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69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10

一年之“计”在于春:


聚焦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文旅好声音


回顾过去的一年,冰雪经济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县域旅游激发出新的消费活力,银发经济催生康养疗愈新业态,文旅产业不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最是一年春好处,奋楫扬帆正当时。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年初的地方两会频频释放发展文旅的强信号——据统计,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旅游”“文旅”分别被提及528次、406次和128次,高频词背后折射出文旅产业的重要性。

今年的全国两会如期而至,随着最新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文旅产业作为“民生产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从地方两会到全国两会,从政策部署到市场实践,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文旅部署,体现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通过政策协同、文化赋能与业态创新,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与文化自信的双重引擎。

在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围绕释放新文旅强劲能量、培育多元化文旅消费场景、构建银发文旅产业链、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等多个维度,积极为文旅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赵东委员:将新文旅纳入“两新”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航空董事长赵东建议,将新文旅纳入“两新”政策,持续优化休假制度。

如今,国内文旅消费市场发展势头迅猛。2024年,国内游客出游总消费高达5.7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8%,文旅消费已然成为提振内需的重要引擎。

赵东敏锐捕捉到新文旅在挖掘内需潜力方面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他表示,所谓新文旅就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业态、模式与理念。在这种新模式下,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教育等多产业进行融合,并在理念、技术、产品、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关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感知、情感共鸣和参与互动。

赵东认为,要挖掘新文旅IP,善用新载体,营造新体验,才能够推动新文旅“火起来”。他建议将新文旅纳入“两新”政策,持续优化休假制度,这样能够鼓励更多居民“走出门”。

除了“走出门”,“入境游”也是近年来的关键词之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分别较2023年上涨60.8%和77.8%。在促进入境游方面,赵东认为,要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持续完善外国人旅行生活便利设施,吸引外国人“走进来”,为旅游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戴斌委员:深挖年轻人“个性游”打造文旅市场新风尚


“今年文旅市场具有高位开局、高端布局和高质量发展的特点,‘诗与远方’越来越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重点关注政府院落开放、入境旅游和海洋旅游等话题。“吸引游客的旅游空间和消费场景越来越多,且更加注重品质化和多元化,希望从不同维度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戴斌呼吁,景区景点附近的政府院落停车场、食堂等公共空间,在节假日常态化向公众开放。“扬州、敦煌、丽水等地已经率先尝试,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还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展示出城市开放、包容、自信的形象。”戴斌说。

同时,对于外国游客来中国看美景、尝美食、品文化的“China Travel”热潮,戴斌提出应积极建设入境旅游散客友好型首站城市。

此外,戴斌还将目光投向海洋旅游。“我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他呼吁通过构建陆海协同、立体出游的空间格局,为我国旅游业开辟新的蓝海。


谭文英委员:把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为了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正成为年轻人的旅游新风尚。跨城观演风靡,推动交通、食宿、文旅联动消费,进一步放大了演出活动的经济效益。不过,这其中出现的演出活动订票难的问题,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谭文英的关注。

通过扎实的调研,结合自身工作,谭文英对“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激发新型消费活力”话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应规范票务市场秩序,提供多元化服务,建立统一的票务信息公开平台,实时公布演出票务的销售情况、剩余票数等信息。”谭文英认为可以尝试推出文旅套票,将演出门票与旅游产品、住宿服务等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购票选择。

同时,谭文英建议各地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推动文旅融合,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体验,实现从“网红城市”到“长红城市”的蜕变。

在谭文英看来,一座城市要在演唱会后旅游热度不减,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打造地域特色。她建议,各地要结合自身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文旅融合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品牌。传统的观光旅游要逐渐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多元化旅游模式转变,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各地要利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多元化的推广活动。区域间应加强文旅合作与联动,共同打造跨区域的文旅线路和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优势互补。


杨震生代表:构建银发文旅产业链,促进银发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银发文旅产业展现出巨大增长潜力。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建议,构建银发文旅产业链,推动银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银发族”乐享“诗与远方”。

杨震生说,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及旅游基建的完善,越来越多老年人更想也更方便去探寻他们的“诗与远方”,一个潜在的文旅市场正在快速成长。构建银发文旅产业链,推动银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能够增进老年人福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发挥产业协同效应,促进银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杨震生建议,制定统一的银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与规范,确保老年人享受到稳定、优质的服务体验。制定适老化设施建设标准,对景区设施进行排查改造,优化公共区域适老化细节设计。对银发文旅市场进行风险评测和多层监管,为老年消费者降低消费风险,畅通维权通道。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专项资金补贴奖励专业人才。

此外,杨震生建议,建立文旅资源整合平台,整合民政、文旅、财政、税务、自然资源等多部门政策资源,联合出台银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打破传统行业界限,构建“银发文旅+医疗”“银发文旅+农业”等多元融合模式,建设以老年人旅游为核心,集医疗、养老、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推动银发文旅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吴国平代表:立足实践,探索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加速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文旅企业创新产品、优化体验、提升管理的重要手段。”过去一年,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奔走在全国各地的文旅项目现场,深切感受到科技在文旅行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基于此,吴国平带领团队在无锡拈花湾开展了探索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的文旅实践。今年春节前夕,由拈花湾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无人机表演、烟花秀与禅意建筑虚实结合,制作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引发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一尝试不仅展示了景区的品牌力量,更凸显了科技与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

尽管科技在文旅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吴国平也注意到,目前科技运用在文旅行业中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应用场景不足、智能化服务水平不高、数据整合不充分等问题。因此,他表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将提交加快文旅与科技融合方面的相关建议。

“新时代,文旅行业正面临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变,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更是助力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抓手。”吴国平建议制定文化旅游业支柱产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顶层设计层面整合各方资源,明确目标和路径,鼓励文旅企业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新技术在文旅行业的落地应用。


付庆梅代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百姓荷包鼓起来


“赫章现有4A级旅游景区2个,其中,阿西里西·韭菜坪是世界面积最大、全国唯一的野生韭菜保护区,有‘中国野生韭菜——多星韭菜之乡’的称号,被誉为‘东方的普罗旺斯’;可乐遗址入选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出土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类文物3000余件,被誉为‘贵州考古发掘圣地,夜郎青铜文化殷墟’。神奇的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形成了赫章独具魅力的‘神秘夜郎’和‘阿西里西’两大文化品牌。”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赫章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付庆梅介绍,近年来,赫章县坚持把山水魅力融入城乡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在付庆梅的推动下,赫章县成功举办各类文化体育赛事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阿西里西高原山地越野赛获ITRA(国际越野跑联盟)积分认证。目前,赫章县正积极推进阿西里西国家级5A景区创建和可乐夜郎考古工作站建设。

“要让游客留下,必须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付庆梅介绍,2024年,赫章县新增旅游厕位290个、停车位860个,夜郎大酒店获评为四星级旅游酒店,新增旅游市场主体11家。全年累计接待游客46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同比增幅17%。

今年全国两会,付庆梅将关注点聚焦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上,希望通过旅游业让当地老百姓的荷包鼓起来。“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定不移地推动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创建,努力把赫章旅游发展成全县支柱产业和老百姓富民工程。”


蒙爱军委员:用好“两个宝贝”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省委、省政府确定将荔波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后,贵州文史研究馆多次组织调研,深入挖掘荔波的文化资源与文旅融合潜力。”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一级巡视员蒙爱军说,“我们充分发挥文史馆在崇文鉴史、咨询国是等方面的作用,针对荔波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和文旅融合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作为黔南自治州旅游发展的龙头,荔波不仅享有“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的美誉,还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耀眼的红色文化。当前,荔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激发旅游新活力,全力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迈进。

对于荔波目前在住宿、餐饮、娱乐方面旅游消费潜力挖掘不足的问题,蒙爱军指出,旅游服务业消费不足的背后,是荔波旅游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不平衡——自然资源耀眼,而文化资源不显。应注意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平衡,即要充分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

对此,蒙爱军建议荔波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应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丰富的资源,进一步充实、完善和优化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大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并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