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66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16

三份文献中的遵义籍女红军李小侠


□胡启涌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黔北重镇遵义。15日至17日在老城区子尹路原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

中央红军驻留遵义城的10余天里,也给一些人带来了人生的转折,遵义籍女红军李小侠就是其中的一位。当时印发的《红星》报报道内容,时任中央纵队干部休养连政治指导员、女红军李坚真的回忆文章《我们在遵义帮助建立革命政权》,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的回忆文章《随军西行见闻录》,三份珍贵文献资料里都有关于 李小侠的真实记录。


《红星》报中的“一个妇女”


李小侠,1916年3月出生于遵义老城区一个平民家庭,自幼崇尚自由,性格开朗。1931年,她考上了县立女中,常到遵义三中借阅进步书籍,书中的新思想对她影响很大。

1934年,李小侠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周司和,随后参加了在遵义三中和女中组织成立的“反日反帝大同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年底传来红军入黔的消息,周司和决定将“反日反帝大同盟”改为“红军之友协会”,筹划欢迎红军入城,“协会”还在李小侠家里开过会,秘密研究工作。1月6日晚守城黔军逃窜出城,李小侠与“协会”的同志将写好的“迎红”标语贴遍老城。1月7日,红一军团二师进驻遵义城,中华苏维埃国家保卫局局长邓发会见了周司和、何恩余等“协会”骨干。听取汇报后,邓发建议将“红军之友协会”改为“红军之友社”,该组织得到红军总政治部批准后,休养连的女红军李坚真、洪水等同志被派来开展具体领导工作。随后,“红军之友社”在中营沟杜家公馆(今斯巴达书社后面)挂牌办公。李小侠整天出入于此,积极参与扩红、筹粮、宣传等工作,配合红军开展革命活动。

1月9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随中央纵队从南门关进城,遵义各界人士聚集到丰乐桥(今迎红桥)桥端的“接官厅”,敲锣鼓放鞭炮,欢迎红军将士们入城。李小侠与“红军之友社”的同志们,分别领着孤儿院的孩子,省立三中、遵义女中的部分学生及一些民众,夹道欢迎中央红军。

红军驻遵义期间,李小侠与“红军之友社”的同志们一起,拉横幅、贴标语、打土豪、分田地,异常活跃,不久李小侠便被调往红军总政治部工作。1月12日,中央红军在协台坝省立三中的操场上,召开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毛泽东、朱德、李富春等先后讲话,李小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日,《红星》报以《遵义全县群众大会上成立革命委员会》的通栏标题,报道了成立事宜。文中写道:“……朱毛李三同志的演说后,还有本地一个木匠工人和一个妇女同志的演说……”。“一个妇女”即指李小侠,因为当天的会上,上台发言的妇女只有李小侠一人。


李坚真回忆中的“女学生”


在蔡畅的直接过问下,负责扩红工作的李小侠参加了红军。她在1979年12月27日的回忆中谈道:“后来,我动员了九个女的,加上我十个人报名参加了红军。当时我流了泪,因为工作没做好,蔡畅劝我不要哭。”193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离开遵义,李小侠随休养连向土城方向前进,当晚留宿泗渡。

1月28日凌晨,青杠坡战斗打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到前线指挥战斗。李小侠与休养连的女红军康克清、李坚真、刘彩香等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抬担架、救伤员。29日凌晨,红军迅速撤出青杠坡,从土城、元厚渡过赤水河,甩开敌军跳出了包围圈,这就是红军作战史上著名的“一渡赤水”。李小侠随中央纵队一渡赤水,她的积极、活泼、阳光,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行军途中,红军大姐们还教会了她使用枪支。

2月9日,李小侠随中央纵队到达云南扎西,经历了红军史上著名的“扎西整编”,随后又参加了“二渡赤水”和“二占遵义”。李坚真在《我们在遵义帮助建立革命政权》一文中回忆道:“特别有一个女学生,我印象很深,她很活跃,叫李小侠,后来也参加了红军,跟我们一道到了扎西,连草鞋都不会穿。”文字虽然不多,但我们能读出行军路上李小侠那蓬勃的革命热情。


陈云回忆录里的“黔北女将”


1935年2月28日,红三军团二占遵义老城。3月1日,中央纵队进驻遵义,李小侠回到了离开40天的老家,可是她的家没了,亲人也不见了。她后来回忆说:“回到遵义,住了几天,我家的房子被毁了,全家人不见了。”

3月初,中革军委以红九军团留下的部分指战员、原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员、知识青年、工人农民组建红军遵绥湄游击队,红九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王友发任政委。李小侠被留下参加遵绥湄游击队。3月6日,中央红军第二次离开遵义,同日李小侠随遵绥湄游击队从南门关向东南方向开拔。游击队一直在遵绥湄三县活动,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游击队由于势单力薄,一个多月后就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打散。其间,游击队召开“洞上会议”决定西南籍的队员转入地下开展战斗,李小侠、何恩余、谢树中等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坚持与敌周旋。后来,李小侠只身流落到湄潭县鱼泉镇,与詹某某结婚后就地安家,并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李小侠的这段革命经历,陈云同志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有记:“尤有一事可记者,当红军在遵义成立革命委员会时,有一女学生名叫李小侠者,年约二十,同情红军,在大会上演讲,后被举为革命委员之一,为当地学生中之长于交际者。当赤军(指红军)退出遵义时,李小侠亦随赤军而去……后闻赤军逼近贵阳时,李曾单身混入贵阳城中进行密谋。以后此黔北女将不知还在否?”《随军西行见闻录》是陈云1936年3月在莫斯科以笔名“廉臣”创作的纪实作品,全文发表于《全民月刊》,首次向世界宣传中国工农红军和卓越的长征,也是现存对李小侠着墨最多的历史文献资料。

1950年湄潭县解放后,县委安排李小侠到妇联工作并参加剿匪,1984年,安排她到遵义市政协任驻会委员。1985年2月22日,杨尚昆和夫人李伯钊来到遵义时询问李小侠近况,时隔50年后李小侠终于与红军姐姐李伯钊重逢。

1998年12月,女红军李小侠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享年82岁。2020年9月,湄潭县鱼泉街道党员活动室建成,其内展陈了李小侠的回忆手稿、二十多张革命图片以及她生前使用过的拐杖、手表、衣服、木椅等,还有作家、记者采访撰写的李小侠的回忆文章及相关报道,向人们讲述着遵义籍女红军李小侠令人赞叹的革命生涯。


 (作者系贵州省文史馆文史研究员)


5048-4-2.jpg

1985年,李伯钊(右)在遵义与李小侠(左)重逢。


5048-4-3.jpg

湄潭县鱼泉街道党员活动室。


张宪忠/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