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旅游”背后是旅游消费“正向趋势”
□戴先任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相连,旅游市场火爆。热门景点游客络绎不绝,与此同时,以“远离人群”“不逛著名景区、不逛网红城市”为特点的“反向旅游”成为很多人的假日选择。(10月9日《经济参考报》)
相比于以往很多人喜欢扎堆热门旅游景点,“反向旅游”的追捧者反其道而行之,避开那些热门旅游景点,选择一些冷门城市、冷门景点;一些人甚至不做攻略,也不去景点打卡,而是选择“在酒店发呆”“宅民宿玩手机”的“摆烂式旅游”……
一直以来,在国庆黄金周等旅游旺季,热门旅游景区往往启动“人从众模式”,旅游体验不尽如意。一些热门旅游景点一到节假日就人山人海,一些景点还会限制参观时间。如果是跟团游,往往还会把行程安排得很紧,难以给人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而且在节假日期间,一些热门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酒店、餐饮的消费价格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偶尔还会发生欺客宰客的乱象,使热门景点游客的旅游体验感下降。此外,热门景点还可能带给游客“审美疲劳”,比如,节假日陪同外地亲友再次光临热门景点,或者通过辅天盖地宣传“熟悉”了热门景点,再加上一些热门景点存在项目同质化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而反观冷门景点,不仅没有人山人海,而且异质性、差异化明显,消费也相对较低。由于没有大面积商业化而拥有“原汁原味”的风景和乡土人情,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惊喜”。这些正是不少游客“用脚投票”这些冷门景点,进行“反向旅游”的缘故。“反向旅游”流行,折射了公众理性消费对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因此,“反向旅游”的背后是旅游消费“正向趋势”。
“反向旅游”的兴起,带火了一些冷门城市、冷门景点。但消费者对“反向旅游”也不应盲目跟风,要注意防范踩雷。如一些冷门景点可能存在接待条件简陋、交通不便、观赏性差、服务意识较差等问题,若是游客对这些方面期待较高,难免会出现心理落差。所以,游客如要选择“反向旅游”,最好还是要提前做好攻略,不能“走到哪算哪”,可以“反向旅游”但不能“盲目旅游”。冷门景点也要抓住“反向旅游”这一机遇,积极改善环境、交通、卫生、食宿、安全等各方面条件,把“反向旅游”当成“后来居上”的机会。
“反向旅游”流行,应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旅游业要能从中看到旅游消费升级的信号,积极顺应形势,作出更多改变。比如要更为重视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更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等。只有旅游业与时俱进、积极求变,才能更好地满足越来越“挑剔”的游客,促进新趋势下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