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世家,彼此间的联姻更是绵延三代(丁宝桢的太夫人、夫人及其儿媳均出身于谌家)。当时的化起镇有个“桂香书院”,其建立可追溯到咸丰初年,由当地开明人士倡导并兴建,后在咸同之乱中被严重破坏。

在清末贵州空前的浩劫——咸同之乱中,不仅类似于桂香书院等文教场所遭受厄运,贵为朝廷重臣的丁宝桢祖坟也遭损毁。听闻消息的丁宝桢匆忙向朝廷告假返乡整修祖坟。在修葺祖坟之余,丁宝桢了解到了桂香书院的办学历史。在与地方乡绅交流时,丁宝桢认为按朝廷律例,只有州府以上才有资格设立书院,州府以下只能开办义学或私塾。因此,众人恳请其为桂香书院更名。一番思量后,丁宝桢将“桂香书院”更名为“兴贤义塾”,并亲自为义塾题写匾额。谌增模随即就为“兴贤义塾”撰写了序言,也算是为这位身居高位的姑父的善政锦上添花。

发扬光大者:谌显模 谌湛溪(又名祖恩)

谌显模双亲很早就离他而去,身为孤儿的他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在清贫的家境、冗繁劳累的家务和农活中坚持读书,终于在40多岁的时候中举,从此踏上仕途,也算是大器晚成。由于品行端正,学识渊博,谌显模不仅被任职地百姓树碑歌颂,还在返乡后被推举为官修志乘的主编。

据《“敢捋虎须”的地质博士谌湛溪》一文记载,谌湛溪,名祖恩,谌显模长子,光绪年间生于平远州城。谌湛溪是我国早期接受近代地质学教育的学者之一,是贵州省接受过系统性近代地质学教育的第一人,对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贡献显著。谌湛溪1899年入京师大学堂,1904年考取庚款留学生,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矿冶专业。谌湛溪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担任河北唐山煤矿总工程师,国立东南大学、厦门大学教授,贵州省建设厅厅长,贵州大学、昆明工学院教授等职。

谌湛溪

谌湛溪性格耿直,对蒋介石素无好感。1935年蒋介石到贵州视察时,谌湛溪与蒋发生口头冲突,他反驳了蒋关于贵州公路建设糟糕的批评,并指出国民政府的问题。这导致蒋不悦,事后免去其建设厅厅长职务。当时某家“大胆”的报纸披露了谌湛溪被免职的前前后后,人们得知是因为顶撞老蒋的结果,纷纷称赞谌湛溪敢于面犯“龙颜”,是“敢捋虎须”的勇士,一时传为美谈。

平远谌氏的“高考”秘诀:“一敢”“二富”“三慧”

在幅员辽阔、底气尚存的清朝,在富甲天下、学富五车的江南学子闪耀的光芒下,在贵州这个“不起眼”的贫穷省份,平远谌氏却以其“惹眼”的科考成就闻名一时。甚至可以说,平远谌氏对贵州明清两代“六千举人、七百进士”传奇故事的造就贡献良多。遍览相关文献、故事、传说可发现,平远谌氏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科考中脱颖而出,其秘诀可总结为“一敢二富三慧”。

“一敢”指的是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面对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家都知道,范进50中举后因过于激动竟犯了“癔病”,可想而知乡试是多么重要和艰难。每个考生都明白,没有乡试中举,后面的取进士、选翰林、入阁拜官都无从谈起。抛开乡试本身的激烈竞争不谈,光是去往省城的路途都要花费考生们一至数天的时间,悬崖峭壁、深山密林、虫蛇野兽都是赶考途中常见的挑战。乡试已如此艰难,会试更是难上加难。姑且不论会试本身的难度,光是去往京城的路途和花费就让大部分新科举人放弃了再进一步的想法,心甘情愿做起了教谕、学正等基层小官。就拿贵州来说,遥距京城数千里,翻山越岭、渡江过河,整整数月时间才能抵达京城。但谌氏子弟并没有被科举考试的艰难和赴考途中的险阻所吓倒,这种勇敢的精神使得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屡创佳绩。

“二富”指的是学识的富足和家境的富裕。在科举考试中,学识的深浅直接关系到考生的成绩。平远谌氏子弟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子集,学识渊博。同时,他们的家境也相对富裕,这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家境的富裕使得他们可以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中去,不必为生计而分心。

有关平远谌氏的富裕,《平远州志》《平远州续志》有着不止一处的记载:

谌克慎,以明通进士为浙省司马。性诚挚,不事谿刻。亲族中有窘困者,凡冠昏丧祭,悉资之无吝。生平好义之风,人咸仰焉。

谌克述,嘉庆二年,南笼苗变,窜州境薄城。出粟五百石团练乡勇,助知州周景益平贼事竣,上其绩,奉旨议叙六品职衔,着藩司拨还捐款,克述不受。复奉旨命学臣题额旌奖,曰“义勇可风”。

谌忠昭,岁贡生,品行端正,直道不欺,好周人之急。亲邻有事,必竭力助之。士论至今不衰。

谌忠鼎,慈良宽厚,乐善好施。济贫困屡求不厌,助婚葬有闻即行。道光甲午,大饥,设粥散粟。仓积尽,贷谷二十石赈济。佃租不偿者,数十年不问,积券高尺余。临卒,遗令焚毁。

谌忠宜,邑增生,官训导。旧承先业,富甲一邑。生平多善举,尝出巨金助徐石民刺史修书院。其居家,族中子弟,视材质栽培,远近亲戚,以岁时馈赠,救急恤贫,求无不应。

谌厚杰,邑增生,家饶裕。当贼起时,避居报德小屯。牛场屯陷,流离往来甚众,出财粟救饥寒,择地安置。被德者多感泣而去。积而能散,亦处变之卓识也。

在地方官修志书中,对某一特定家族经济富裕且乐善好施如此集中的记载和褒扬并不多见,不难感知平远谌氏在经营生计、积累财富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并且大多能乐善好施,这真是值得感佩的。学识的富足和家境的富裕相互促进,使得平远谌氏子弟在科举考试中占尽优势。

“三慧”指的是智慧的运用、慧心的洞察和慧根的深厚。在科举考试中,智慧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平远谌氏家族的子弟们善于运用智慧,他们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同时,他们还具备慧心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地把握考试的脉搏和趋势,为自己的备考提供正确的方向。此外,他们的慧根也相当深厚,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阅历使得谌氏子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外界所干扰。“三慧”使他们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平远谌氏家族的“高考”秘诀,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一敢”“二富”“三慧”是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它要求学子们敢于挑战自我、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有、具备智慧和慧心。这种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高考备考阶段,还适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它让平远谌氏子弟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从容和成功。

随着时代的车轮轰隆向前,科举被废止,近现代化教育与考试的曙光同样照拂了每一位平远谌氏学子。他们中陆续走出了著名地质学家谌湛溪,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革命志士谌志笃,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英语教授谌志远,平民将军谌宏昌少将,贵州省著名画家谌宏微,中国知名内科专家谌贻璞教授等优秀人才。无一例外,他们都是要么通过民国的“高考”,要么通过新中国的高考登上了各自领域的顶峰。有理由相信,平远谌氏在有清一代科考中的“枝繁”,仍将持续在现代中国高考中“叶茂”下去。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0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