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贵州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09-25 17:04:20  文章字号:   
80年前“京滇公路周览团”在黔东南看到了什么

 李向民

1937年4月19日至23日,“京滇公路周览团”共180人分乘18辆汽车,浩浩荡荡过境黔东南境内的青溪、三穗、镇远、施秉、黄平、炉山、麻江六县,其经停各地谨遵上级批示,穷尽地方之力盛情款待,一时载歌载舞,盛况空前,引起不小轰动。

一、京滇公路周览团组建

1935年初,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开发边疆”和加强国防,决定修建打通江苏南京至云南昆明的京滇公路。该公路横贯苏、皖、赣、湘、黔、滇6省,全长2974公里,被视作“东部与西南联络公路之唯一干线”。在京滇公路尚未全线贯通之时,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蒋介石于1936年9月21日令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派专人负责组织“行政院京滇公路周览会”(简称“京滇公路周览团”)。其缘由据当时报纸期刊及考察报告载,“俾实现宣扬中央德意,慰问民生疾苦,开发边疆实业,及发展交通之目的”(《京滇公路周览 蒋极为重视》,《申报》),“统一救国”(《京滇公路周览之壮举》,《海外通讯》第6期),同时“使中央与西南一脉相连,东南国防,西南大军即可迅捷开赴前方捍卫疆土”(万琮《京滇周览会报告书》)。对外宣称“意义实为沟通中央各省与边疆同胞间之精神联系”“一则证明中央努力交通建设之成绩,再则表明中央重视边远同胞之德意”(袁著《公路建设与京滇公路周览会之意义》)。

1937年4月制作的“行政院京滇公路周览会”纪念铜章,上有南京中华门和昆明大观楼图案

在翁文灏的操持下,从1936年10月至次年2月,先后召开5次筹备会,通过《京滇公路周览会办法》《京滇公路周览会组织大纲》《京滇公路周览会办事处章程》《周览团团员名单》。1937年3月9日,成立京滇公路周览会办事处,下设总务、招待、交通、宣传四组,制定了《行政院京滇公路周览会办事细则》《司机服务规则》《各省筹备分会应办事项表》《京滇公路周览会团员登记表》《团员周览须知》《团员周览手册》《京滇公路周览会路线图》等规程。并要求京滇公路沿途各省成立筹备委员会分会,负责整理沿途交通、编纂资料,以及接待、治安、卫生等事宜。

1937年3月,京滇公路滇黔段(云南昆明至贵州盘县)长313.7公里最后完工,京滇公路全线贯通,结束了云南去内地要先出国经越南绕道香港的历史。同年3月底,周览团的组织和各地筹备工作也大体完成。周览团团员108人,职员、司机、勤务等72人,共180人。共18辆车,除客车和行李车外,还有救护车、邮电车、摄影车、工程车、传令车及电影车各1辆。团员分为国防、内政、经济、土地、教育、交通、工业、农矿、水利、司法10组,任务为详细考察各项事业,撰写调查报告与发展方案,呈报中央,以备参考。聘请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褚民谊(后叛变投敌,被处决)任团长,卫生署海港检疫处处长伍连德任副团长。另设总干事、副总干事各1人,下设总务、交通、招待、宣传4组,并携带《今日之中国》《新南京》《委座返京》《五十献机祝寿》《十年之军事政治》《航校第五届毕业典礼》《实业建设》等有声影片,中央的建设图表,以及蒋介石的救国主张和生活照片等资料,准备沿途放映和散发。

1937年4月5日上午,周览团一行180人分5个车队从南京中华门出发,浩浩荡荡踏上旅途,于4月29日下午抵达云南昆明,单程跋涉共计25天。

二、京滇公路黔东南段修建

1926年9月9日,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在贵阳头桥举行了省城环城公路开工典礼,修建了路面宽3丈、环贵阳城长达10余公里的马路,是为贵州最早的正规公路。1927年,贵州省路政局制定《贵州全省马路计划大纲》,以贵阳为中心,修建贵北(贵阳至桐梓)、贵南(贵阳至独山)、贵西(贵阳至盘县)、贵东(贵阳至玉屏)四条连接四川、广西、云南、湖南四大干线和其他一些支线的公路建设计划,开启贵州公路建设大幕。

京滇公路贵州段即贵西(黔滇)公路和贵东(黔湘)公路。贵西路是西通云南、外输缅越的要道,贵东路则为东连湖湘、通往京畿的要津。贵东路起自贵阳,经贵定、龙里、甘粑哨、炉山、黄平、施秉、镇远、三穗、玉屏至黔湘交界之鲇鱼铺(又名大鱼塘、大龙)进入湖南,基本沿湘黔古驿道走向修建。

1928年,周西成下令修建贵东路。但由于省内及周边军阀争权夺利,政权几经更迭,民生凋敝,贵州省内公路建设进展缓慢,贵东路黔东南段建设更是历经8年之久。是年8月,贵州省路政局(后改为公路局)始派员勘测马场坪至镇远段及镇远至铜仁两段。镇远至铜仁段尚未测完,军阀李燊率军入黔东与周西成军作战,施工、勘测停止。1931年,湖南省修建宝洪(今邵阳至洪江)公路,欲延伸与贵州衔接,希望贵州提前修筑贵东路。11月,贵州公路局又组队从甘粑哨起全线勘测,1932年春测至镇远,即派员前往湖南晃县洽商衔接地点。经商定以鲇鱼铺前河流为两省衔接处。4月,由鲇鱼铺回测至镇远,认为所测玉屏经青溪、蕉溪至镇远路线虽直接,但青溪、蕉溪两次跨越阳河,桥梁工程浩大,且铺田至鸡鸣关一带,石方艰巨,故改经三穗至镇远。时值政局动荡,虽勘测完毕,而未动工修建。

1932年10月,镇远各阶层人士要求继续修建贵东路。11月,省政府拨平越(福泉)、炉山、黄平特工经费共2.7万银元,修筑甘粑哨至黄平段,虽已动工,亦因政局影响,进展不大。1934年1月,省政府命令贵东路甘粑哨至鲇鱼铺一段亟应克日兴修,并严令沿线各县县长招集民工,实时动工。从3月1日动工到9月,仅修成土路90公里。此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先遣部队进入锦屏县,国民政府为其军事、政治需要,迭电贵州省政府催修黔湘公路。省政府派公路局局长熊杰常驻黔湘路督修,至年底,由甘粑哨粗通至黄平东坡,及基本完成施秉一段路基,其余路段完成部分土方。

随着薛岳率部队尾追红军从玉屏入黔,蒋介石于1935年2月5日迭电薛岳:“贵州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为黔川与黔湘两路,对湘需筑至洪江或晃县,对川需筑至重庆或綦江,限本年9月以前完成。”同时,蒋介石又电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请保荐一二人往黔省,督筑贵州至湖南公路。”(龙虎《从蒋介石致“前敌将军”的秘密电文,看红军四渡赤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于湖南沅陵成立公路处,任命曾养甫为处长督修湘黔公路,并拨款77.26万银元,分三段修建黄平至玉屏段公路。8月,工程草率收工,拨支工款55万银元;9月由行营公路处在镇远设立“整修贵东路工程事务所”,对危难路段修整改善,1936年春完工,用款13万银元。但遗留问题仍不少,且重安江、施秉县城两处公路桥未修建,仍以轮渡或涉水通行。1936年夏,贵州省建设厅组织测量队,由贵阳至鲇鱼铺全线勘查,并于7月成立“整理黔湘路总段工程处”对全线进行整修,核算50万银元。工程至12月全部结束,实支32.29万银元,留13.8万银元用作重安江、施秉两桥建桥工程费,余款上交。至此,贵东路黔东南段勉强通车。

三、周览团过境黔东南

早在1936年10月1日周览团初次筹商会议上,行政院就命令各省编撰相关文献供周览团参考,并就文献应包括的内容做了大概规定。贵州共编辑书籍四部,分别是《今日之贵州》《贵州沿公路各县概况》《十年来之贵州》和《贵州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校刊·欢迎京滇公路周览团专号》,是编成书籍最多的省份,获周览团团员称赞道:“一切情形记载弥详,毋烦调查矣!”在周览团出发之前,周览筹备委员会贵州分会已指示省内沿途各地须精心准备,热情接待。一篇报道描述当时的情形说:“为着京滇周览意义之重大,所经各地均盛大欢迎,贵州虽穷,当然不能例外。自京滇公路周览筹备会贵州分会成立以后,贵州的每一角落都活跃起来,最显著的是印刷厂里印刷机的日夜不停。”(张黎波《1936—1937年京滇公路周览各省参考书籍之编纂》)

1937年4月19日中午,周览团车队离开湖南晃县从鲇鱼铺进入贵州境内,第七行政督察专署(驻镇远)专员华洸到玉屏迎接,并赠玉屏箫笛人手一对。从玉屏出发,行25公里至青溪县(现属镇远),继续前行20公里到达三穗县,县里组织民众载歌载舞出迎,据《申报》中桮棬《滇程拾遗》一文记载:“三穗苗民雅好‘芦笙’乐班出迎,人各一笙,自三尺长至一丈二尺长者,位次排奏,笙声悲壮,与蒙古笳音相似;另有‘铜鼓’,俗传诸葛遗制,苗女舞态及鼓之节奏,与‘勃鲁斯’舞之板拍相同,以此苗乐,供上海舞场之用,也能合拍者。”过三穗后,经滚马、盘山、苦李坪、梅子岩而抵镇远。此时,县里组织民众集中到青龙洞至五里牌约两公里的公路两侧,排列成长龙般的四路纵队,夹道欢迎。待周览团到来,锣鼓声、口号声以及芦笙、芒筒、唢呐、牛角等器乐与鞭炮声齐鸣,响彻云霄。

镇远建城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汤汤东流的阳河在城中呈“S”形蜿蜒前行,将府卫两城分隔,城中及近郊洞府、红楼、会馆遍布,计有四洞、六宫、七馆、八寺、八祠、八阁、九庙、二庵、三殿、四桥、五关十二景,水陆交通便利,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乾隆《镇远府志》称其为“西南大都会”。周览团因镇远山水“佳胜”,在行程中原定多留一天。

4月20日午后,周览团部分成员出席在镇远大工厂隆重举行的欢迎大会,到场学生、士兵、民众等欢迎代表达数千人,还有“苗民执芦笙,苗妇盛装涂粉,灿烂杂陈”。苗族同胞表演新奇舞蹈,团员们感到非常兴奋,纷纷拍照留念。观舞毕,褚民谊表演打太极、踢毽子以示答谢,并赠苗民450银元代茶点。一部分成员泛舟水,游览青龙洞,怡然自得。另一部分则抓紧时间开展社会民俗调查,见有天主耶稣教堂各一,德美侨民8人,回教5家。当晚,随行的励志社新生活宣传队为镇远民众播放电影和广播,宣传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是夜突降大雨,电影播放及半即辍,但亦开镇远放电影之先河。团员胡士铨在《京滇公路周览团随征记》中写道,镇远“民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惊为奇数,而不知世界科学一日千里”。当夜雷雨暴发,河水顿涨1米多。

翌日晨雨未止,周览团车队从镇远冒雨出发,上文德关经镇雄关达鹅翅膀。鹅翅膀又名相见坡,高1130米,位于镇远与施秉交界处,因其形如天鹅立地展翅,翼连群峰,山势陡险而得名,是通往湖南古驿道的必经之地。1935年修建鹅翅膀桥时,工程人员结合地形,采用旱桥展线,独具匠心,修建了中国交通史上第一座公路立交桥,老百姓形象称之为“螺丝桥”。当第一辆车通过后,峭壁下突坠大石,撞坏第二辆车油缸致其不能行驶。受此惊吓,余车小心翼翼快速通过。从相见坡下行45公里抵达施秉县城,正遇山洪猝作,第一车过河时水深尚不盈尺,仅隔10分钟,第三车过河时水已齐轴,第六车过河时水已入车厢……施秉城中苗族占70%,汉人有烟瘾者颇多,苗民无之,市集上一见气色即可判断。

施秉县鹅翅膀之螺丝桥

在施秉稍作休整继续前行,出西门过30公里高地至黄平,经马场街下行抵达重安江,以船载过河。因雨后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渡船把握不住,第一辆车运至中流几乎向下游冲去,以数十人之力花两小时才挽救达彼岸。后车已不敢再运,所有人员均绕上游1公里处的铁索桥过河。据《黔东南州志·交通志》记载,重安江铁索桥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贵州提督周达武“独立捐造”,耗时8个月,桥长12丈2尺、宽约1丈2尺、离水面高约3丈3尺,共用铁索19根,其上铺木板通行,“计费万二千金”。当日下午仅渡四车,载30余人先行抵达炉山,县长刘氏在孔庙设宴招待。余下仍在重安江待渡。因行李车未到,由县借30余床“秧被”勉强歇息,夜里亦有喊冷者。炉山本财殚力竭,一切用度俱由贵阳购来,供应十分紧张,宾主均觉说不出的苦,然而地方已鸡豚不留了。

炉山县,古称清平,是“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黔中王门”代表性人物——明工部尚书孙应鳌的故乡。据桮棬《滇程拾遗》记载,当时苗族占70%,分为青苗、西家、錺家、东家、狇家、水家和黑苗七种。“青苗”装饰奢华,有戴银冕银冠者,重者达二三十斤;“西家”装饰不同,衣绣花围裙,头戴印有图案的包头;“錺家”则戴红帏之小帽。普通苗民仅戴高鬓,或包头,穿天青色衣裙,因地瘠民贫,多面如土色。境内有耶稣教堂,苗民入教者颇多,因苗族无文字,美籍传教士编用苗语小册,以英文译音传之。沿途无一县无教堂,可见欧美文化入侵已深入苗地下层。

4月22日,重安江水退4尺,余车相继过渡,11点到达炉山。昨日宿重安江的人员,没有任何给养,有的自购当地杂粮粗糕果腹。炉山前方四五里处,山石崩溃,公路坍塌,县里派出民工数百人连夜抢修,导致要在炉山增宿一宿。原只准备有接待一餐食材,现只能以粗茶淡饭供应。

因周览团过境,县里组织各部苗民在北门广场盛服宫装出迎,先由苗汉两位女孩向周览团敬献锦旗,之后安排表演苗族舞蹈。“团员见苗民盛装异饰,争摄取照相,或假苗女之银冠冠而摄者,或寄苗女同摄者,纷纷蚁动”。褚民谊代表周览团讲话,因虑言语不通而增苗语翻译。后赠参加舞蹈的苗女每人2银元以示关怀,并合影留念。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螃蟹镇苗女杨秀芝,高小毕业、才貌出众且善词令,“团员闻之,争予薄纸请题名为纪念,具有赠物以鼓励者,有寄诚造访作深谈以探苗俗者”。

午后,部分周览团成员赴此十里外的“大风洞”游览。大风洞,旧时为“清平十景”之一,分前洞、后洞,为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多风季节,幽谷气流自后洞压入前洞,犹如巨人吹奏巨型喇叭,其啸声高亢洪亮,故得名。洞中有一条清溪流出,暑天晨雾袅袅,寒日岚霭腾腾,有如云中碧涛,故又称作“云溪洞”。明万历《清平县志》载:“风洞,云林城北十五里,即云溪洞。洞外云林如画,游子题咏甚多。”

4月23日,周览团从炉山出发,过五里桥有一高冈,雨湿路滑,车不进反退。众人下车,用铁索曳车轴,数十人拉车通过。再行30公里至马场坪,遂离开黔东南向贵阳进发。

周览团行程中相片

四、结语

京滇公路的贯通,改善了江苏南京至云南昆明的交通条件,也拉近了西南边远地区与内地的距离。京滇公路周览团过境黔东南,既增加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地理、人文、风物等的认识,也带来了电影、广播等先进科技及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抗战爆发后西南大后方的稳定奠定了基础。黔东南多彩的民族文化,给周览团成员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无不精神焕发,喜斯行收获之丰富,有出于意料者”(王世坼《京滇公路周览纪要》)。著名社会学家吴泽霖因此行而关注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为我国民族学发展和民族博物馆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周览团的考察活动,以连接中央与边远地区、彰显国家统一、宣示国家主权为主要任务,其考察活动并不深入,宣传活动大于实际工作,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效果。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一些军事机构、院所等纷纷向西南转移,黔东南境内迁来了国民党陆军通信兵学校(麻江)、广西大学(榕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镇远)、中美合训团(镇远)等,修建了“飞虎队”黄平旧州机场,镇远也成为重要的抗战后勤基地。周览团过境搜集的资料、拍摄的照片、撰写的文章也为后人研究黔东南提供了珍贵史料。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9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