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写给育人者的书
——读《园丁与木匠》
□姚 异
《园丁与木匠》
【美】艾莉森·高普尼克 著
刘家杰 赵昱鲲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园丁与木匠》是美国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著作,书中设计了非常丰富、巧妙的实验,并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数据去解答作为父母的疑惑。这本书强调: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使他们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如何养育孩子。
初读这本书时,我很疑惑,我明白“园丁”的含义却不理解“木匠”的深意。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木匠”,顾名思义,就是想要将木料生产成为自己设计的产品,需要通过查看产品的品质来评估工作的结果;将孩子比作“木料”,就会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来教育孩子,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擅不擅长,要求孩子按自己的设想发展,将自己认为好的统统让孩子去学习。但“木匠”父母得到的结果往往远没有设想的美好。“木料”孩子循规蹈矩,像是被设定好了的程序,严谨但缺乏个性,更缺乏自主能力与深入探究、推陈出新的能力。而现在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生存能力,恰恰是多样性的,富有创造性的。
“园丁”父母,会把孩子看作一粒有无限可能的“种子”,会教授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并不将孩子限定在固定的范围之内,不预设孩子的结果,只为孩子提供成长所需的安全、自由、充满爱和阳光的环境。
园丁与木匠,对于教育,是两个新鲜的词,我也会想自己是园丁还是木匠呢?“木匠式”教育,是以目标为导向,按成人的意愿来培育孩子,而忽视孩子自身的主观意愿;“园丁式”教育,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的广阔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蓬勃发展,让孩子勇于去探索和创造,乐于主动参与到各种学习中去。我想,我应该做一位园丁。
笔者不但已为人母,还是一名教师,除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每天还要面对数十名个性格迥异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独立思考的方式,有不同的特长。要想做一位好的园丁,就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不同,就像对待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照料方式一样,不将孩子进行对比,因为每株花草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园丁要做的,就是呵护他们各自绽放。记得在某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星星,教育应着力于拂其尘埃、显其光芒,并将他们送至属于他们自己的轨道上。无论是作为父母也好,教师也罢,对于孩子的教育,要坚持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快乐、自信和成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他们都是自己舞台上的主角……
通读《园丁与木匠》,能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本能带人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教养误区、让教养思维全新升级的指导读本。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是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有人比她更了解。她在书中告诉你,养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水平教育方式与普通教育方式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的高手,都懂得为孩子搭建成长生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对广大教师寄语时说的:“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才、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段寄语不但对教师,对父母也一样适用。希望我们都像园丁一样,培育如茵的绿野、芬芳的花朵、参天的大树,让花园更加多彩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