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境 “夜郎”遗迹考略
□蒋先才
近年来,我多次对乌江北岸的松烟至木岔渡到白泥哨溪的古驿道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到,这些古驿道路面宽均为1.2米,用石砌成的路面、石梯、石桥贯穿整条路段。这些古驿道与四川合江县至广东番禺的方向一致,途中有两座石板平桥,较大的一座是余庆县松烟镇麻言洞的平桥,长20米,宽1.2米,此桥桥面由7块长8尺,宽4尺,厚1尺的石板组成,河中有8个桥墩,桥两端是弧形。修建时间没有人知道,当地村民组就叫平桥村民组。距桥头20米的路上有长方体修路碑。民国年间修建,碑文中有“过往客人呻吟蜀道”文字。途中还有两块清嘉庆年间的葺路碑。(“葺”是修补的意思)在乌江峡峪有这样规模的古路实属罕见。由此推测,乌江境内现存古驿道或为夜郎古道。
从地图上看,乌江在余庆县关兴镇高碑处转了一个 90 度的弯,牛场河在水口渡与乌江相连,乌江和牛场河把大乌江的大部、龙溪小部、石阡县河坝大部包围成一个三面环江的“弓”形半岛。牛场河从印把山至水口,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峡峪地带。“弓”形半岛的周围,发现了二十多个营盘。这些营盘都是建在独立的山顶上,它与普通的土匪营盘和地方百姓防匪的营盘不同,保存完好的关塘水桥营盘、河坝瓮岩平营盘、秦洞营盘、岩郎营盘等,围绕半岛连成一线,互动性很强,具有防御外敌入侵功能,这与彝族传说夜郎有严密军事设施相符。
“关、哨”地名与旗杆窝的发现或可印证夜郎古歌“夜郎山尖插旗杆”传唱。石阡的牂牁夜郎专家在水口渡附近的山顶上发现旗杆窝遗迹。我根据这一线索,也在关塘村金竹园古寨对面的小山上、山寨(与石阡县相接)的山顶和观音场北面的四岩山顶上发现三个旗杆窝。中顶山的山顶边缘有一山沟,当地人叫旗杆壕,山顶最高处的石头上有一小洞就是旗杆窝。金竹园山顶、中顶山山顶和四岩山顶的旗杆窝边缘都有一凹地,推测是守旗哨兵的遮雨避风之处。金竹园到山顶旗杆窝有一人工修筑的小路,可能是方便哨兵轮换和运送必要物资。这些旗杆窝遥相呼应,通过旗语传递讯息,及时向各方守军报信。遥相呼应的旗杆窝遗迹的发现,或可说明古时从水口渡到关塘金竹园一带有较大规模军队驻防。
从石阡水口渡到余庆大乌江的构皮滩一带,还有很多关、哨存在。关塘东南面有大皇关、小皇关、哨溪、卡门,南面有凉风哨、毛坪哨,西面有皇关冲,北面有头卡、二卡、关口和关口平。若发现的旗杆窝是古代传递军事讯息的标志,这些关、哨、卡则是盘查过往行人、把住外敌侵扰、保护家国的要塞。
古时都城的郭外称郊,郊外称甸。凤冈县汤权《夜郎古甸刻记夜郎古都》有这样的记述:明代“夜郎古甸”摩崖,位于凤冈县城西南方约6公里的何坝镇一处名为錾字岩的天然石壁上,此处是古思州至播州官道必经之地。凤冈遗存400多年前的“夜郎古甸”摩崖石刻,或说是今天搜索夜郎古国疆域及其都城位置的的座标。以“夜郎古甸摩崖”为圆心,以约五百里范围搜寻曾经堪称“自大”的夜郎古国国都,是一既合理又有依据的有效考古方法。余庆县大乌江镇关塘村的金竹园恰在“夜郎古甸摩崖”正南方约两百里。在关塘附近目前发现的有:余庆县狮山村椒园,访了当地老人吴光材(男,78岁)说椒园是刀耳“郊”:石阡县本庄镇椒园;余庆县原小腮镇两椒园,我去访过,都说是椒园的椒是交通的“交”,余庆县龙溪镇有一地名叫“蕉溪”。这些郊园地点连成线就是围绕关塘村成半圆弧形,直线距离约60公里。如果关塘村所辖地是夜郎都城,这些椒园就很可能是古代都城的“郊”。与先前古墓中的殉葬品、进村的古驿道、旗杆窝等对照,可说明金竹园是夜郎国的王城或一重要城池。
弘治《贵州图经新治》记载:“夜郎县,在葛章司西十六里。唐置,隶夷州;宋改珍州;元废。”据石阡县史载,石阡县城始建于元代。由是“葛章司西十六里”范围为石阡县元代以前的政治中心,葛章司在石阡县西北角,也就是现在的石阡河坝街上,通过走访了解,葛章司旧址在河坝中学,余庆县大乌江镇在葛章司西十六里范围。这样看来,元代以前的夜郎县首府或在余庆县大乌江范围内。
从弘治《贵州图经新治》记载和石阡县建址来看,夜郎国的消失大概从元代开始的。其一,弘治《贵州图经新治》记载文中所述的元废,并不是简单的城池搬迁,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也许是战争的杀戮,城池的毁灭和人口的迁徙甚至隐姓埋名。其二,播州之役时,杨应龙组织现余庆县乌江两岸的少数民族对明军南路军进行阻击,由于力量悬殊,播州军队惨败,乌江两岸的人口死的死,逃的逃。在大乌镇张大沟村民组一岩壁上有红色一米见方的“仲”字,写字时间无法考证。据了解,仲族是古时的少数民族,后合为壮族和仡佬族。据说当地是仲族的聚居地,由于播州之役当地仲族消失。其三,咸同起义,金竹园张家遭受灭顶之灾。据说,当时金竹园张家是八十多个火堂的古寨,为了躲避清军,所有家族的人藏在附近的白羊洞里,后被人告密,全被清军剿杀,只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逃到外地,三十多岁才回来安家。因此,金竹园张姓族人对自家的历史只了解到清咸同年间。
余庆有一个“夜郎妃子墓”的传说,流传很广。早些年作为口传非物质文化已经上报省民宗局登记备案,这或许也是古夜郎之地流传下来的不多的口传遗迹之一。果真如此,这个传说故事也如“石阡夜郎古歌”一样,是夜郎文化“活化石”了。
岩门江南岸的构皮滩镇,古称太平堡。镇政府所在地西面不足四公里,有座山叫青山,青山桥左侧还有一座山叫凤凰山,山半腰小地名叫枇杷坪的丛林里,有一座古墓,人称妃子墓。
金竹园位于余庆县大乌江镇关塘村,因“金竹夜郎”得名。明万历年间碑文中“金竹园”字样,印证了这一地名存在的久远,解放后更名为园坪。相传金竹夜郎统治时期是夜郎国最强盛的时期。
金竹园古寨背面是乌江南岸200米高的悬崖,四周崇山峻岭。从余庆县松烟至白泥哨溪的四尺古路通往村寨的山前,或为从四川合江至广州的古道。山顶有一旗杆窝,与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夜郎古歌”“两边修起人字路,中间人行修宽点,砍根大路上山尖,旗杆插起万万年”的描述相似。
“四大鳌鱼”或为夜郎时期遗迹。“四大鳌鱼”在水泄江(水溪江),解放后改名为水平,古时的水泄江即为现在的乌江。水泄江地处乌江南岸,正对江北的穿洞、爿字垴和独角拜相,山后约200米高的山岭就是石阡县夜郎专家找到的旗杆窝,东面不到 l 公里是岩门江的关门石。寨中有一古老的天井坝和龙门石梯,天井坝的四角有“四大鳌鱼”石雕鱼图案。当地百姓说,修建时间无人知晓。若石阡县夜郎专家对夜郎的考究真实,或可推断“四大鳌鱼”为金竹夜郎时期遗迹。
“殿堂、朝天郭、虎堂和金鼓凼”等地名或与夜郎王府有关。“殿堂”在关塘的电塘组,现存有一些古建筑遗迹。查阅中国古代建筑词条,资料显示“殿堂”指的是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宅第中的主要建筑。关塘村的“殿堂”若非随意取名,那么,它可能与古代皇宫王室之类有关。
“朝天郭”,古代的职能相当于翰林院,兼掌起草制诏,编史考议制度,评正文书,各皇室顾问等,主官为大学士,下设侍读学士、修撰、校正三种官职,臣相职务一般是从朝天郭中产生。就在殿堂附近有一地名叫“朝天郭”。
“虎堂”词条解释为一切行动有国家领导人指挥,有先斩后奏的权利,贪官污吏闻风丧胆的组织。在殿堂附近有一地名叫虎堂坝。
“金鼓凼”殿堂与虎堂之间有一小山叫金鼓凼,在山脚有古路上山,山顶上约有 100平方米的凹地,地上有瓦片。从词汇意思看,金鼓即四金六鼓,它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也表示武器与布阵。
总之,殿堂、朝天郭、虎堂和金鼓凼,都是古代国家机关名称。在等级非常严格的古代,地方官吏或贫民是不敢把自家的庭院取名为殿堂和朝天郭等的。若非偶然,亦说明这些地名亦与古代皇室有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夜郎国或在余庆大乌江的金竹园一带,为西汉时期夜郎国的政治中心。
今日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