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71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09

万峰林传统布依村寨:


文旅融合新“样板”


文/图  孔令相  代仙羚  李亚萍


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万峰林核心景区,8个传统布依村寨如明珠般散落其中。

近年来,上纳灰、下纳灰、双生等村以“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理念激活非遗基因,让布依文化体验工作室成为游客青睐的打卡点,使八音坐唱这一古老技艺在创新中绽放异彩。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3万元,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要把它这样扎紧,扎到连你的小手指头都穿不过去,染液它也同样进不去,所以这个地方染出来就是白色的,理解了吗?”在下纳灰村的徐查清技染文化馆一楼,老板娘王韦香正带着游客体验布依扎染绝活,游客中有很多来自外地,其中也不乏本地市民。

站在靛蓝染缸旁的本地市民唐玲就是第二次前来体验,“每次我想买一些独特的衣服时,就会来这里,这次我想买几件适合春夏的服装。”唐玲说:“不同于工厂机器量产的布料,每一匹手工扎染的布料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次做的时候,根据扎染的过程和操作的不同,会随机形成不同的花纹和图样,因此每一件扎染衣服都仅此一件。”

王韦香主要负责徐查清技染文化馆扎染板块,“刚开始我们是把自己染的衣服拿来卖,但还是会遇到一些很犹豫的顾客,他们不太相信是我们自己手工做的。于是我们就安排了蜡染和扎染的体验课程,请顾客们自己动手体验。不仅获得了顾客的信任,还让顾客多了一份成就感和喜悦感。很多顾客体验了以后,不仅购买了更多的商品,还了解了蜡染和扎染工艺的历史脉络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有很多顾客也喜欢将蜡染和扎染作为伴手礼,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在此过程中,蜡染和扎染作为文化载体,被带到更多的地方,发挥了文化传播载体的重要作用。”

在经营过程中,王韦香还对布依服饰的面料和工艺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布依饰品和工艺品,产品种类从2021年创业时的6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种。

王韦香表示:“以前受条件限制,传统的手工布料为了经久耐用,会比较硬,做成服装后穿起来不是很舒适。我们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反馈,对面料进行了改良,采用了诸如苎麻、亚麻等天然面料来进行扎染或蜡染,极大地改善了穿着的体验感,还开发了一些商务和休闲的服装系列,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供不应求。”

在徐查清技染文化馆二楼,有一间木雕工坊,王韦香的丈夫、布依木雕非遗传承人徐查清正指导游客体验布依木雕。

来自广州的游客曹伟红欣喜地说:“我从小就一直喜欢做木雕手工,没想到在这里竟然有一个布依木工工作室。老师教得很细心,价格也很合理,还可以把自己完成的作品带回家作纪念,真的体验感拉满。”

徐查清告诉记者:“之前我雕过很多大众化的东西,比如龙啊凤啊什么的,但拿到市场去卖,一直卖不起价。后来我开始尝试雕刻一些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物件,比如铜鼓、布依族老奶奶等,市场价格一下子就提高了,有些作品还拿去参加全国大赛,获得了很好的奖项,这又进一步提高了这些手工艺品的价值。”

徐查清、王韦香这对夫妻档的创业故事也算是一段传奇:2021年初次创业时年营收仅17万元,到2024年短短3年时间就达到300多万,今年更预计将突破600万。他们的成功密码,正是深入挖掘布依文化基因库,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万峰林的文旅融合成功案例远不止于此。

去年以来,黔西南州文化馆通过举办农民艺校的形式,相继增派了多名舞蹈、绘画、摄影、戏剧等艺术门类的骨干教师,分赴万峰林景区纳录、双生、乐立、鱼陇等村,先后为1000多人次的村民免费开展各类艺术培训。培训后的4支农民演出队,仅节假日到景区的有偿演出就达到了100多场。

万峰林街道双生村村民李金全说:“之前我们表演八音坐唱时,有些曲子唱得不太准确,节奏不是太快就是太慢。后来,州文化馆派了刘老师来指导,我们就按照他教的,把每一个调子、每一首歌曲都唱得更准确,也吸引了更多游客,获得了大家的点赞。”

村民郝颖在一旁附和道:“是啊, 以前我们只是把唱歌当成业余爱好,想怎么唱就怎么唱。通过老师的指点,我不仅对唱歌的兴趣更加浓厚,还准备把这当成一份事业,更认真地把它做好。”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这一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让我沉浸在美妙的合唱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来自浙江的游客林玲英表示。

为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坐唱”,2017年起,兴义市在万峰林景区打造“八音堂”。建成了包括八音坐唱保护传承用房、传承室、展示厅、演艺厅等配套用房及设备。同时,布依族板凳龙舞、布依族刺绣、围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集中于此地一同展示。

如今,在万峰林街道3347家经营主体中,少数民族特色店铺占52.7%,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增长。布依长桌宴、民族旅拍等新业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万峰林街道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唐敬娴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挖民族文化资源。推动青少年文化传承,实施布依族语双语教学、传统乐器进校园,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系统开展非遗普查,为八音坐唱、高台舞狮等技艺建立数字化档案,强化保护与传承基础。二是进一步推动‘文化+产品’融合。在文旅融合方面,打造布依族民族服饰旅拍、布依长桌宴等体验场景,串联民俗活动与田园风光,发展特色旅游;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将蜡染、刺绣等融入现代设计,推出服饰、家居等IP产品;在民族特色食品的品牌化方面,推广五色糯米饭、布依酸笋牛肉等,申请地理标志认证。通过‘活态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保护+创新+产业’的链条,形成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5097-3-4.jpg

王韦香在扎染体验课上为游客作讲解。


5097-3-5.jpg

游客体验扎染制作。


5097-3-6.jpg

游客体验布依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