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骑龙村的文物概观
□文/图 赵修朝
历史名人故里,果然历史遗存丰厚。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本属于中等规模的村寨,只因为清康熙年间周钟瑄、周渔璜叔侄从此步入中国科场进而走向政界且很有一番作为,时至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村里村外还有七八处文物。
从近年新修的路进村,首先看到的一处文物是骑龙周氏入黔始祖周可敬的坟墓。周可敬原籍江西庐陵,明初随傅友德征九股洞箐有功,封白纳长官司正印长官,司衙驻骑龙,辖四十一寨,传位十七世十八人。周钟瑄是周可敬九世孙,周渔璜是其十世孙。周可敬与夫人田氏原来合葬于贵阳南门外观风台,1938年迁葬于骑龙村南侧将军坡。迁葬之年竖立的墓碑,正中镌刻“明封一等世袭侯爵始祖考周公讳可敬大人、妣周母田氏太夫人之墓”。两边镌刻介绍骑龙周氏族史的《迁葬碑序》。2021年,周氏后人集资修缮了周可敬墓,重竖大型墓碑一通,额镌龙凤浮雕、吉祥图案和“世代永昌”四字。碑体正中文字与原碑相同,上款为“公元贰零贰壹辛丑年农历拾月拾壹日吉时立”,下款是“二世祖谅、旻,三世祖冕、鼎、仝、政及众后裔仝立”。两边介绍骑龙周氏族史的碑文,在原《迁葬碑序》基础上有所修改。周可敬墓2023年列为花溪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骑龙村的周氏宗祠位于村寨中部路西,正门朝东,侧门朝南,围墙以鹅卵石和毛石砌就,院内面对侧门的墙上阴刻“周氏祠堂”四个隶书大字。祠堂坐西朝东,仿明清建筑风格,四楹三开间,后墙、山墙砖砌,前墙、门窗、廊檐木质雕花,小青瓦盖顶,古朴而淡雅。祠堂内正中安放着从周氏始祖周可敬到周谅、周旻、周冕、周鼎、周钟瑄、周起渭等部分周氏先人的灵牌。周氏宗祠的原有建筑已毁,该祠堂为周氏后人近年重建。2015年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与周氏宗祠一巷之隔的另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周渔璜故居。原有的其他房屋已经拆除,仅剩临街的朝门和一间耳房。朝门的门洞和耳房的外墙下部以规整的条石砌筑,上部砖砌,青瓦盖顶。门洞内侧有木柱、石础、木枋,额题“周渔璜故居”五字。门洞左侧毗连的一间耳房,临街的后墙并列建造两扇上部半圆下部长方的后窗,窗口的造型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门洞内壁第五层条石上面,雕刻着几种吉祥图案。门洞前部墙壁呈外“八”字形向两侧拓展,显得外向而大气。左侧内壁上面,以墨笔行楷书写着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右侧内壁上面,书写的是杨恽《报孙会宗书》中“田彼南山,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的诗句。据朝门和耳房的建筑风格及其文化元素以斑窥豹,可知从前的周渔璜故居,当是耕读持家、殷实农户的住宅。
骑龙村名闻遐迩的文物,是桐埜书屋。明永乐年间,周氏族人在寨子南头的龙山上建了座龙标寺。周渔璜小时候,父亲和叔叔们利用龙标寺的部分建筑创办一所私塾,从青岩镇请来饱学之士高先生教授周渔璜等周氏子侄读书。周渔璜病逝后,他父亲和弟弟依其临终嘱托,于康熙末年用其余俸将原来的私塾修葺一新,以周渔璜的别号取名“桐埜书屋”,作为骑龙农家孩子读书的场所。1987年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市、区投资于原址旁重建,2013年再次修葺完善,2015年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重建的桐埜书屋坐东朝西,正房为穿斗式悬山顶二重檐砖木结构,一楼一底,面阔三间,楼上楼下各有前廊,楼廊正中高悬“桐埜书屋”匾额。院子北侧有厢房三间,正面建了个异形荷池,右前方建了座草亭,左前方为典雅玲珑的影壁和朝门。门前不远,玉带河流水哗哗北去,河上小桥名“仰贤桥”。人们跨过仰贤桥前行数十步上十几级台阶,即抵达书屋门前。
书屋正房中厅安放着周渔璜的半身铜像,其背后屏壁上镌刻周诗《春日还归》。侧间陈列再现周渔璜幼年读书、先生授课情景的塑像及相关书册和图文资料。楼上展出的主要有周渔璜的画像、履历、宦绩等资料和相关物品。厢房内主要展出介绍龙标寺及石谱寺的碑记和遗址的图文资料。
周渔璜家人遵其遗愿所行另一善举,是在家乡建了座横跨涟江上游连接青岩古道的三孔石拱桥。桥长34米(不含岸上引桥),宽5米,高7.5米,以周渔璜官名命名为宫詹桥。据《贵阳府志》关于“宫詹桥,在城南六十里白纳司骑龙寨……路通青岩、定番”的记载,宫詹桥所在地原属骑龙寨,后因区划变迁,变成了“位于摆早村蒙贡寨与思潜村交界地段”,于是得了个蒙贡桥的别名,又因桥边从前有高大的水车,亦有人叫它高车桥。
宫詹桥的修建,方便了人们在青岩与定番(今惠水)两地之间往返,“过者莫不称焉”。贵州武状元曹维城曾撰《宫詹桥碑记》,勒石竖立于桥东头北侧。此碑和桥栏后来受到一些损毁,清嘉庆十四年,当地人进行了修复,请进士何学林撰《重葺宫詹桥碑记》,镌制一碑,与原碑并立桥头,两侧、后面及顶上砌石加以保护。因年久风化,右碑上面的小字多已漫漶不清,碑心上部阳刻“亿万斯年”四字,中下部竖镌“宫詹桥”三个大字。落款为“熙五十七年三月吉日公立”。碑体上部有四道经过修复的裂痕,左上部损缺巴掌大一片,“熙”字上面的“康”字损缺了。左边碑上镌刻的《重葺宫詹桥碑记》,字迹基本清晰,落款为“嘉庆己巳年”。宫詹桥1997年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3日,贵州省政府在两通古碑左边竖立文物保护碑,上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镌“茶马古道(贵州段)青岩古道·宫詹桥”,下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〇一三年三月十五日公布”。现在,宫詹桥上游约300米处又建了一座跨涟江公路桥,宫詹桥上禁止机动车辆通行,这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石拱桥,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段)青岩古道的组成部分被保护起来。
可叹周渔璜才高命短,未及“知天命”,便于康熙五十三年撒手人寰。两年后,弟弟起濂将其灵柩运回,安葬在骑龙村东北方半山腰松坡上面。周渔璜墓1983年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花溪区曾进行修缮。墓地上朝着骑龙村方向三墓并列,位于中间的是周渔璜墓,右侧是夫人马氏之墓,左侧是丫鬟墓。夫人之墓右边并立文物保护碑两通,其一上镌“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周渔璜墓”,另一碑镌刻着关于周渔璜生平业绩和坟墓保护情况的文字。周渔璜墓石砌土封,高1.5米。碑高1.9米,宽70厘米。方形碑额上镌“佑启后人”四个篆体文字。碑体明显风化,文字多已消失,所剩文字亦模糊不清,借助文物保护碑上面的说明文字,方知碑文上款是:“公讳起渭,字渔璜,号桐埜。生于康熙乙巳年十二月初七日巳时,卒于康熙甲午年九月二十日未时。丁卯科解元,甲戌科进士。”碑体正中楷书阴刻“皇清诰授通议大夫、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并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一级周公显考之墓”。下款是:“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吉日男岳、华奉立。”周岳是周渔璜的侄子,周华是周渔璜的继子。
周钟瑄远比周渔璜高寿,乾隆二十八年92岁仙逝于骑龙家中,安葬在村西南方的公鸡坡上。随着岁月流逝和区划变迁,墓地现已划归相邻的惠水县云顶村,小地名叫摆丫荣。坟墓背后那座小山由三座山峰组成,中峰高峻,侧峰矮小,当地人把它想象为旧时县太爷头上那种官帽,叫它铁纱帽山。周钟瑄墓位于铁纱帽山北坡,周氏族人近年以青石包砌了墓体,重立一通墓碑。碑额上镌“佑启后人”四个篆字。碑体正中竖镌“清中宪大夫周公宣子墓。”上款小字为:“公讳钟瑄,字宣子,生于康熙十年辛亥,贵州省贵阳府贵筑县生长人氏。康熙丙子科举人,历任知县、知州和知府。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卒于家。”下款小字为:“阖族子孙仝祀。”墓前建有石桌石凳,有花溪区政府竖立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牌。
骑龙村头桐埜书屋与周可敬墓之间,近年建了座周钟瑄纪念馆,长方形的大院里东面居中坐落一座砖木结构的传统建筑风格的展厅,正中立一木屏,上镌“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文字,这是周钟瑄廉洁从政、严以自律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木屏背面,镌刻着《周宣子传》。后墙张贴三幅根据周钟瑄开发治理台湾事迹创作的巨幅图画,分别题作《铁面阎罗周钟瑄》《建庙兴学修名祠》和《运筹帷幄宝岛 建功立业台湾》。展厅两头的墙上,张贴8幅介绍周钟瑄生平事迹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竖立四通高大的石碑,上镌周钟瑄撰《诸罗县志序》《城隍庙碑记》《重修荆州府学文庙碑记》和《书山院碑记》。庭院西侧碑廊内一拉溜儿竖立十几通诗碑,分别镌刻周钟瑄的十多首诗作。这些展品可以引导人们了解周钟瑄的生平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骑龙村文物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