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云南马雄山的西江,是珠江网状水系的主干流。不过,我说的不是此西江,而是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
苗寨建筑群坐落在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麓,中国最大、世界无双的天下第一苗寨,有“中国苗都”、“苗疆圣地”美誉,故有“天下西江”之称谓。
西江苗寨的迎宾广场上,苗族姑娘等待游客的情景
“西江”不因江河而名,而应从5000年前的争夺战说起。那时,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原住民九黎部落,与东进南下的黄帝部落发生冲突,经过长时间战争,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被黄帝、炎帝等部落联军击败,蚩尤被擒杀,大部分九黎蚩尤部落的遗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三苗国”,后又遭到尧、舜多次征剿,苗族先民再次向西南和西北地区逃亡。战国时期,秦灭楚,部分苗族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形成著名的“武陵蛮”,公元47年,汉王朝大军征剿“武陵蛮”。苗民再次离乡背井,进入黔东北和溯都柳江而上,到达现今贵州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许多分支,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前,那里已居住着苗族“赏”氏族,故此,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其后,又陆续有其他苗族分支迁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西江有上千年历史,当地苗族与先祖蚩尤一脉相继,是树高十丈也离不开根的写照。
“我们离开了浑水(黄河),我们告别了家乡,天天在奔跑,日日在游荡。哪里才能生存啊,哪里是落脚的地方?”这是滴着血的心淌出幽怨的歌声。失民生者政亡,失自然者族灭,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曾经在浓浓的阴云下,萧萧的寒风里,他们别离了故土沉沦的大地,忍受着烽火灸身的伤痛,饱尝磨难,穿越岁月的迷茫避祸至大山深处。山,沉稳而厚重,迤逦、连绵,尽管荒瘠,但水土留得住人,于是,苗族人民将大把山歌丢在梯田里,浮躁世风挤不进去,淡然面对世事不为时代同构。心安处,即吾乡啊!
山脚下的村寨口,迎面是苗族特有的迎宾仪式,一长串纵向方桌设在广场,摆有酒瓶、酒碗、牛角杯,方桌牌子上书第×道:善良酒;第×道:诚实酒……12道隆重的拦路酒大抵道尽了苗族人的品格。每桌边站两名苗家姑娘迎客,她们身穿色彩绚丽绣有民族图案的衣裙,头戴银制帽子,颈挂银项圈,胸垂铸有图案的特大银锁,微笑着为客人敬上自酿的大碗甜酒,或用系有红绳的牛角杯敬酒,牛角杯仅用一次客人可以带走,我带回两只收藏,还与她们合照留念。那些质朴的少女婀娜娇俏,行不动裙笑不露齿,只有一抹微醉似的笑颜,一位与我同车到达的深圳小伙,许是害羞滴酒不沾,苗家姑娘可不依,拦住他唱起霸气的祝酒歌:“你喜欢也要喝,你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要喝……”显示出苗家姑娘泼辣的另一面。
西江苗寨远眺
西江苗寨为典型河流谷地,白水河穿寨而过,6座风雨廊桥串接起群族而居的两岸生活。沿河岸坐电瓶车,或由白水河引领徒步两公里进入主街,抬眼所见,十余个自然村落所有房舍建在河谷坡地上相连成片,顺山势直至山顶,像极了云端的梵宫,而且高低层次分明,木板楼房呈暗红色,一面山就是一幅悬挂招展的云锦华缎,多维度的壮观画面给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我曾越过千山,跨过万水,其规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为如今所仅见。据称,全村现有1200多户,5400多人,人称“千户苗寨”。主街的建筑物保留着苗家风格,大多改成店铺,售卖苗家各种特产和首饰,游客中的美眉尤爱苗绣和苗银。苗绣讲求对称,以繁复艳丽为美,用色鲜艳夺目,那些绣有山水人物和花草动物的苗绣,是苗人先祖迁徙历史的记录,是一部关于先民历史的人体文化史书,人称“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再配上雕工精美的苗银,一袭苗绣更添光彩身价百倍。都说苗民“嗜银”,喜欢将全部积蓄换成银饰装扮女人,女人走到哪就把家产带到哪。苗族青年男女,往往成了餐厅或宾馆的迎客接待员,他们在大门外身穿民族盛装吸引游客,帅哥吹芦笙,美女深画浅描张口就唱,不失为生动的活广告,当鼓起笙落歌之啸之,切切奏出了心灵的婉转。“饭养身,歌养心,不会唱歌难做人”,苗族人民唱歌不需要理由,如此观念成了苗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习俗。
西江苗寨民族歌舞表演场
主街许多巷道都是通往各个苗寨的路,村寨被枫香、青松和杉树环绕。苗族民居以木质吊脚楼为主,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斜坡(半干栏式)或平地(干栏式)吊脚楼两大类,底座用青石或卵石垒砌,底层存放生产工具和关养禽畜。木楼前左右板壁上刻有各类花鸟图案,门窗用小木条装饰成花边,上楼察看,第二层是家庭生活空间,有厅堂、卧室和厨房,外侧置长廊木椅,人称“美人靠”,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苗语叫“阶息”,第三层存放谷物饲料等杂物。房子的框架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依山而建的民居能屹立于斜坡陡坎。贵州多山地,那一点点平地都用作种植以维系种族生存,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又能有效规避水汽瘴疠、沙蚤蛇类的侵扰。中国式建筑有六大流派: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和川派,川派最具民族特色,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其中融合了多民族智慧的干栏式吊脚楼,依山靠河而建,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都凝聚着匠人文化的精粹,成了巴楚文化的活化石。西江苗寨吊脚楼源于上古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状体系,与周边田园风光和绿水青山融汇一体,再现了中华上古民居的式样。
本文作者周铁株(右)与当地苗族姑娘合影
是日雾也消,云也散,清晖朗照,是难得的好天气。翻坡越坎自有曲径带我通幽,寻觅着一串串古旧的脚印,那是凝固的永恒,吊脚楼流年有痕,安之若素,带着沧桑的斑驳刻录下遗存的记忆,守住了寂寞守住了乡音。苗家乐不时飘出千年不醉陈酿的酒香,还有大碗的腌腊肉、大条的烟熏鱼和大碗的酸鱼汤挑起食欲。环顾周遭,谢枝的老树有风磨不化的故事吗?还有狐仙山鬼的传闻吗?老爷爷仍在叙说从前的从前,把千年密码揭秘吗?山随水转,随水观山,往复来兮,往复成昔,不必细数流年,飘零的史册仍在风中摇曳,我只想独品一阕生活的原味,把一整天光阴从步履中晃过,以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丰富自己对现实的认知,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欢喜。
“看西江知天下苗寨”,在长期的生活沉淀中,西江形成并保存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由此折射出悠远的时光。历史学家把苗族和犹太族,同称两个苦难深重而又不屈的民族,但犹太人只有1000多年的苦难史,苗族却经历了整整五千年,而且几度走到亡族灭种边缘!如此看来,西江苗族继承了所有的一切,包括苦难!千古事已远,如今西江已被打造成著名游览区,成了探索乡村建设振兴乡村的典范,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交融和冲突中,应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愿,西江苗寨水常绿,花永红,过往与未来,皆在现在!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