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贵州
发稿人: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05-23 15:01:25  文章字号:   
贵州左翼文学先驱段雪笙

 彭兴滔/张妹

在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贵州是一个遥远之地。诚如鲁迅评价贵州最知名的现代作家蹇先艾及其作品时所言:“但如《水葬》却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乡间习俗的冷酷……”(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正是因为“远”,导致如今提到贵州现代作家,大多数人仅知道蹇先艾一人。实际上,取得一定成就的贵州现代作家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左翼文学兴起之后,段雪笙、陈沂、王启霖、刘雪苇、秦川等贵州左翼作家承续了“五四”以来的反封建文学传统,又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左翼文学思潮影响下,推动贵州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革命迈上了新的征程。在这些贵州左翼作家当中,段雪笙起到了先驱作用。

段雪笙(1901—1946年),贵州赤水人,原名泽杭,字翰荪、雪生。“雪笙”是他1930年从事地下工作期间改用的名字。段雪笙不仅是贵州左翼作家的先驱和代表,还是赤水县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也是贵州省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01年4月21日,段雪笙出生在贵州省赤水县东后街段家大院。段家原籍陕西三原,高祖贩盐至赤水落户,历经数代经营,遂成殷实之家。随着时间推移,段家各分支开枝散叶,家产却未随人丁增长;至清末民初,已呈败落之相。段雪笙这一支自祖父一代开始衰落,至父亲一代虽号称诗礼之家,但已至破落地步。

段雪笙

5岁时,段雪笙因母亲邹太夫人谢世由伯母郭太夫人扶养;6至7岁入私塾学习,在此打下了书法及古典文学的基础;9岁入读赤水县高等小学堂,其间发现自己偏爱文学,此后一直擅长文史而短于数理科目;12岁时,父亲过世,段雪笙由伯父段世模教导。段世模是光绪癸巳科举人,幼年段雪笙在他的教导下学习了不少短文小诗。高小毕业后,因家贫世乱,段雪笙求职求学皆无所得,被迫在家闲居3年。其间他阅读了大量文史经典,积累了丰富的文史知识。对段雪笙来说,在闲居的3年中有损失亦有收获。他一边读书,一边深入接触广大老百姓,身经耳闻了许多民间疾苦,也清晰感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变动。这些都为他以后走向革命道路打下了一定的现实基础。

1917年,16岁的段雪笙考入与赤水相邻的四川省江安县省立第三中学。不久,“二次革命”爆发,北洋兵入境四川,并占驻学校。省立三中已不能继续开课,段雪笙便转入四川合江舅父家读私塾。1919年省立三中复课,段雪笙又回原校继续学业。在四川省立三中读书期间,受到进步思潮影响,段雪笙逐渐成长为学生运动骨干。1919年,军阀擅自撤换了深受师生爱戴的省立三中校长秦镜沾,段雪笙领导全校学生抵制军人,掀起了江安县第一次学潮。事后,段雪笙被开除学籍,秦镜沾介绍他转入成都公学。秦镜沾毕业于北京大学,常与段雪笙谈及新文学、新思想。时值北大师生带头发起的五四运动波及四川,段雪笙在秦镜沾和五四思想的影响下,成了四川响应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之一,成都每次学潮几乎都有段雪笙的身影。在成都求学期间,段雪笙除了热衷于参加学生运动之外,还热衷于文史研究,研读了不少省、州、府、县的地方志。因擅长文史,且有意服务桑梓,1921年段雪笙毕业后应家乡之约,入赤水修志局当编纂。在赤水修志局任职3年后,段雪笙也和他在四川求学时的进步同学一样,意欲走出故乡接触新鲜空气,遂于1924年离乡外出。

1924年夏,段雪笙自贵州赤水赴南京求学,计划报考东南大学。因认为南京革命气氛不浓,遂于同年秋转道北京,意欲报考北京大学。在此期间,段雪笙借住在侄女婿廖希贤家(廖希贤,四川合江人,1905年考取官费留学生入读日本早稻田大学,辛亥革命后回国当选国会议员,20世纪20年代居北京,与鲁迅、孙炳文等人多有交往)。廖家藏书丰富,环境清幽。段雪笙借此机会饱览群书,并开始文学创作。其间,他结合川黔民间故事和廖家所藏四川方言集《蜀语》,辑译了一部自己的文学处女作《蜀语》。《蜀语》经由在廖家相识的孙炳文(孙与廖是同乡,孙廖两家很熟)送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读后十分欣赏,便约段雪笙为北大特别研究生。段雪笙由此认识了鲁迅、范文澜、周作人、林语堂等名家。后来段雪笙与鲁迅一直保持书信联系,鲁迅成了段雪笙的精神导师。

1925年,孙炳文介绍段雪笙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邓演达邀请孙炳文南下广州,到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孙炳文邀段雪笙同行,段雪笙实际上成了孙炳文的秘书。1927年4月,孙炳文奉调武汉,段雪笙与同在原总政治部工作的张斗南随孙炳文同行。4月13日(或14日),船抵上海码头,孙炳文遭褚民宜出卖而被上海当局逮捕(不久在龙华遇害)。段与张在混乱之际保护孙的夫人任锐及其子女登岸脱险。不久,“七一五”政变爆发,段雪笙被迫逃往上海。

1927年下半年至1930年上半年,段雪笙寓居上海闸北、法南一带,以文化教育工作为名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并与创造社有来往,由此与郭沫若、阳翰笙等人交往。在此期间,段雪笙的小说《两个不幸的友人》《女护士长》经鲁迅推荐,由上海利群书店出版。1930年3月2日,以鲁迅为主将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之后不到两周,段雪笙就去拜访了鲁迅。鲁迅1930年3月16日的日记记载了该次会面。段雪笙并没有参加“左联”成立大会,此次拜访鲁迅却与“左联”相关。上海“左联”成立后,段雪笙受党组织安排,准备去北平筹备北方“左联”,这次拜访鲁迅就是去听取鲁迅的意见。同年5月11日,段雪笙与同住在上海的苟克嘉(贵州赤水人,段雪笙外甥,当时在上海读书)再次拜访鲁迅。据苟克嘉回忆,段雪笙征求鲁迅关于成立北方“左联”的建议,鲁迅表示了支持。随后,段雪笙于1930年5月底赴北平,参加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相关工作,实际上就是筹组北方“左联”。

1930年5、6月间,段雪笙与左翼作家潘训一起积极筹划创建北方左翼作家联盟。他们先通过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地下党支部找到因出版《从军日记》而已小有名气的学生党员谢冰莹,组成三人中心小组,继而与几个进步知识分子组成了筹备班子。1930年9月18日,北方“左联”在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礼堂成立。段雪笙主持成立大会,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之一,还被任命为党团书记。在北方“左联”工作期间,段雪笙创办了《前哨》《北方文艺》等刊物,团结了潘训、谢冰莹、孙席珍等作家。此时段雪笙因工作繁忙,只偶尔进行文艺创作,如1931年2月为悼念李伟森等“左联”烈士而写作长诗《五人祭》。

1931年夏,北平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北方“左联”成员有的被捕、有的被迫隐蔽。段雪笙被迫于1931年10月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贵州赤水,由此拉开了贵州左翼文化活动的幕布。在段雪笙回到贵州之前,贵州已经有了中共地下党的活动。1929年12月,四川合江人、中共党员梁业广在中共泸县中心县委的批准下,将原本主要在四川合江活动的中共合江特支“改建为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赤合特支)”。段雪笙回到赤水之后,与梁业广及中共赤合特支取得联系。1931年12月,梁业广邀请段雪笙在赤水县城北街一户姓胡的人家楼上给赤水青年开秘密座谈会,号召赤水青年“争取进步力量,反对一切破坏团结的阴谋和言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会后,参会的苟克嘉、余正华等人提议组织文学团体、创办文学刊物,以此来传播党的革命理念以及抗日救国精神。同年冬,在段雪笙指导下,贵州第一个左翼文艺团体“流波社”在赤水县城成立。社名“流波”为段雪笙所取,意为革命精神如赤水河的滔滔流水,一往无前。随后,段雪笙又指导流波社创办了贵州最早的左翼文艺刊物《流波》《少年大众》《寒夜之华》等。1932年初,段雪笙离开赤水,“流波社”接下来的活动主要由赤水当地青年主持。虽然在家乡的时间不长,但段雪笙留下的无产阶级革命理念、左翼文艺理念以及指导成立的“流波社”深深影响了贵州之后的左翼文化活动。

1932年4月,段雪笙再次告别家乡赤水和自己一手创办的“流波社”,到四川成都任《四川日报》编辑。1933年初,段雪笙至西安西北大学任教。1933年暑假,段雪笙到山东滋阳(今兖州)任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国文教师,一直到1936年才离开滋阳去临沂。在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任教期间,段雪笙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段雪笙拥有丰富的秘密斗争经验,他把宣传教育群众当成了工作重点,利用国文教师身份讲授古代诗词散文,然后选讲进步的现代文学,特别是左翼和鲁迅、郭沫若、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文艺作品。同时,段雪笙秘密发展党员,帮助滋阳青年奔赴延安。在此期间,段雪笙很少从事文艺创作和文学活动。目前可见段雪笙1933年至1936年初这段时间的文学作品,仅有1934年写成的一首诗:“蓼红苇白菊枝寒,薄酒权当七尺珊。廿岁年华称谢柳,六朝辞赋愧江潘。三十功名须记取,半千时日付艰难。封侯只是寻常事,赢得黄花胜服官。”

1936年初,段雪笙离开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转到山东省立临沂中学教书。在临沂期间,段雪笙利用课堂宣传我党的救国主张,进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又与党组织派来的徐光宵、崔介等组成党小组,通过党小组积极发展党员,介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段雪笙还兼起了文艺工作,一方面参与编辑临沂当地报纸《鲁南日报》的副刊《笔端》,另一方面在北方“左联”的刊物《文学杂志》《榴火文艺》等发表了《不走正路的安德伦》《一颗会唱歌的心》等书评、诗歌。也就在此时,段雪笙与鲁迅恢复了联系。他给鲁迅写信,请鲁迅支持“榴火文艺社”,并向鲁迅约稿。鲁迅1936年4月25日的日记也记载了此事:“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晴。……得段雪笙信并北平榴火文艺社信。”

全面抗战爆发后,段雪笙计划前往延安。但常年奔波,他的身体已十分虚弱,无法成行,只能继续留在山东从事地下工作。1937年10月,段雪笙返回四川、贵州。1938年初,段雪笙至四川岳池,在岳池中学教书。1939年回赤水养了9个月的病,后又到四川南溪中学任教。1941年,国民党南溪县党部认为段雪笙对学生进行“赤化”宣传,勒令南溪中学解聘段雪笙。此时段雪笙结识了当地宝元南商店经理陈俊然。被南溪中学解聘后,在陈俊然帮助下,1943年段雪笙应聘为宜宾宝元通公司文化教员,兼任人事股股长。段雪笙便以商业活动为名往来于南溪、宜宾、重庆之间,继续从事秘密工作。在一次工作中,段雪笙在重庆遇到老友阳翰笙。阳翰笙此时已是我党文化战线上的知名人物,他建议周恩来调段雪笙到重庆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不过段雪笙表示自己在商业界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周恩来便指示段雪笙继续在商业战线隐蔽。按周恩来的指示,段雪笙引导宝元通公司大批店员走上革命道路,并于1939年联络返乡学生和进步人士建立赤水县文化协会,在川黔两地宣传我党的抗战主张和革命思想。

段雪笙(中坐者)与阳翰笙(后排左二)等人合影

1946年3月,段雪笙因积劳成疾,多症并发,入住宜宾同济医院治疗。周恩来安排送他到苏联治疗,但因病情过重而未能成行。1946年7月,宜宾同济医院随同济大学迁回上海,段雪笙病重无力随行,只能转入四川南溪进行中医治疗。8月31日,段雪笙病情恶化,医治无效,病逝于南溪女中,时年45岁。

段雪笙是贵州左翼文学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和发起者之一。在段雪笙等左翼知识分子的努力下,贵州现代文学基本上由进步的、左翼的力量占据了主流。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贵州主要文艺副刊、期刊均由左翼知识分子和进步知识分子掌控:《流波》《新青月刊》由段雪笙等人主持,《救国旬刊》由秦天真等人主持,《大刚报》文艺副刊《阵地》由方敬主持,《力报(贵阳)》由端木蕻良主持,《七七》由左翼作家王启霖主笔,《文讯》由臧克家等人主持,等等。可以说,段雪笙等贵州左翼文学先驱给贵州现代文学涂上了一层无产阶级革命的红色底色,也为贵州现当代文学打造了一个“反封建”“唱革命”的传统。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5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