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古镇之美
□刘云燕
下司古镇,也许名不见经传,却是我贵州之行中,记忆深刻并深深喜爱的古镇。
也许是看惯了纯商业化的镇子,当我一踏入贵州凯里下司古镇时,那里淳朴的风情,多民族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们从芦笙广场开始,仿佛踏入了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的乐园。
下司古镇,深藏于苗疆腹地,小巧而精致。小镇临水依山,石板路上,古老的木门上还贴着大红门神和春联,活色生香的演绎着淳朴的生活场景。古镇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上有两座著名的风雨桥,一座名为“良心桥”,一座名为“状元桥”。当我们行走在其上时,风雨亭与苗寨里相似,却又精致玲珑,弯曲的弧度明快自然,仿佛让你走进了江南水乡。
而穿过良心桥,就是高大气派的广东会馆,标准的岭南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奶白色的外墙面,青砖镬耳,让人疑惑走到了广东。而当你回望时,又看到几座砖瓦洋房,中式木雕门窗,中西合璧。这里还有两湖会馆,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古院斑驳,灰瓦覆盖,仿佛又走到了湖南,湖北。这里还有徽派建筑,“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葱茏的大树掩映在不同的建筑风格中,溪水潺潺,拱桥弯弯,不消一个时辰,你可以领略不同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此时,我不禁开始疑惑了,在如此偏远的地方,怎么会有一座如此的小城,兼容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古镇的人说,我们这里曾经特别繁华,河边商贾云集,城里马帮结队,曾是有名的商旅小镇,素有“小上海”之称。我不禁更加惊讶了。原来,水是下司繁盛的源头。清水江畔的小镇,曾有著名的下司大码头,无数的挑夫、脚夫通宵达旦地搬运。下司古镇在清嘉庆年间辟为商埠,在民国时期达到了鼎盛。当地人把山里的木材运出去,也把淮盐、丝绸等货物运进来。曾经的小城,千帆云集,万名水客,人声鼎沸,是黔中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这样想来,各地建筑风格的融汇,就理所当然了。
于是,当你行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时,你可以看到曾经的会馆,餐馆,商号,古民居,古街巷,一砖一石中似乎都写满了下司古镇曾经的辉煌。我踏着石板路,安安静静的,行走在花街旧巷里,条石无言,风儿依旧,似乎我们可以在细节中发现下司悠久的历史。
喜欢面水临窗而坐,泡一壶香茗,必要点一锅苗家地道的酸汤鱼,当地人做酸汤鱼不用大鱼,越小味道越好。洗净的鱼冷水下锅,加上白酸、红酸、辣椒等配料,在酸汤里浸泡,做出来的鱼味道鲜美,而酸汤也极美味,能让人喝上几大碗。当地人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罗圈”,而一碗酸汤鱼能让你在盛夏也保持着好胃口。当你一边品味着美食,一边看着古镇悠然,江水依稀,不觉会爱上这里的慢时光。
下司最美的是夜色。当你在夜晚,灯火璀璨时,看着如繁星般的灯光,古镇越发迷离,有人说是尘封的驿站,是清水江上的明珠。我却感觉下司就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也写满了回忆的地方,一个对未来心怀憧憬,自在安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