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48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06

播州南白变迁简史


□钟金万


南白街道是遵义市播州区“县城”所在地,因有“三狮拜象”的绝佳风景和美丽传说遐迩闻名。

南白街道原名懒板、懒板凳、南白锦场、白锦镇、南白镇等。场名从懒板凳演变为南白镇,至少经过了30年时间,但官方与民间都认可的时间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即懒板凳邮电代办所更名为南白镇代办所。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宣统三年(1911)懒板凳场称南白锦场;民国二年(1913)懒板凳成为南三上区区公所驻地,建为白锦镇;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为南白锦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为白锦联保;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为南白锦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改为南白锦镇,后一直统称南白镇。



说起南白的发展变化,应该从民国二年开始。这里成为原遵义县南三上区区公所驻地后,集市逐渐恢复,并新设丝绸行、盐行、米行等商号。民国十六年(1927)贵阳至遵义公路开工,公路从集市西侧象山东麓经过。民国十七年(1928)4月17日公路建成通车后,百姓们开始沿公路边建房,并逐渐形成了新街。1949年11月,遵义县人民政府接收国民党南白镇公所,改为遵义县人民政府第五区区公所。1954年4月,南白成为遵义县人民政府县治,即今天的遵义市播州区“县城”所在地。1955年9月改区数序命名为地名命名,原遵义县第五区改为南白区。

作为地名,懒板凳、南白镇街上主要指的是场名。作为行政区划,白锦、南白锦、南白镇泛指的是行政区域。今天的南白作为县级治所所在地,各种基础设施一应俱全,2017年已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那么,南白在上世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据清康熙《遵义军民府志》载:因场西街口有一株树根外露的皂荚树,蔽日遮阴,盛夏来往行人在树下休息,都不愿起身赶路,故称懒板。道光年间,将懒板改称懒板凳,属忠庄里的一个农贸集市,只有一条街道。场内有方来、大兴、东合等庄号;场外有牛市堡、猪市堡、菜市堡等交易场所。在一次火灾中,全街只剩方来号印字砖房,其余全为火毁,从此市场萧条。

民国二年(1913),南白成为遵义县南三上区区公所驻地后,各商号陆续营业,集市逐渐恢复。民国二十一年(1932),又为第八上区区公所驻地。民国三十年(1941),实行“新县制”,建为南北锦镇,隶属团溪区,镇下辖11个保,直到1949年解放。解放后,南白镇划归第五区(南白区)管辖。1950年撤保建村,全镇建为11个村。

解放前,南白镇仅有一条长约200米的石板小街,沿川黔公路两侧30%是茅草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白街道房屋陈旧破烂、低矮,城中心区(老街)和川黔路民房52%是木瓦房、草房,建筑密度大,街道狭窄。1972年以前,县城主街道西大街——川黔路县城段仍为泥石结路,老街仍为石板路。1972年川黔路县城段2.4公里建成沥青路,并有支线直达南白火车站。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南白街道,城市道路功能不明。川黔公路车流量大,穿越城区,事故多,噪音大,严重干扰机关上班。1983年县人民政府投资44万元,建成混凝土道路1.9万平方米,修建贸易南北街、卫生路、人民路,车道宽7米,街宽15米。

如今的南白街道是遵义南部的交通枢纽,扼南北交通要冲,南至息烽、贵阳等地,北至遵义、重庆等地。东至三岔、苟江等镇乡,西至民主、池坪、八里、苏池等村(社区),覆盖地域广阔,乡村农产品多集中在这里交易。



南白街道地处黔北高原的中部,属大娄山脉南麓浅切地带,夹在两条北南走向的龙岗之间,一条位于南白街道与民主社区之间,一条位于南白街道与火车站社区之间,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

解放初期,南白街道的绿化主要是川黔公路的行道树。1954年县政府入驻后,在府后象山造风景林,至1958年总绿化面积达138亩(为国有林)。1983年绿化人民路、贸易南街、北街、卫生路西段(原南白区公所段)。1986—1988年城区街道绿化令驻地居民极为满意。1988年象山上的森林蓄积量为1221立方米,其中针叶林达1104立方米。

象山是位于南白街道与民主社区之间龙岗上的一座山峰,东面紧靠南白街道,北连西门关、狮子山、李家坡、轿顶山等,原名“飞霞岗”,又名“四面坡”“四坡顶”。从20世纪50年代起,南白街道各级机关连年组织干部职工植树造林,现森林覆盖率达71.3%。2006年,象山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象山公园位于象山东侧,东与南白街道相连,建有上山石梯步道4条和假山、长廊、亭子等园林景观,山上森林密布,空气新鲜,是城区群众健身、休闲的好地方,山顶可以纵观南白城区美丽景观。

南白街道的西北侧是轿顶山,海拔1058.4米,山脉南北延伸,紧依在南白街道西部。因山形宛若轿顶,故名。此山坐西向东,南与象山接壤,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素有“五凤朝阳”之称。山上建有轿顶山寺、罗汉寺等。山上顶峰,可观南白街道城区全景。



1961年以前,南白街道没有供水设施,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靠人力运输,且需在井前排队等候。主要水源有西门关大水井、马槽沟、水井湾井等山泉,其中大水井是南白街道最有规模、最有气势的古井,已有100多年历史。

大水井位于南白街道白锦社区南白至民主公路北侧原县第一招待所西北50米,又称白锦大水井。井后面的冲沟曾有三口呈梯级状的堰塘,故名堰湾,今名民主路。塘北的山为李家坡,向西靠近狮子山的一座山叫转山。塘南的山为象鼻山(即象山)。塘西山坳为西门关,是狮子山与象鼻山之间的豁口。惜乎,关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除,建关门的料石已用于修建板桥沟的桥梁。

大水井始建于清代,民国二十七年(1938),乡人集资维修,立有碑记,系懒板凳场人饮水源。解放后,是南白镇城区未安装自来水前最主要的水源之一。如今大水井已将井口封住,只留一高0.83米、宽0.57米的小口。井北有井水从石缝流出,井墙用石灰粘结,有外墙体(石砌构筑墙体)。井水四季不涸,井外修有小水池供人提水、洗手或洗衣,为水泥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