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54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2

龙场九驿与贵州建省


□石朝江


明永乐十一年(1413),朝廷在贵阳设立贵州布政使司,派遣工部侍郎蒋廷瓒出任布政使。使贵州成为继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云南之后的第十三个行省。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秦朝时,今省境东部属黔中郡;唐代,省的大部分属黔中道。北宋初年,黔地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今贵阳及邻近地)内附,当地土语将矩讹读为贵,宋王朝因就其所语,命普贵为贵州之长。宋太祖赵匡胤在敕普贵书中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的名称由此始见于文献。

明初,在独立建省之前,贵州所属之地分属于湖广、四川、云南和广西四个行省,属于四行省的边角地带。元代以前,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尚不足以直接控制西南边疆,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四川西南部,仍然通过当地土司土官进行间接统治。贵州建省之前,基本上是土司统治地区,思州宣慰司和思南宣慰司隶属于湖广,播州宣慰司、贵州宣慰司及乌撒军民府隶属于四川,普定军民府、普安军民府及安顺、镇宁、永宁三州隶属于云南,现在黔西南的大部分隶属于广西。

入明后,天下一统,国势日强,朝廷自然要着手经营西南,谋图西南边疆地区的巩固和发展。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把原来分别隶属于湖广、四川、云南、广西的贵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使整个西南连成一个整体,就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明廷在贵州设省一级建置,主要就是居于贵州的战略地理位置。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高耸于四川盆地、两湖丘陵和广西丘陵之间,境内山岭重叠,形势十分险要。从地理位置上看,贵州东临荆楚,西接云南,北倚四川,南濒广西,南来北往,东进西出,莫不以贵州为要冲,实为“西南之奥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统一、战争、反叛还是镇压的需要,贵州都有意无意地成为那些重要历史事件的焦点地区之一。

春秋战国时,楚国准备攻打秦国,楚王派将军庄蹻率军西征,顺沅江而上,经贵州而达云南,企图以战略迂回方式对秦军实施包围。西汉时,汉武帝为平南越,几派唐蒙通融夜郎,目的是开通一条攻打南越的战略通道与捷径。三国时期,诸葛亮三番五次统率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他的脚印留在了黔西北即明初的水西水东一带。元朝在贵阳建立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控扼黔中。

贵州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明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有如下描述:

“常考贵州之地,虽偏隅逼窄,然驿道所经,自平溪、清浪而西,回环于西北凡千六百余里,贵阳犹人之胸腹也,东西诸府犹人之两臂然。守偏桥、铜鼓,以当沅、靖之冲,则沅、靖未敢争也;踞普安、乌撒,以临滇、粤之郊,则滇、粤不能难也;扼平越、永宁,以扼川蜀之师,则川蜀未敢争也,所谓以守则固也。命一军出沾益,以压云南之口,而以一军东指辰、沅,声言下湖南而卷甲以趋湖北,武陵、澧阳不知其所守。膺击荆南,垂头襄阳,而天下之腰膂已为吾所制矣!一军北出思、黔,下重庆,敌疑我之有意成都,而不疑我之飘驰葭萌也。问途沔北,顾盼长安,而天下之禁吭且为我所益矣!所谓以攻则强矣!如是而曰贵州蕞尔之地也,其然乎哉?”

由此不难看出,贵州的战略地理位置是何等之重要。明朝开发贵州,在贵州建立布政使司,正是基于贵州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正是为了加强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统治,使整个大西南连成一个整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贵州编剧并制作的28集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曾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引来好评如潮。“北有昭君出塞维护国家安全,南有奢香守疆促进民族团结”,电视连续剧对奢香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事迹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奢香率部在贵州大力开置古驿道的业绩却鲜为人知。

朱元璋诛马晔获得了奢香的忠心归附。回归水西后,奢香一面宣扬朝廷的威德,使人心安定,让48个部落的头领都心服口服。一面履行诺言,组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亲率各部披荆斩棘,开辟了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五条古驿道。“道大通而西南日益辟”最终促成明朝从湖广、四川、云南和广西行省割地建立贵州布政使司,使贵州成为明朝的第十三个行省。奢香古驿道为开发贵州立下了千载之功,是贵州真实历史的见证,是奢香为国为民建树煌煌业绩中的一座丰碑。

它承载着太多太多的历史与文化。

根据《明史》等史料记载,奢香率部“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容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开赤水之道,通龙场之驿。”也就是说,奢香开置了以贵阳为中心的纵横贵州的五条古驿道。最主要的一条是在水西水东本部置“龙场九驿”,即龙场驿(今修文) 、六广驿(今修文六广)、谷里驿(今黔西谷里)、水西驿(今黔西县城)、奢香驿(又名西溪驿,今黔西西溪河边)、金鸡驿(今黔西、大方交界)、阁鸦驿(今大方响水)、归化驿(今大方双山)、毕节驿(今毕节),俗称“龙场九驿”。

另外还有四条,一条向东,经龙场、贵阳、平越、黄平而达偏桥(今施秉县境);一条向西,从水西出,经毕节过乌撒 (今威宁)而达乌蒙(今云南昭通、宣威一带);一条向东北,经水东过草塘(今瓮安县境) 而到容山(今湄潭县境);一条向西北,经毕节而达赤水。



综观中外历史,建立规模较大的行政机构机制,从来都与交通道路分不开。“道路是国家的血脉”。尤其对于初开发的地方而言,不论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军政控制,还是初开发的地方与较发达地区交流往来,都必须借助交通来完成。奢香开置驿道对明朝开发贵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密切了与四川、湖广、广西、云南的联系,更是密切了朝廷与贵州地方的联系。

史料记载,明初水西霭翠于洪武四年(1371)与水东宋蒙古歹等率土归附,朱元璋下令“以原官世袭”,“税听其输纳”。次年,明朝下令将水东、水西合并,设贵州宣慰司,以霭翠为宣慰使,水东宋氏为宣慰同知。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又特别下诏,明确“贵州宣慰使霭翠位居各宣慰之上”。当时的贵州地方,还有思南宣慰使司、思州宣慰使司、播州宣慰使司等。将水西霭翠抬高到贵州地域所有官员之上,是朱元璋为日后在贵州建立布政使司战略迈出的第一步。

洪武十五年(1382),傅友德率领的征剿大军在云南已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朱元璋即遣征剿大军返还贵州建卫设屯。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明初贵州都司所辖18卫2所,共有军户62273户、261869丁口。在蛮荒的贵州屯此重兵,并置贵州都指挥使司,派遣马皇后的亲侄儿马晔任都督,这充分体现出朱元璋开发经营贵州的宏图。贵州都指挥使司,这个相当于省军区机构的建立,标志着贵州建省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第二步。

马晔作为贵州都指挥使,又兼皇亲,对朝廷忠心不二。他手握重兵,却好事贪功,企图以打击彝族各部头领为突破口,一举消灭贵州少数民族地方势力,“代以流官”“郡县其地”。马晔之所以被诛,因为他直接破坏了朱元璋经营西南、开发贵州的方略。所以,朱元璋对皇后说,“晔虽无它肠,然何惜罪一人以安一方也?”

但还未等到时机成熟下诏贵州建省,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就驾崩了,他在贵州建省的计划由他的儿子朱棣来完成。贵州建省在筹谋了数十年之后,到了永乐十一年(1413),终于瓜熟蒂落。明朝在贵阳设立贵州布政使司,派遣工部侍郎蒋廷瓒出任布政使。

初建省时的贵州,据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永乐十一年,始建贵州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属州九、县十四、宣慰司一、安抚司二、长官司七十一,而都司所领卫十八、直隶所一、守御所十、长官司六,总为里七十有九,夏秋二税约三万七百石有奇。”其时的贵州虽然已是一省之“尊”,但面积只有现在贵州的一半,辖区人口除屯军外不过二三百万。仅有贵州宣慰使司;思州、思南、铜仁等十府;安顺、镇宁、永宁等九州;县十四等。当时的地域分为东、西两大片,东片为新开思州等八府,西片为贵州宣慰司及安顺等三州。当时的黔北、黔西北许多地区还归属四川,黔西南大部分地方还隶属于广西,黔东的一部分还隶属湖广。直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明朝在播州实施改土归流,并将隶属四川的播州划入贵州,贵州省的面积才第一次得以扩大。清朝雍正年间,原属四川的乌撒军民府划归贵州,又将原属湖南的天柱、镇远等六卫及原属广西的贞丰、安龙等数县划入贵州,于是,贵州省最终在地域规模上与今天的贵州相当,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此成为承载贵州人梦想与耕耘的沃土。


4829-3-2.jpg

贵州古驿道线路图


4829-3-1.jpg

 龙场驿麦架桥


阁雅古驿道2.jpg

阁鸦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