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贵州
发稿人: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03-25 12:15:13  文章字号:   
张锳父子与安龙文人交往轶事

 陈翰辉

张锳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式到兴义府任知府,先后两任,总计在郡13年多时间,是清代黔西南建府后在任时间最长的一位知府。张锳自幼好学,读书至老不倦,喜与文人交往,公余常召文人聚谈,终日不厌。张之洞受其熏陶,继承了这一良好家风。父子二人俱重情义,与府城(安龙)诸多文人结下深厚友谊,其交情,有的甚至绵延三代,留下许多佳话。

礼聘三先生

张之洞4岁时随父到府城安龙生活,先是在塾师何养源先生处发蒙。张锳访得城内三位博学之士张国华、贵天乙、曾叙笏,于是聘请三位先生为子侄们的授业师。

这三位先生分别长于经学、史学、训诂、文学,均有盛名。尤其是张国华先生,对张之洞影响最大。

张国华,字蔚斋,府城北门坡人。张家世代业儒,在家里设帐授徒,他的父亲张万春系一方名儒,一生未离教席,教书之余就吟诗作赋,留下《寿山诗集》四卷传世。张国华继承父业,考中副榜后不以科举仕途为务,而是潜心学问,酷爱著述。志书记载他“教读为业,正衣冠,终日危坐,数十年如一日,不少懈”。他看似形貌尊严,其实性情和蔼,学生们对他最初畏惧,继而尊敬,后来亲爱。

国华先生授徒方式灵活多样,注重游学,时常带领弟子们走出书斋接触大自然。或辨识花卉草木、鸟兽鱼虫之名;或体察民风民俗,借以丰富学生们知识。还会指物出题,当场要学生吟诗作对,因此,民间流传许多师徒联句作对的故事。

保存完好的府试院

张国华博学多才,青年时出外游历,足迹几乎遍全省,每到一地必考察当地山川形胜,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然后写下一首或几首诗歌,总计250余首,汇成一卷《贵州竹枝词》,其诗明白晓畅,朗朗上口,韵味隽永,雅驯耐读。张之洞诗歌的造诣多得益于国华先生。咸丰、同治年间,兴义府陷于战乱,张国华避乱于省城,应学界延请,任贵山书院主讲,终老于任上。在此期间,他潜心著述,辑成《蔚斋诗抄》三卷,《咏物诗》《咏雪诗》《红叶诗》各一卷,《诵诗多识录》一卷,《读书求问录》二卷,《贵山杂咏》一卷,《回变纪略》一卷,《虎口馀生吟草》一卷,其诗传诵一时,跻身贵州著名诗人之列。所记载史事,后之研究者多参考取用,如清末凌惕安所著《咸同贵州军事史》即予采录。

贵天乙,字西垣,府城西关街人,岁贡生。曾叙笏,原名永泰,字来之,拔贡生,曾出任湖南桑植、蘅山知县,有良好政声。两位先生精通经史,能文章,富韬略,尚气节,并且富有治理地方的才能。张锳让之洞以问学的方式向两位先生求教,定期或不定期上门受教,两位先生也以平生所长倾囊传授。张之洞之所以能在11岁时便能即席作出《半山亭记》,12岁时能结集出版诗文集《天香阁十二龄课草》,其内容包含论、序、记、墓志铭、诗、词、赋等文体,除了他自身天赋和刻苦钻研外,还与三位先生的精心教导分不开,其中亦可窥见他受业知识的端倪。

张之洞少年时得到良师培育,为他之后在学术、勋业上的成就打下坚实基础。他也铭感在心,每与幕宾、门人谈及在安龙度过的这十多年时光,便会谈及三位业师,常思报答这方土地。幕宾宋绍锡在他的《庸庵笔存》中多有记述,并将其录入日后所纂的《南笼续志》中。

义感桑隐士

在府城安龙东郊,有一座平地突起的浑圆形小山,称沙泥山。道光初年,一批文人集资在山上修建起一个字纸塔,以焚烧字纸,同时提振地方文风,此山故名为塔山。塔山背面是一圈大山,大山之下是一片田园,过去由于植被良好,林木幽深,山湾深处有泉水溢出,四季不涸,因此得名水井湾。它还有一个名字,称“桑家院”,史书上记载又叫黄土坡。这里曾经是一个世家大族的庄园,庄园主人名叫桑滋。

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一声号令下,30万大军进入云贵,在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率领下讨伐元蒙残余势力。桑氏祖先随军来到安龙后,被留下来屯守,然后修筑城墙,开辟驿道,发展农商,使一块荒僻之地成为一座城池。因此,由副千户积功升授为“千户”,成为这座小城的首脑,并且子孙承袭,绵延200多年,直到清军的铁骑踏进石门关。桑滋就在祖宗留下的这片田园里,与族人过着耕读传家的日子。他是嘉庆、道光年间府城著名学者、诗人,是一方文坛翘楚,塔山上的那座字纸塔,以及塔下的苍颉庙,祭祀明十八先生的牌位,便是由他牵头,召集地方文人集资修建起来的。他长于诗歌创作,其诗追摹陶渊明的诗风,清新质朴,韵味隽永,其意境的营造,炼字炼句的功力,音韵的和谐,均达到同时代人的高度,深受世人推崇。譬如以下两首:

堤外平畴罨翠烟,青山淡淡水涓涓;
桃林以外无机事,日在白云深处眠。

山中何处寄生涯,万绿丛中即是家;

踏破芒鞋身入画,一肩挑尽古烟霞。

从诗中亦可看出他的隐逸之风。知府谷善禾读到桑滋的诗,十分仰慕,冒雪前去造访,见山居古朴幽静,桑滋在窗下读书,犹如古代的隐逸高士,与之交谈,如饮醇醪。回衙后写诗相赠:“伯子何年此卜居,苍松翠柏绕扶疏。寒窗坐爱空明色,雪酿诸天手著书。”

桑滋从不应科举考试,地方贤知府钦仰桑滋的才华、人品,同时也为他甘老林泉而惋惜,于是,举荐桑滋为拔贡,意欲引导他走入仕途。在科举时代,这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因为由此即可取得进入官场的通行证,而桑滋仍心静如水,不去京师国子监学习、备选。为此,他写了一首《自赞》诗呈给知府,将自己比作一方石头小砚,不堪大用,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不愿入仕的心愿。

小砚小砚,白头黧面,性好读书,不知耕佃,不善营谋,不识机变。终身碌碌,无所表现。终日兀坐,轻摇羽扇。何以写心?圣经贤传。何以怡情?松筠竹箭。不荣不辱,无歆无羡。烹茗咏诗,眠迟起晏……

张锳到安龙任知府后,筹划修建府试院和珠泉书院。考虑到工程浩大,经费的筹措、使用管理,工程的监管、督促等,均是头等大事,为了取信于民,不使官吏插手,避免贪渎冒烂等事发生,必须要几位素受地方人士敬重的士绅来担当此任,尤其是负总责的首士更须慎重选择。于是,张锳便想到了桑滋。他数次登门造访,诚邀桑滋出山相助。桑滋静观张锳到任后的施政举措,心中已默认他是一位清廉而又肯为民办事的贤良官吏,又为他的诚意所感动,便不顾年迈,欣然应允。他率领一众士绅,尽职尽责,一年时间将工程完竣。经费筹集上,动员地方豪富人家捐资;经费管理上,提出将银两全都存入信誉良好商号,支取凭条,如此一可生息,二可杜绝贪渎,充分展示了他的管理才能和清廉品格。张锳极其赞赏,事后给省中大吏举荐请赏,桑滋不受,依旧过他的隐逸日子。

民国时期的招堤远景(该照片藏贵州省档案馆)

筑屋怀故友

李琼英,字他山,乾隆年间生于安龙城内。他的祖父李贤经是安龙第一位翰林学士,出任过山西道监察御史。李他山学有渊源,根底深厚,诗书画三绝,造诣很高,文名震黔中,时人评价他:“文师韩愈,诗宗杜甫,书法奇古宕逸,神似米南宫。”他志趣高远,不愿随俗,不把心思放在科举制艺,即“八股文”上,不专攻举业。他被地方官举荐为拔贡后,先在思州府任教授,后在省城任贵山书院山长。张锳与他在京城相识,分发到贵州任州县官后,两人又时相见面,尤其张锳任贵筑知县期间,更是往来频繁。由于志趣相投,遂结下深厚友谊。

张锳到兴义府任职后,在府城购地修建试院时,发现征地中有一幢房屋年久失修,破败倾圮,经了解得知是李他山的祖屋,李氏家人久已移居省城,旧居多年无人居住,此时李他山已在贵山书院任上病逝。张锳见此宅如见故人,十分伤感,不忍毁弃,遂在原地依照原样予以修复,并题楼名为“他山楼”,以此纪念故友。政余之暇,张锳常到楼内与幕宾闲谈,提到故友,往往黯然神伤。跟随他多年的门人张桐深知两人的友情,深受感动,为此题诗一首记载下这一动人情景。

十载交情重,凭栏客泪潸。
遥怜新槛榭,不见故人颜。
世事沧桑改,人生石火间。
不堪回首处,惆怅忆他山。

友谊延三代

在府城试院旁,居住一户宋姓人家。户主宋云,监生,平时热心公益,曾捐金修补招堤,栽种堤柳。张锳修试院时,曾聘他与桑滋等人共同管理。其子宋杰,与张锳子侄及女婿鹿传霖同窗共读。

咸丰四年(1854年),巴林人冉秉成、涂令恒聚众起事,率数万人围攻府城。张锳率领全城士民守城。几个年龄稍大的子侄在城楼上执械坚守,张锳将时年12岁的张之洞及到府城来完婚的女婿鹿传霖寄养在宋宅。他对宋云说,我有守土之责,誓与府城共存亡,若城破,全家赴死是理所当然的事,只是我的亲家鹿丕宗在守都匀府时已经殉难,留下传霖这根独苗承继香火,忠良岂可无后?之洞年幼,不能执戈,我若不幸,一并存孤。因有这段托孤付子的情节,故此,张宋两家友谊深厚。

张之洞少年时亦经常在宋家出入。张锳于咸丰四年(1854年)离开安龙,后在贵东道任上病逝。光绪三十年(1904年),宋杰邀集刘朝鼎等一众同学,倡议为张锳修建一座祠堂,春秋祭祀,以此寄托地方人士的怀念之情。士民纷纷响应,很快便建成“南皮张公遗爱祠”,并由宋杰撰文,刘朝鼎书丹,镌刻一块大碑,竖于祠前。碑文重点记载了张锳身世籍贯、在兴义府的行政措施、署贵东道时贵州政治形势、地方人士对张锳的评价等内容,极具史料价值。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鹿传霖亦任四川总督,两人均有书信来招宋杰前往一叙。宋杰年届七旬,带着儿子宋绍锡前去武汉与张之洞相聚,二人相见甚欢,张之洞于百忙中抽空与之聚谈,共同回忆在安龙度过的美好时光。临别时,厚赠盘缠、礼物,并将宋绍锡留在身边,聘为幕宾。宋杰归乡病逝后,张之洞写了一副挽联:“汉上感沧桑,闻诗重话趋庭事;黔州暗梁月,入梦应来死友魂。”上联叙述两人在武汉欢聚,感叹数十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忆起少年时咏诗作赋,领受师长教导的往事;下联则是痛悼老友仙逝,期望能在梦里再度与老友相会。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宋绍锡在湖广总督幕府中帮办公务,张之洞悉心教导。幕府中学者云集,人才济济,张之洞叫他跟着幕中老先生们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经过一番历练后,先是让他出任宝塔洲厘金局总办。之后,又保举他为湖北补用知县,实任广东花县知县。宋绍锡还是张之洞与安龙信息联系人,张之洞自幼在安龙生活,对安龙感情深厚,常思报答,故捐赠安龙高等小学堂图书、仪器,选拔10名优秀青年到武汉深造,馈赠安龙办学银两,这些都是经由宋绍锡操办的。

辛亥革命后,宋绍锡回到安龙从事地方教育,后任修志局总纂,潜心修志,辑成《南笼续志》三十卷,个人著述则有《庸庵笔存》四卷,其中有关记述张锳父子史事内容,学界研究张之洞者多所采用。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3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