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90期 本期3202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0-12

为贵州发展汇聚海外力量

  

——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考察团赴黔考察侧记

  

□本报记者 田锦凡 见习记者 陈曦


  争取上力。8月28日,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支持、贵州省政协主办的深入贯彻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专题研讨会精彩收场。

  广借外力。次日,身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的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朱小丹,便率以中国侨联副主席邵旭军、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原驻会副主任邓小清为副团长的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赴黔考察团,开启深入三地、为期5天的行程。

  凝聚合力。两场重磅活动无缝衔接,彰显了经贵州省政协积极努力,全国政协及其领导下的高端智库倾情倾力帮助贵州,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及海外侨胞对贵州发展的特别关心、特殊支持——继全国首家获国务院以“国发2号”为一省出台两份文件之后,贵州又成为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考察团组团17年来首个两赴考察的省份。

  看实景、听介绍、广交流、建真言……8月29日至9月2日,来自16个国家的22位海外侨胞代表,由贵州省政协副主席任湘生陪同走进贵安新区、黔南州、黔东南州,一路惊喜、一路收获。

  通过身临其境,考察团不仅深刻感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亦对合力开创贵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同心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饱含信心及期待。

  

  共享机遇: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商机无限

  迈步新征程的贵州,每天都在演绎“黄金十年”2.0版。

  近十年间,贵州大数据产业从无中生有到落地生根、集聚成势,全省处处激荡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考察团首站来到位于贵安新区的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华为云数据中心,即获“意外惊喜”——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弄潮当先、“中国数谷”奋发高地。

  虽在行前做了功课,但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继仍感“异常兴奋”,盛赞贵州大数据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收获多、影响大。“推动大数据成为好数据、强数据,还需筑巢引凤、固巢养凤、强巢生凤。”这位人工智能专家说,愿以其在情感计算领域排名全球前三的科研优势,与贵州开展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等方面的科研及产业合作。

  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苏州米太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刘亚平亦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可应用发展康养产业,他身为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康养分会顾问,愿助贵州打造全国智慧康养基地一臂之力。

  以侨所长,补黔之短。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唐林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周伯文等,则从产学研融合创新的角度建言贵州数字经济发展,并有意在数据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

  抢抓“风口”,勇立潮头。走进福泉市千亿级工业园区,考察团再次惊喜于代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偏居祖国西南的贵州风生水起。

  巴西中国矿业协会秘书长陈钧看得仔细、听得认真。“光裕能、盛屯新能源电池材料和誉福隆重晶石精深加工新产品开发及生产、胜威钛磷硫全资源循环利用新材料4个项目,年产值就达千亿元,非常厉害!”他表示,结合巴西丰富的矿产资源,会尽快组织专家团队来黔深入考察,有望达成优势互补合作。

  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乌干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方忞,亦对贵州丰富的磷、锰等矿产资源颇感兴趣。得知投资矿产、能源等领域可获新国发2号文件加持、“贵人服务”优待,是谓“天时地利人和”,他极有意愿到黔南“掘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我们想成立一支煤炭产业纾困基金,对缺少资金的煤企定点精准纾困,助推贵州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意大利(中国)侨商会终身名誉会长项进光说,该基金首批拟筹50至100亿元,其团队此间已来黔与有关部门对接。

  

  发掘素材:乡村振兴接力脱贫攻坚,“中国故事”的贵州篇章精彩纷呈

  促文旅发展、助乡村振兴,以文旅产业带动全县发展的丹寨万达小镇获评“国家IP”。9月3日,“2021十大年度国家IP”评选结果出炉。

  此前一天,来到这个由“包县扶贫”理念催生、深耕文旅产业获誉无数的网红小镇,漫步文旅商街、民族广场,赏苗侗歌舞、品特色美食,考察团沉浸于精品旅游综合体的“一站式”体验,为其开创从脱贫到致富的振兴之路所叹服。

  同属网红打卡地,万达丹寨茶园是该县重点打造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林业产业示范园、东西部协作广东南海区产业联动帮扶建设示范基地,已带动周边3镇8村近3000户农户发展。其首创的“企业+东西协作+基地(合作社)+农户(反租倒包)”发展模式及“一地生四金”利益联结方式,吸引众人驻足观摩。

  “我听说过这边,但没想到模式这么新、成效这么好!”茶园里一块块熟悉的认领牌,让祖籍南海的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波兰丝绸之路基金会会长招益华尤感亲切。他表示,一定要把做大做强的丹寨茶产业介绍给南海乡亲,还要把发生在贵州的发达地区扶持欠发达地区、先富帮后富的“中国故事”讲到“一带一路”要地、欧洲“十字路口”波兰去。

  时代潮涌,来路回响。66个贫困县“摘帽”,923万贫困人口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贵州创造的中国减贫奇迹,引发考察团“集体震撼”。而“一步千年”之后,众多搬迁群众如何留下来、稳得住、能致富?走进惠水县移民搬迁安置点,侨胞们的疑虑很快消解。

  “您一天工作多久?收入多少钱?”

  “每天上班六七个小时,能挣一百来块……”

  在由“扶贫车间”变身的制衣公司,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希腊华侨华人总商会会长徐伟春弯下身子,与操作智能校服生产线的大姐聊了起来。听到对方爽朗的笑声,看着墙上“车间建在家门口,脱贫致富好帮手”“门口就业能致富,工作家庭两不误”的标语,他无限感慨:“老乡们从深山故地搬到幸福家园,又能在家门口务工,真好!”

  “好花红哎好花红……五十六朵共一树,朵朵向阳朵朵红。”社区活动广场上,布依族群众载歌载舞引人围观。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欧洲杭州总商会会长朱培华情不自禁地融入其间,并邀约更多侨胞加入。一场即兴“演出”结束后,这位旅欧作曲家的激情久难平复: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词曲普通的布依山歌《好花红》传唱了半个多世纪?

  “它唱响好日子、讴歌新时代,越听越好听、越唱越起劲。”置身于一幢幢崭新小楼中,朱培华意犹未尽地打开手机微信,向“万能的朋友圈”发出“征集令”:美丽乡村花儿遍地开,欢迎优质歌词合作,我们再唱一首贵州赞歌!

  

  倍增信心:民族文化扬自信,国之重器开“天眼”,在黔山笃定中国梦

  运刀作笔、滴蜡为墨、染色呈形,图腾纹样跃然土布之上,一件件蜡染作品惊艳亮相——这是“90后”非遗传承人张义苹最得意的本事。

  历经两千多年传承,苗族蜡染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苗岭山乡绽放魅力。走进新建成的丹寨县卡拉活态非遗村,考察团一行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

  同处染色行业,专注羊绒纱线20余年的康赛妮集团董事长薛惊理,偶遇“同仁”颇显熟络。在张义苹的蜡染工坊里,他伸手轻触土布纹理、游目描摹蜡画图案、贴鼻闻香板蓝染缸,对手工精湛、意蕴深厚的非遗技艺叹为观止,反复叮嘱年轻主人用心守护民族文化、提振文创产业。

  “民族文化也是生产力,这里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的漂亮路子。”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美中青年企业家协会荣誉会长王彦博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非遗让苗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

  信心,正是海外侨胞代表此行贵州的“最大收获”。

  积淀历史厚重,逐梦壮阔未来。一口架在平塘县大窝凼上的“天锅”,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的视野极限,亦彰显了国人对浩瀚星空的勇敢执念——2016年建成运行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习近平总书记赞为“观天巨目、国之重器”,让美国科学家惊呼“一个中国走向航天大国的信号”。

  尽管看过不少图片及视频,但当亲临考察中“最期待的一站”、站上FAST瞭望台时,可看透百亿光年、洞悉无垠星河的“中国天眼”如此真实地静卧眼前,众人皆难掩一触即发的震撼之感、直抵心房的自豪之情,或追着解说员听科普,或倚着围栏思绪万千。

  “虽然身处洼地,却能够捕捉来自遥远星系的微弱信号,已经发现660多颗新脉冲星,进入成果爆发期……”西班牙西中经贸文化促进会会长毛燕伟时常关注“中国天眼”,对其近况娓娓道来。“作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典范之一,它的每个环节、每块面板、每行代码,都凝结着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他表示,此行特意购买了多件“中国天眼”纪念品,“要把这份正能量带出去”。

  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美国中美教育基金董事田长桉亦然,“从南先生开始选址到设备安装,再到项目落成、开放运行,我一直都很关注”。在“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馆,他沿着南老的足迹重览这一伟大工程的艰辛建设历程后,心情更难平静:“南先生用一生打开‘中国天眼’,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这种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让我们对祖国发展充满信心,必将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告别“中国天眼”,侨胞们纷纷感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