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珍稀图志
——《皇清职贡图》原版原大全真影印本解读
□胡廷夺
《皇清职贡图》
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民族出版社
清代“康乾时期”,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发展达到极致,人口增长,社会安定,幅员辽阔,属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纷纷来朝。为彰显“康乾盛世”的雄厚国力,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六月初一,乾隆皇帝降谕编写“职贡图”:“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着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瑶、黎、僮以及外夷番众,仿其男女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各该督、抚于接壤处,俟公务往来乘便图写,不必特派专员。可于奏事之便,传谕知之。钦此。”
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傅、忠勇公傅恒按照乾隆皇帝这一谕旨,组织一批官员和画家历时十余年努力,终于编绘而成《皇清职贡图》。该作品总共绘制300种不同地区、国家的民族人物图像,每种图像皆描绘男、女2幅,共计约600幅。人物由地方总督、巡抚组织当地画家绘制,文字说明由地方官员书写,上报朝廷汇总后,乾隆皇帝亲派大臣对文字订正,由宫廷画师再度进行统一绘制。书中记载均为作者亲眼所见,每种图像真实可信。每种图像皆以汉、满两种文字进行简要说明,简要地介绍此民族与清王朝的关系,以及当地的风土民情。
《皇清职贡图》依地区编排:卷一为域外,如朝鲜、琉球、安南、英吉利、法兰西、日本、汶莱、荷兰、鄂罗斯等20余国;卷二为西藏、新疆;卷三为关东、福建、湖南、台湾;卷四为广东、广西;卷五为甘肃;卷六为四川;卷七为云南;卷八为贵州;卷九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后所续补增绘之图。书首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和谕旨;书中有首席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刘统勋,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梁诗正,左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学士董邦达,乾隆元年(1736)状元、内阁学士金德瑛,乾隆十年(1745)状元、内阁学士钱维城,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窦光鼐等一批大臣的恭和诗。
今年上半年,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以原版原大的形式,全真影印出版了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皇清职贡图》彩绘册页本,首次向世界披露《皇清职贡图》原件的真实面貌。书首有著名历史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苍铭撰写的阐述《皇清职贡图》绘制过程、收藏情况、法国藏本价值等方面的“前言”。
彩绘册页本《皇清职贡图》原藏圆明园,后流落法国等地;黑白刻本《皇清职贡图》原藏武英殿,后收入“钦定四库全书”。从乾隆谕旨、御制诗和大臣们的恭和诗,以及所绘图像、所写图说可知,《皇清职贡图》弥足珍贵,其在图像古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深远影响,与同类图像古籍相比,它绘制的图像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涵盖面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图像、文字资料,书中反映出清代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反映出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它让读者看到了200多年前我国和外国的众多民族的区域分布、历史概略、社会生产、生活状态、习俗风情、民族特征、族际关系、与朝廷的关系等。
清代绘制的《皇清职贡图》是为颂扬其治下多民族国家实现大一统的盛况,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文化和思想宣传中极力强调内地与边疆政治上的一体性。通过《皇清职贡图》,可以清楚看到清朝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努力。虽然“中华民族”的概念是清末梁启超先生提出的,但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历代中央王朝和边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都做出了贡献。其中,清王朝是中国皇朝史上民族关系最好的时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