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话“元旦”
□汪 志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元旦年年见,天涯意故长。”2024年元旦快到了,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昭示希望的未来。元旦,一元复始,起始,旦生,新的。因这一天是公历新年的首日,人们习惯称其为元旦。
虽然元旦是公历,可它并不是外语和“舶来品”,它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的词汇。“元旦”一词,相传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项,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也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那么,元旦一词是何意?有何雅称?现代的“春节”和古代的“元旦”又有何关系?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在古人看来,“元旦”中的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传统中国社会对“新的一年”的认识与西方不同,一直以来都将“正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古代元旦就是“正月初一”。汉朝武帝以前,元旦的具体日期还不太统一,夏代为夏历正月初一,商代为夏历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夏历十一月初一,秦朝为夏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改行《太初历》,重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
直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将1912年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并规定为“新年”,1914年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元旦正式改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在华夏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上,“元旦”一词也有着众多的雅称,如三元、元日、正朝、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新正、鸡日等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而西方的“元旦”始于西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双面神“Janus”这位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January”这个词。据推算,中华民族的元旦比西方的元旦至少要早两千年。
元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很多文人墨客也赋诗予以赞美。如宋朝王安石的《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述的就是元旦那日百姓放鞭炮、换对联的习俗。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慈。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了庆贺元旦的快乐情景。元朝诗人叶顒的《已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新春佳节,天地间风霜尽去,春意盎然,日历上又添了一岁,新春代替了旧气象,春天的来临让梅花、柳树展现了新姿,只是冬天不凋的松竹有了一些老态,新年因为高兴饮了太多的屠苏酒,欢笑的声音响彻了云霄。
在古代民间,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拜祭各方神灵,一家人团聚一餐。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就进行了详细记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便要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桃汤、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
如今,元旦作为世界性节日,在各国都承载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在现代技术加持和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也更加兴旺,呈现出更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逐渐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