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33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6-09

瓦寨斗笠


□甘典扬


  家乡三穗,地处湘黔边境,常年雨量充沛,自古产竹,且品种多样,这也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竹编产品,如:青洞的细篾篮、岑巴的簸箕、岑克的背篼、大水坑的竹筛等。每逢县城赶集,各种竹编产品汇聚满街,琳琅满目,有的小巧精致,有的粗犷大方,无不制作精良,经久耐用。

  这些竹编产品中最为有名的当数瓦寨的斗笠,家乡人俗称“斗篷”。说是瓦寨斗笠,其实全县各地都有编织、制作,但以瓦寨镇为主,对外统称“三穗斗笠”或“瓦寨斗笠”。

  瓦寨斗笠由粗、细两层篾胎套成,中间铺纸、棕丝,外涂三层桐油以保护竹篾,笠面显黄、黑、棕三色图案,颜色鲜美、轻巧大方、结实耐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城乡赶“四八”场,人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市场,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戴一顶瓦寨斗笠,在阳光下闪着油黑、漆黄、浅褚色的光,像绽开的朵朵莲花,成为家乡乡场独特的风景。

  瓦寨镇有条老街名叫斗街,其街名就来源于这里是当地最为有名的斗笠编制、加工、交易场所,所在村也以此命名,名叫斗街村。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打工潮尚未兴起,全村男女老少都在从事斗笠编制工作,从划篾到成品,形成一条龙产业,瓦寨也被称为中国民间斗笠之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农村人个个需要斗笠,县城机关工作人员为了支农,也需要斗笠,因此斗笠的需求量相当大。我记得有一年当生产队长的父亲去县里开表彰大会,得到的奖品就是两个斗笠。我父母都是编织斗笠的好手,父亲负责脱粗篾胎,破削龙骨篾,母亲编细篾、收边。听父母说,在困难时期,大部分群众都靠编斗笠补贴家用,男女劳动力们“白天生产队里挣工分,夜晚煤油灯下编斗篷”,斗笠市场的巨大需求,困难时期对经济收入的渴求,促成了“大人不编小孩编、白天不编晚上编”的热闹情景。有的地方是“全民皆编”,家家户户、街头巷尾、屋前屋后到处可见编织斗笠的人,一个大庭院,经常上演编织制作的比赛。瓦寨的赶集日,整条街有一半在买卖斗笠、斗笠篾,大家挑着一担又一担的斗笠半成品,斗笠量少的就用头顶着,都往集市上赶,热闹极了。

  瓦寨斗笠有破竹篾、编架子(脱胎子)、别顶、夹棕、夹纸、镶边、染顶、光(读第四声,做动词用)油等8道主要制作工序,其他工序也有20余道。

  瓦寨斗笠以楠竹和水竹为原料,楠竹用于斗笠边框的固定,称为龙骨篾,约小拇指大小,长短依据斗笠周长而定。水竹以拇指大小为佳,水竹竹竿要饱清厚实、竹叶茂盛、枝节完好、竹节长、无虫咬和疤痕。破划斗笠篾非常讲究功夫,篾条要剖得粗细均匀,不能厚薄不一,是一种比较精细的手工技艺,也是考验篾匠功夫的一道重要工序。尤其是破细篾,需要薄如纸,细如发,丝丝均匀,高明的篾匠破细篾时以指甲为刀,嘴撕,辅之以篾刀,也唯有这样的破篾功夫才能撑起精巧、实用的斗笠。

  篾破好后就是脱胎、编架子。为防止粗篾过于干燥易断,脱胎前要先把粗篾浸泡在水里,约一个小时后,用一把专用篾刀将粗篾再刮一次,这样有点毛刺的粗篾就变得更加柔顺、光滑。用粗篾在竹胎上脱胎编织成型,再用楠竹划破、削磨的龙骨篾在胎子周围固定粗篾胎,龙骨篾的长度为斗笠的周长,一个圆锥形的斗笠粗篾胎就成型了。这一层篾胎的篾孔较大,是斗笠的骨架,起支撑作用。

  接着就是在粗篾胚子上编织细篾,不管是编粗篾还是细篾,在编制过程中,主要的手法就是经纬交织——挑起两条经篾压住一条纬篾,这是竹编中最常见的“挑二压一”方法,类似于织布时的经纱和纬纱。编织细篾最考究妇女的编织功夫,双手翻飞如舞,经一下、纬一下,每个小篾孔眼大小完全一样,看着细如发丝的竹篾在指间来回穿梭,一圈圈向外扩展……你会被这独特的“手舞”折服。

  将细篾全部编织、固定好在粗篾上,把长出来的细篾部分缠绕固定好,这个过程叫收边。收边后,一个含有粗、细两层篾的斗笠架子就算完成了,但这只是半成品。等斗笠作坊收购斗笠后,再按照别顶、夹棕、夹纸、镶边、染顶、上油光的程序逐一做完。每一道工序都很复杂,如“光油”,先是“老油”打底,“二道油”加厚,“嫩油”开光,还需晾晒。晒干过程时间必须把握到位,晒少了色不够,多了则失色泽。

  家乡斗笠因其轻便实用,除了作为日常生产用具外,也曾经伴随黔籍抗日英雄们走上抗日战场,有着光荣的爱国历史,一样为抗战胜利做出过积极贡献。1940年6月,镇(远)遵(义)师管区第二候补团在家乡订购斗笠2300个,并限令“每日交斗笠400个”。次年该团又订制军用斗笠,为适应战场需要,还对斗笠的制作作出了特别要求:“六方顶,中径一尺,白纸一层,面上黄纸一层,顶加一层,内加黄篾四块,满上油光,油黑字四个。”

  瓦寨斗笠因其精巧的工艺、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曾以“国礼”身份两次走出国门。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在周恩来总理的精心安排下,外交部提前作了准备,其中一项就是挑选具有民族特色的贵州竹编工艺品瓦寨斗笠作为国礼。

  1959年出生的三穗县自然资源局退休干部郑世明老人曾对笔者介绍,说他有幸目睹了当年赠送给尼克松总统作纪念的斗笠,虽时隔半个世纪,仍记忆犹新。

  据郑世明老人回忆,当时他家住在瓦寨,其父亲郑树荣当时是瓦寨斗笠合作社主任。1971年,大约是在10月份的一天中午,他放学回家,进屋就看见堂屋桌上放着一包东西,用红绸布包着,他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便悄悄打开红绸布看,原来是5个大斗笠和5个小斗笠。他父亲从屋内出来,急忙制止说:“别乱动,这是一会我要带到县里去的,听说是要运到北京的。”其实当时这几个斗笠送去北京具体做什么用,郑树荣也全然不知,具体情况是严格保密的。郑树荣接到上级安排这个任务后,他立刻安排厂里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迅速精心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直到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结束后,郑树荣上县里开会,才知道去年带上北京去的斗笠,是我国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的纪念品。1984年,瓦寨斗笠再度作为“国礼”赠送给访华的美国总统里根。一种竹编,两次被选作国礼,何其荣幸啊!

  瓦寨斗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虽然过去有着辉煌的历史,但现在它的大部分适用功能已被雨衣、雨伞替代。如何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把斗笠从文化遗产变成文化资源、旅游产品,把传统的斗笠编织变为“指尖经济”,这是现如今家乡的一个新课题。


(作者单位:三穗县政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