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扩大开放中走前列作表率
□唐福金
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指出:“我省欠发达、欠开发,根本上是欠开放。”我省欠开放不仅是经济或某一个方面,而是全方位的,也包括教育在内。教育对人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我省干部中存在的视野不宽、思路不活、观念不新、办法不多的问题,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育的扩大开放,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干部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积极推进教育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教育开放倒逼教育改革的机制,紧迫而又重要。
从全省来看,当前要着重和首先解决好“学有所教”的问题。因此,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实施意见》强调,“实行义务教育辍学问责制,建立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从贵阳市尤其是主城区来看,“学有所教”、“上学”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当前要着重解决的应当是“上好学”的问题。“上好学”,既是每一个家长的殷切期盼,也是关系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在全省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应当走前列、作表率。
贵阳市推进教育进一步扩大开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深化对教育扩大开放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理念,增强教育对外开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支持和参与教育对外开放有关工作。
第二,要从鼓励大中小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办学;引进优质学校来贵阳独立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学校;积极探索多元主体、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教育扩大对外开放。近些年来,贵阳市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在部分高中阶段学校同省外、国外有关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开办了中加班、中澳班、中美班、中新版、中英班等;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的聘请外籍教师任教,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组织学生到国外开展游学活动等;引进优质学校来贵阳独立办学,受到学生家长好评和社会追捧;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学校,涌现了一些口碑不错、受到社会赞誉和欢迎的民办学校,等等。但总的来看,面窄、量小,教育对外开放的范围、力度、深度不够,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新期待。
第三,抓住和突破重点,带动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一是要率先推进高校对外开放。高校在实施主基调、主战略中肩负着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学决策参考等重要任务,是教育领域的制高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高校率先推进对外开放,可以收到快捷明显的效果,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贵阳市高校少,学科门类不全,特色突出的优长学科不多,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理念、教学质量和管理方法与国内外高校相比,差距较大。急需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纳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先进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整体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对外交流合作办学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在基础教育的对外交流合作办学上,以前在高中阶段开展得多一些,义务教育阶段受一些规定的限制开展较少。现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突破思想和政策障碍,提出新举措、新办法,大胆探索实践。三是在建立多元主体、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为全省提供经验。建立多元主体、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经验和办法。探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去闯、去试,贵阳市在教育扩大开放中走前列、作表率,在这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第四,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和支持教育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必须从政策、措施上予以保障。要对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全面清理,凡是阻碍、不利于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的,都应当进行修订或废止。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实施意见》精神,结合贵阳市实际制定出台鼓励和支持教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并加强宣传引导,深化思想认识,澄清人们思想上的模糊观念,打消思想顾虑,营造有利于教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
(作者系省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