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雷锋出生的地方
□唐立常
望城,久久仰慕。
湖南长沙望城区,过去叫望城县,雷锋出生的地方。
1992年3月,我出差到湖南益阳,公事结束后,专程去望城拜谒了雷锋纪念馆。
那年,我26岁,是部队基层的一名政工干部。
益阳到望城并不远,但30多年前的交通条件普遍落后,班车在百余公里蜿蜒的国道线上,足足颠簸了2个多小时。
一个人乘车旅行,往往记不住沿途的风景,更多的是无尽的期盼和驰骋的思绪。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相隔雷锋“最近”,大都一出生或一入学,满脑子都是雷锋和雷锋精神。特别是在学校和部队,集会拉歌、集合开饭等等集体活动都少不了唱响《学习雷锋好榜样》。
雷锋,1960年1月入伍,当兵第10个月入党,军旅生涯600天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兴起,雷锋精神从此诞生。
这些记忆,“60后”大都耳熟能详。
那年头,部队强大的“雷锋潮”深入我辈灵魂。也正是那般浓烈的氛围,常常勾起吾辈童年“叛逆期”背离雷锋精神的许多记忆。如今看来,雷锋精神仿佛就是“一面镜子”,童年时期逃学逃课、偷青摘果那等“丑事”被一一照了个遍。
在雷锋纪念馆,我就像一个小学生,跟着前来参观学习的队伍,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精彩讲解。那年头,手机还没有出生,照相机也是奢侈品,只能边看边想,最多是“关键处”做些零乱的笔记。
尽管,那是一次“囫囵吞枣”的学习考察,但沉淀的记忆,却烙印在我后来的大半辈人生上。
20年的军旅生涯和转业下地方继续工作的10余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段,尽管因为就业、成家、履职,一揽子人生责任,做不到时刻践行雷锋精神,但也从来没有远离过、淡忘过。
然,细数经年学雷锋印记,其实是模糊的,因为从来也没有刻意去把“学雷锋做好事”做成人生的一本账,要说学得怎么样,最多也就是有个基本的轮廓:没有在该“雷锋”时不“雷锋”。或者说,没有在必须参加的公益性活动中旷工过、缺席过、逃离过,也曾设身处地为别人思虑,但或许也不值挂在嘴边。
人生短暂,转眼到了退休年龄,时常在子女和晚辈面前,谈起雷锋和雷锋精神,却有太多的愧疚和尴尬味儿涌上心头。
雷锋,是一个名字,也是一种精神。五千年,泱泱中华,像雷锋这样的英雄人物不计其数。就望城而言,有记载的望城籍革命烈士就有200多人。
然,吾辈对雷锋等“英雄辈”又知多少。不读英雄,怎么读懂历史;读懂历史,岂能不读懂英雄。他们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富”在何方,有多少人说得清用得上。
呜呼!不惜前辈疆场苦,谈何英雄辈出!
退休在家,闲来无事,多数时间,要么看点书,要么出去走走。2022年3月,似乎带着一份遗憾和念想,借赴长沙湘雅医院看病的机会又去了一趟望城。
这一次望城行,与第一次去望城整整相隔了30年。
那天,和30年前的那天一样,我起了个大早,成为当天第一个赶到纪念馆等候开馆的人。
在偌大的纪念馆,我独自一人参观完雷锋精神的所有展馆。走出馆门,伫立在纪念馆广场,回望几经扩容改造后雄伟的雷锋纪念馆建筑群和络绎不绝的参观人流排队入场之景象,敬意油然、思绪依旧。
雷锋,名如其人。雷霆般、锋而利。做人刚正不阿,做事雷厉风行。“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如此等等。
走过人生大半,越发觉得,关于雷锋与雷锋精神,从年少时的“螺丝钉”印记到博大精深的内涵与外延,是对个人认知和价值的莫大抚慰。
雷锋和雷锋精神犹如“人生长廊”的扶手,扶梯而上,抑或扶梯而下,总能顺利到达终点。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榜样和向榜样看齐的历程应该是要记记账的。至少青少年时期有一本账,创业就业有一本账,晚年晚节还有一本账。
雷锋,不仅是一面时代的镜子,也是一把时代的利剑,教人积德行善,教人奉献无憾,教人修正衣冠。
雷锋,不是“三月来,四月走”的精神影子,而是一道穿越时空和灵魂的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