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贵州
发稿人: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3-07-27 09:54:19  文章字号:   
民国军阀混战下的川盐入黔

 汤光旭

历史上,贵州产盐鲜少,食盐依赖川滇粤淮等地输入。清朝时期,清廷推行盐政改革,川盐逐渐成为贵州最主要的食盐供给来源。民国时期,贵州沿袭清朝以来的盐政管理办法。1912年至1935年间,贵州政局纷繁复杂,先后经历了滇系军阀唐继尧,旧兴义系军阀刘显世,新兴义系军阀王文华、卢焘、袁祖铭,桐梓系军阀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等的统治,动荡政局的影响,导致川盐入黔盐政多变,影响了贵州百姓的日常生活。对此,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从而回顾这一段盐贵食淡的艰苦岁月。

一、短暂的“无限制自由运销”

  清末以来,大盐商利用各种手段长时期垄断食盐运销,使得贵州零售商及小商贩在长期的压榨和掠夺中苦不堪言。在辛亥革命之际,发起了“打倒官盐店”运动,结束了光绪三年(1877)以来的“官运商销”体制,使贵州四岸的盐务机构及盐商被迫停业。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新生的政府将四川盐运使改为盐政部,后又改为盐务局,推行“无限制之自由运销”的盐政改革(由于贵州川盐销区受四川影响,故随川省一同调整)。

  首先,据盐商杨仁体《永岸盐业运销状况》载:“取消了引额限制,将官运撤销,举凡清时盐法,税率一律废除,改为‘就场征税,商运商销’,不论厂区,不分销岸,任民自由贩运。一税之后,不问所之,无论何厂之盐,何岸之地,随地皆可售卖,时称‘无限制之自由运销’。”

  其次,四川取消过去协饷(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贫困省份)黔省的制度,黔省恢复自行征收盐税,以充军费。据《川盐纪要》载:“凡川盐入黔,则每包重百六十斤,征银二两。”

  繁忙的盐运码头

随着盐法的调整,川盐入黔的管理机构也发生了改变。如1912年,贵州军都督政府上台,其政务部财政司下设贵州盐务总局,负责黔省盐务。同年10月,贵州盐务总局改组为贵州盐务处,隶属于贵州行政公署。“贵州盐务处内设总务、统计两科,并于永、仁、綦、涪四岸及正安州各设川盐稽查正局一所,专管稽核盐务税票事宜”。对于盐税的征收,民国初年政府曾设立贵州国税厅筹备处负责。袁世凯上台后,贵州国税厅命令:“十一月一日号,准民政长将本省现充经征盐税各官吏姓名汇造清册函送接管……查业处于十一月一号,正式接手盐务处事宜。”于是1913年11月1日,川盐入黔盐务改由贵州国税厅筹备处负责办理,并修改了部分章程。

  短短两年川盐入黔盐政已数次更迭,同时还存在相当之弊病。如自由运销制度推行后,废除了引岸制(引岸指中国历代官府对商人引盐行销的专卖制度。盐商独占运盐引销区域的专卖制度称引岸制),将过去引盐全部改为票盐(引盐:即官盐,以盐若干斤为一引,每引纳税若干,未纳税的为私盐;票盐:商贩缴纳盐税发给凭证运销食盐),最终盐商为谋取厚利,囤积居奇,控制食盐供应量,导致盐价升高,形成积盐、积税,严重妨碍了民食。其次,袁世凯上台后妄图扩充实力,以盐税为抵押,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当时四川在邻省征收重税,取消了四川协饷黔省制度,这直接导致贵州开征盐税,加重了百姓负担。据《川盐纪要》载:“四川虽行一税制度,而邻省大多数盐斤,仍不免负重税之累。”可见,政府盐税衰减,盐税征收时淡时旺,虽名义上为自由贩运,实际上仍是新兴盐商代替旧盐商下的官商勾结。盐价没有改变,缺盐的问题仍十分严重。因此,著名盐商杨仁体评价当时的盐政为:“其法虽简,其弊亦深。”
二、旧盐法的回归与公司运盐下的川盐入黔
  此后,袁世凯妄图称帝,为完成他个人称帝的理想,大举外债并以盐税做抵押。1915年11月北京政府任命晏安澜前往四川对当地盐务进行整顿,据《川盐纪要》载:“川省盐务,自反正后,漫无纪律,商民交困,国税大受影响。”其到任后,同样指出:“以自由贩运,税收时旺时淡,不能保障平衡,拨偿外债不便。”遂颁布《公司大纲》,对川盐区进行调整。
  首先,在盐法上沿袭清朝“官督商销”的办法。其次,在黔省恢复了仁怀、涪陵、綦江、叙永四岸,招商办理,创立盐运公司以管理水运的相关事务。

当时,晏运使将四川盐运公司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制盐公司;第二类为盐运公司。盐运公司共计十八家,而川盐入黔主要由以下四家盐运公司负责承办:綦边盐运公司、仁边盐运公司、涪边盐运公司、永边盐运公司。而这四家公司主要配运犍为和富荣两地所产食盐。

  随着公司组织结构、资本筹集的日趋完善,新制度逐渐实施。当时四川省还对黔省“川盐四岸”所征盐税税率及所销盐引数进行了重新计划。  
  黔省所征收盐税数额相当高,这显然与过去川省协饷贵州的情形完全不同。由于贵州盐税多为盐厘(旧时对盐征收的厘金,清咸丰三年开始征收,为盐的附加税),造成黔省盐价过高。据《贵州省志财政志》载:“1914年,中央命令贵州省盐务机构取消盐税征收,盐税征收改归中央设立之黔岸檀运局负责,中央则给贵州援助。盐运公司对于四边销岸,仍系责成商人按照旧额认销。”意图解决贵州盐价高的问题。而关于贵州的财政收入,袁世凯呈奉财政部核准,“按年由川省拨付八十万元以资协助”。即使采取协饷,仍不能满足黔省财政需求,也未能解决盐价高的问题。最终,盐税摊派到食盐的销售上导致盐价过高,百姓淡食。据《盐行街与贵州盐务》载:“斗米斤盐(一斗米老秤二十五斤至三十斤换一斤盐)的高昂盐价,乃出现于城镇农村,即在贵阳省城区内,市场上的食盐零售价亦高达银五六角一斤,持续经年。”
  显然,盐运公司的运销制度是失败的,原因有几点:
  1.压榨性质的盐业制度,并非服务于百姓。因为盐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故为军阀所看重。如当时计划取消黔省征收盐税,但却遭受反对。据《大总统覆核黔省请停盐款一案》载:“若将黔税停止,疏于盐务收入大受影响……请停征黔盐税,就国课言之,甚有窒碍者一也。”由于没有取消黔省征税制度,导致盐厘直接摊派给了百姓,使得百姓盐贵食淡。因此,食盐仍为军阀所服务,而非顾及民食。
  2.地方军阀割据战争频繁,兵匪猖獗。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西南地区以云南军阀为首,发起了讨袁护国运动,而这场战争波及西南三省,对当时川盐入黔产生了一定影响。1916年2月,护国军攻陷宜宾的足(蕨)溪及牛喜场等地,据盐商杨仁体《永岸盐业运销简况》一文载:当时护国军“将永边公司所运犍盐67引全行提卖。其到纳溪之犍盐30引又被北洋军第七师封船将盐带引,沿途变价,仅余1180斤。两笔合计97引,共4850包,重97万斤,约合银五万余元,无从交涉,概作损失。”“。1916年2月初,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在叙永举兵发动起义,响应护国讨袁:“即在永边盐运公司提银款22000两(约合银元30800元),银元52100元。”此后,蔡锷将军到达永宁,也向永边公司提借了相当数量的盐款银。当时盐款受军阀无序抽用,对贵州造成的影响极大。
  3.交通及贸易不畅。战争的原因,川黔两省盐商及船夫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川盐纪要》载:“夫役船支,一经边境,多被扣留军用……运盐到岸销售,势必汇银回厂购盐。但兵燹匪患,相因而至,汇兑不通,商人盐本,中途被劫时有所闻。”
  随着讨袁护国运动的爆发,叙永、泸州、纳溪等地护国军的集结,遂对各运盐公司展开了剥削,提取大量盐款以充军饷,使得四岸运盐公司损失巨大,加之匪患四起,资本进一步损耗,已达过半。盐运公司无力经营,于1916年8月宣告结束。随后,川盐入黔又逐渐恢复了自由运销的旧制,仍由四岸十三家私商负责经营。
三、军阀混战下川盐入黔动荡盐政的结束
  1917年至1924年,盐运公司结束后,川盐入黔主要以“有限制的自由运销”进行运营。由于各岸盐商财力及人力的不足,各口岸食盐难以抵达各销售点,因此,盐商们决定采取分段经营的办法管理川盐入黔。据吴鲁钦《解放前贵州运销川盐状况》载:“仁岸由合江到赤水土城为一段;由土城到鸭溪、金沙为一段;由鸭溪、金沙到安顺、贵阳为一段。每段组织二三十家,或三四十家不等。其它三岸,亦同样分段经营。”这种办法一定程度削弱了黔省盐商对食盐的垄断经营,由于政府在盐政管理上仍有疏忽,一旦遇上匪患、灾荒、战乱导致盐运受阻时,各岸盐商就会采取套购手段,囤积居奇,操控盐价,使盐价波动不断。如“贵阳盐业市场,即被大商人操纵,买空卖空,投机倒把。倘盐运窝缺时,曾高到四十余元一包(每包九十六斤),零售价高到每斤五六角”。1917年护法运动爆发,全国再度爆发大规模军阀混战。川省决定开征盐商营业税,据载税率为:“每盐一包征捐2元,后增为3元。先由省财政厅盐捐局征收,后为节约开支,归并厘金局兼征。”1920年,四岸盐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口岸盐商成立盐帮事务所,选出正副所长主持盐务。1923年,盐帮事务所又改组为盐帮公所,为保护解款,还设立盐防军加以维护。

斗米斤盐的生活状况
  1926年桐梓系军阀周西成入主贵州。上台后为巩固势力,梦想建立“周家的独立王国和万世之功绩”。于是扩宽财路,提高盐税,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疏通盐道。首先,肃清常年骚扰盐岸的土匪,并沟通商旅,促使内外物资得以交流。同时,他还修建公路,发展交通,为此后汽车运盐奠定了基础。
  2.改革盐法,推行包税制。1927年,周西成召集各岸盐商对贵州盐政进行改革,决议推行(招商认岸制),恢复四岸认商制度(光绪时期丁宝桢所推行之盐法),在贵阳设立贵州盐务总局,由赵文麟担任局长。同时,为加强川盐入黔的监管,又在各口岸设立督销局,负责各岸运销核定售价等具体事宜,每包给盐商利润五角左右。据《解放前贵州运销川盐概况》载:“仁岸十家,每月销盐二十二载;綦岸八家,每月销盐二十载;永岸六家,每月销盐十六载;涪岸因土匪尚未肃清,无商承认,暂时搁置。”另设立盐务统带部,统领盐防军,并将经费、军饷全部附加于盐价中。
  3.调整盐税,提高财政收入。“包税”制规定:“计黔省仁綦涪永四岸,年共定税额每年150万元,所有四岸销售盐斤,由认商负责运销,其他商人不得运黔销售,其认商运入盐斤,仍由各厘局按现行税率代征税款,年终结算,如有缴税不足额时,则由认商照数补足。”
  

仁岸盐帮公所所长向炳荣

周西成主黔对川盐入黔有积极影响。其采取“定税”制,将过去浮动税收废除,有利于减轻盐商负担,间接降低盐商对消费者的剥削,以利民食。

  1929年黔省战端再起,李燊伙同滇军龙云部进攻贵州,企图夺取贵州政权,贵州政局再次陷入混乱。好在动乱持续时间较短。1929年5月,镇宁鸡公坡一战,周西成中弹身亡。后毛光翔率部队入主黔政,贵州政局稳定下来。毛入主后,对于川盐入黔盐政,采取“萧规曹随”办法,在制度上并无改变。
  1932年,王家烈接管黔政,此时黔省政局受地方小军阀划地割据的影响,川盐入黔盐政上又再次发生迭动。首先,侯之担、蒋在珍、犹国才等人分别独占赤水、遵义、安顺等地,各自为政,常截留税款。对此,王家烈拒不承认,要求盐商照补,果盐商付税后,转嫁于消费者,盐价提高,殃及百姓。其次,在盐法上,废除了周、毛时期的认商制度,颁布《贵州盐务暂行简章》,采取“自由运销”制。规定:“盐商登记营业期限,由政府以布告定之,经登记确定开始营业。”
  此后,红军长征进入贵州,蒋介石为围剿红军,命中央军进入贵州,结束了黔省军阀交替主政的局面。1935年国民政府开始主政贵州,川盐入黔进入了国民政府采取“统制”盐政的新阶段(“统制”:指全面抗战时期的战时经济政策。对于食盐则采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及管制生产、流通、销售、分配,从而满足军队与百姓吃盐的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切实满足了前线将士吃盐及后方百姓用盐的需求,盐贵食淡的现象有所缓解)。
  政权更迭引起的川盐入黔的动荡,大盐商们垄断,数次引发了贵州百姓反对川盐加价的群众运动,百姓盐贵食淡的这段历史,值得深入认识。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6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