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67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3

哪吒的前世今生


□李秋韵


乙巳蛇年春节档,由饺子导演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骑绝尘,凭借精良的制作和深刻情感内核,勇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电影中塑造的哪吒形象也令人耳目一新,成为线上线下热议的话题。

国人对哪吒这个人物并不陌生。若要溯源,哪吒的形象其实是内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早在十六国时期,《佛行所赞》译本中就有其原型“那罗鸠婆”的记载。到了宋代,哪吒的形象经历了二次改造,被中国本土文化吸收为中坛元帅,被赋予了降妖伏魔的职责。宋代释善昭的《句》中写道:“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说明在当时人们的认知里,哪吒是三头六臂、手持法器的天神护法,代表着力量和威严。而后世所熟悉的莲藕化身,则可能源自古代民间莲花童子的形象。就这样,经过文化的大融合后,哪吒勇猛、英武的基本形象便诞生了。

随着哪吒形象在民间的广泛流传,相关文学作品也将其进一步具象化。在明代著名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是身披混天绫、脚踏风火轮的英勇少年。书中所描绘的哪吒已不再是单纯的仙童,而是具有了凡人特质。从成长轨迹看,哪吒以人的身份成长,直至肉身成圣、位列仙班,更类似于凡人的成长轨迹。从人生经历看,哪吒随武王伐纣的过程,是中国文化中对于仁德的追求,说明作者对于哪吒的塑造并未脱离凡人的思想内核。从人物性格看,曾闹海屠龙、与父相争的哪吒,其性格特质与凡人无异。这些特点都拉近了哪吒与大众的距离,也让哪吒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

时代虽然在不断改变,但人们对于哪吒的塑造却从未停止。197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不仅让哪吒继承了《封神演义》里英勇无畏的特质,也对其反叛精神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表达。尤其是电影里削肉剔骨这一幕,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强化了其抗争精神。这个反封建、反强权的哪吒,因其形象更有深度和厚度,被大众所广泛接受。

如果说《哪吒闹海》里的哪吒并未脱离《封神演义》的范畴,那么饺子导演的《哪吒》系列电影则对哪吒的形象做出了颠覆性重塑。在电影中,哪吒已脱离了仙童形象,变成了一位桀骜不驯的魔童。在保留英勇特质的同时,影片也增加了更多个性化的描绘,突出了哪吒勇敢善良的人性底色。由此,哪吒与普通人的差距再一次缩小,也愈发显得通俗化和大众化,具有十分强烈的现代性特征。正因如此,这位双手插兜、叛逆不羁的小哪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归根结底,哪吒形象的变迁,是中国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表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给予了其生根的沃土,而人民的创造力则赋予了其灵魂。在岁月长河里,那个身披混天绫、脚踩风火轮的少年,带着人们的期许,穿梭于画卷里,奔走于苍穹下,深深扎根到了每一个质朴的中国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