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绿水青山 共绘多彩画卷
——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及提案办理答复采撷
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先后获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为长江上游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是贵州最大的亮点。
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共收到48件生态文明建设类提案。省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提出意见和建议;提案办理单位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进行跟进和答复,双向发力、同频共振,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献计出力。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在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在书写新的辉煌;
在贵州,“绿水青山”正在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贵州,以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正在成为“样本范例”;
……
这些成果的背后,有省政协委员通过无数次考察调研形成一份份提案的责任担当;有提案办理单位兢兢业业、积极吸纳委员意见和建议,扎实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的不断努力。
保护开发 让山更绿
“‘十四五’期间,梵净山区域的乡村将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国家、省、市政策、资金集中支持,有利于推动梵净山区域实现融合发展……”这是铜仁市政府对省政协委员喻莉《关于在梵净山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行示范区的建议》提案的部分答复内容。
“十四五”时期,贵州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生态文明建设,打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而如何立足于梵净山优良的资源禀赋,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喻莉委员在提案中提出,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坚持做好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深入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建立创新机制和实施扶持政策等建议。
2018年,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项世界遗产、第13项世界自然遗产。申遗成功后,梵净山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大量增加,地方开发项目增多。但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5A级旅游景区,受开发管理、资金投入等各种因素影响,每年旅游直接经济收入仅约3.8亿元,经济效益低,利用开发率远远不够。
为推动让梵净山成为贵州生态旅游“名片”中更亮眼的存在,加快改变当地居民“守着金碗讨饭吃”的困境,喻莉委员同时递交了提案《关于梵净山保护开放的建议》,提出在编制《梵净山综合性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基础上,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珍稀物种保护工程、加大游客数量管控、实施遗产展示与宣教工程、加大对梵净山西线的开发力度等建议。
“希望通过这两件关于梵净山的提案,更好地助推梵净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让乡村振兴‘活起来’。”喻莉委员表示。
喻莉委员的提案只是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众多提案之一。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共收到48件生态文明建设类提案,这充分展示了委员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
产业融合 让花更红
毕节市百里杜鹃自然风景区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等20余项殊荣,被誉为“地球彩带、杜鹃王国、养生福地、清凉世界”。
省政协委员辜康乐的提案《关于将毕节百里杜鹃自然风景区作为生态价值研究评估对象(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提案》,建议把茶产业作为百里杜鹃“一县一业”主导产业、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主抓手、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基础产业,围绕景区景点、乡村振兴示范点进行谋篇布局。
针对辜康乐委员提出的建议,提案主办单位毕节市政府答复,目前,百里杜鹃已投入资金1.1亿元,完成茶叶种植4.5万余亩,建成茶叶加工企业2家,其中县级国有企业1家、民营企业1家,成功申报索玛茗珠、鹃山映雪、朝门鹃红、金坡翠芽等9个茶叶商标品牌,建立了公司VI系统,同时推出了“百里挑一·一贯好茶”的营销定位广告。
毕节市政府表示,下一步将从资金投入、技术支撑和茶旅有机融合等方面,大力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走一条短期以旅促茶、长期以茶兴旅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同时,辜康乐委员在提案中还建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生态价值的实现,包括实施水源地保护项目、污水处理项目和林业项目等。
毕节市政府答复,百里杜鹃管理区共有58处千人以下水源地,水务部门已对58处水源地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识牌,并安装了围网进行保护。2020年水质达标率达100%。百里杜鹃现有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2个,在建污水处理项目2个,今年年底拟开工建设污水处理项目4个。林业项目方面,近年来,百里杜鹃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科学治理 让水更清
“十四五”时期,是农村环境保护向纵深推进的攻坚时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将是乡村生态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面临的重点问题。
省政协委员王尧忠的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建议》,以黔西南州为例,指出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运维管理机制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当前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占比及推进情况并不乐观。
提案建议,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保障,加强对各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编制的帮扶指导,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建设、验收移交和运维等的全过程监管,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谋划做好试点示范,总结构建一套符合全省经济状况和地域特点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政策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打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困局。
提案主办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答复,2018年以来,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资金 53.19亿元支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结合全省乡村振兴划分标准,36个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30个乡村振兴重点推进县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得到控制、20个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县农村生活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同时,初步形成了《贵州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适用技术指南》《贵州省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技术指南》(讨论稿),为下一步根本解决农村污水治理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让绿水青山 变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持续开展“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河、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生态立省作用不断凸显,已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合作伙伴。2017年,国家将贵州省列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份,进一步开拓了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也为“十四五”我省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注入了动力。
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重要举措。但目前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存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开发利用不够、对生态产品价值认识不到位等问题。
农工党省委的提案《关于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建议》,提出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运营能力、提高全社会对生态产品价值的认识,依托赤水市、大方县、江口县、雷山县、都匀市5个试点县(市)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探索的建议。
提案主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答复,“十三五”时期,我省已开展一系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工作。在2018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核算、生态产品价值挖掘和交易市场培育、政策制度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积极探索,并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区域编制形成《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报告》;2020年完成了“自然资本核算与生态系统服务估价”、《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南》。目前,正加快推进我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组织编制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有关方案。在 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发布了贵州内陆山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和5个试点县(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并邀请专家进行解读,在GEP核算报告基础上,结合试点县(市)实际,研究提出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运营模式等。
省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快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我省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