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精神薪火相传
——从九峰书院到五福小学
□杨 波
九峰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是黔西南州境内最早的书院。其他如桅峰书院、文峰书院、凤山书院、莲城书院、珉球书院、册亨书院、盘水书院、培风书院,乃至名声显赫、影响深远的笔山书院等都建于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历史都比九峰书院为晚。
当年的九峰书院,建在兴义府(今安龙县)城北魁星山海潮寺前殿,因面临九峰山,故名九峰书院。根据安龙县的教育布局,现在的九峰书院包括五福小学和五福一幼。五福小学、五福一幼现在是五福街道规模最大、学生最多、校园环境最好、师资力量最充足的学校,承载着五福乃至周边乡镇(街道)对教育事业的期望。
根据《兴义府志》记载,九峰书院的膏火费用是由当地知府从自己的俸银中捐献,这里的膏火费用指的就是书院里面烧柴、点灯等费用。有了这笔款项,学生们就可以生火做饭、点灯读书,有效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也为刻苦攻读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有一件事对于富家子弟来说不算问题,但是却在很长时间内困扰着寒门学子——那就是夜间读书的问题。古语说:三光日月星。白天读书,当然大家都是得益于太阳的光辉。到了漫漫长夜,白天的喧嚣热闹让位于万籁寂静,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很好地转段为琴棋书画诗酒花,本是读书的大好时机。此时苍穹的太阳已经退位,月亮和星星的光芒,对于抚琴、吟诗、品酒、嗅花,甚至下棋子大一点的象棋所需要的照明都能够供给,可是对于读书来说就是十分的费眼,甚至根本看不清楚。
“秉烛夜读”“挑灯夜战”“醉里挑灯看剑”,也得有烛有灯才行啊。贫寒到无烛无灯,或者有灯无油的寒门学子怎么办?这就诞生出中国历史上两个伟大的成语“凿壁借光”和“囊萤夜读”。凿壁借光需要邻居的大人大量,而囊萤夜读经康熙皇帝实验,根本不靠谱。康熙皇帝曾说“据古书载,学子幸赖袋中萤火虫而深夜苦读。但朕驻跸热河时,尝谕令侍卫搜罗数百萤火虫置于袋中,其光量不利览读。”
夜晚读书在中国古代,还是得靠灯火。《兴义府志》记载,从乾隆年间建设并投入使用的九峰书院开始,膏火费用就是从当地知府的俸银里出。这说明,学子在校期间的夜间读书学习已经得到保障。可是,离开学校后,回到家,寒门学子依旧没有足够的灯油用于彻夜读书。这个问题在兴义府,直到一个人的到来才得到解决,这个人就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父亲——张锳。张锳(1791-1856),字右甫,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中顺天府乡试举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兴义府知府,他最为重视教育事业,在任期间每天到了午夜交更时分,就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篓巡城,若看见哪户人家有人在挑灯夜读,便去义务帮他添加灯油,且送上鼓励,这就是“加油”的由来。可以说,张锳在任兴义府知府期间的“加油”举措,是政务服务的延伸和优化,切实解决了寒门学子夜晚读书的问题。
现在读书早就不用蜡烛、油灯了。即使在偏远的山区,学生们都是在电灯下读书。只是电灯有很多种,亮度也各有不同。现在的书比以前多得多,书上印刷体的字也比以前小很多。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还是有一部分作业和阅读需要在回家后完成。五福小学因为招收的主要是易地搬迁来的新市民子女,不少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老师们在课后走访中发现,有的孩子没有合适阅读和写作业的台灯,就自发地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钱来给学生买台灯,让学生在明亮的灯光中看书、写作业。
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需要洒下种子,静待花开。当年的知府张锳兴建试院,培养学子,十年之后才有佳士及第登科。五福小学从2018年投入教学至今,学生的小升初成绩也在逐年提升,到现在每年已经有近20名左右的学生可以考取全县教学质量遥遥领先的加油书院,极少数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孩子还能被兴义阳光书院、勤智学校等名校录取。在一所新市民学校取得这样的教学成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隋代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度,催生出天下学子先饱读儒家经典,接着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然后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念。“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入仕几乎成为封建时代人才的唯一出路。而今,新时代学校要培养的人,当然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安龙县是武术之乡,有很好的体育运动基础和氛围。五福小学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一部分学生还萌发出了当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学校因势利导,在校体结合方面取得突破,相继为贵州省体育职业学院、省体育工作大队输送了不少跆拳道、中长跑、举重和跳水运动员,其中跆拳道项目运动员已斩获贵州省青少年锦标赛冠军,运动健儿在体育赛场上继续传递着“加油”精神。
从九峰书院到五福小学,三百年文脉不断并与时俱进发展。从乾隆年间到现在,历经知府捐俸银供给书院、张锳派人挨家挨户上门为学子添灯油、到如今的老师为学生买台灯;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应试,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形式在变,崇文重教、力争上游的实质不变。薪火相传的“加油”精神为莘莘学子点照亮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