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古镇:清水江畔的“小上海”
□姜文斗
也许是上天特别眷顾这片土地,清水江从斗蓬山一路流来,在这里短暂歇息。这一歇,便给一块江畔丰饶之地赋予了无尽财富和灵性;这一息,便给一个河边人气聚落积淀了无限商业和文化。
这就是贵州八大古镇之一的下司,清末民初我国西南地区一个举足轻重的水码头,被人称为民国早期清水江畔的“小上海”,远藏在“西南山区的一处不夜之城”。
时过境迁,许多年后,我们依然还能在码头上、街巷间触摸到小镇的历史脉动,以及古镇远去的繁华与落寞。
到清雍正年间,清水江中上游航道尚处于梗塞状态,从湖北、湖南进入贵州、四川、云南的物资,多依靠镇远码头转陆路,经过漫长的肩挑背驮、骡马驮运方可运达。雍正七年(1729),云贵总督鄂尔泰和贵州巡抚张广泗主持,开始疏浚清水江等河道。
清水江河道的全线疏浚,始于乾隆年间。此后又经历年多次疏浚,已经初步具备全线通航条件。一时间,因清水江航道畅通而“黔楚通行,商民称便”,延及上游重安、下司等处的清水江水运贸易随之兴起。
到清中后期,黔地频年战乱,处在萌芽时期的清水江水运贸易时断时续,还一度梗阻。
1882年,都匀知府邹元吉再度疏浚清水江河道,清水江航线自此全线打通,成为一条成熟的黄金水道。
下司上行可达都匀,下行可达黄平而转道出潕水,东行则可达凯里,又相较镇远而距省城贵阳更近,因而作为清水江上游最重要的航运码头和商业集散地,从19世纪末开始扮演西南地区水上交通的重要角色,逐渐成为清水江流域举足轻重的一大码头商埠。
下司共有三个码头,分为小码头、大码头和南码头。其中,小码头修建时间较早,多为土司、官府专用。清乾隆、嘉庆年间始修大码头,作商业和民间用途。而南码头则为备用应急码头,实际很少使用。
湖广江浙地区的棉纱、锦丝、布匹、油盐、煤油、铁具等,逆流运到下司大码头,起岸分流陆运到贵州贵阳、安顺等地,转道入云南、四川两省。从下司码头逆水再上行,则抵达贵州都匀。而云、贵、川三省的烟土、皮货、桐油等则源源不断地向下司码头汇集,装船顺水东下洪江、入洞庭。最盛时,下司码头年吞吐量数万吨以上。
“大码头上走一走,包你活到九十九”。民国初年,下司码头常年停泊的大小船只多达五六百艘,忙时甚至达到一两千艘之多。宽阔的河面,常年过渡亦无须渡船,踏商船即可过河。
而每天清晨满载货物的船队出发时,一二百艘船起锚离岸,行至河心,延绵长达数里。真可谓“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相较由湖南水路(沿潕水)进入贵州的镇远码头而言,下司码头更近省城贵阳。清末民初,下司码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际上已经逐渐取代镇远而成为贵阳等地物资进出的枢纽港口。
“大场赶马,小场赶猪”。逢午(马)日和亥(猪)日下司赶场,日成交额多在五万银元以上。
有文人描述当时的盛况:“每逢场期,白日车马商店门庭若市,客栈商贾云集,晚间船上灯火通明,酒肆通宵达旦。远远望去,好不壮观。”
这是下司古镇独特的一道商业人文风景!
有码头,就有“吃码头饭”的人。下司码头常年保持七八十个从事搬运的人。忙不过来时,码头搬运工甚至临时增加到二三百人。
而货物上岸后,转陆路,多依靠马帮驮运到贵阳、安顺等地,而后转道他省。因此,民国初常年往返下司的马帮成群结队。一时间,马铃声声,不绝于耳。
随着搬运工、打杂工、掮客、马帮等各种群体的出现,下司码头“脚板行”“做货帮”等形形色色的帮会亦随之兴起。
相应地,造船厂以及铁匠铺、帆布作坊等也陆续诞生,而水警巡逻、厘金、邮传、调解等相关管理机构亦相继完备。
最盛时,下司商埠沿街遍布客栈、货栈、当铺、钱庄、商铺、饭店、茶馆,以及其他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服务行业,可谓“商号林立”。规模较大的商号有江西人刘同庆的“庆元丰”,湖南人张文斋、张省斋的“怡兴斋”等。
据民国七年(1918 )统计,下司有商户197户,从业人员583人,资金达21.75万元。
大批商人长期在下司经商,产业形成了规模,最后举家搬迁落住于此。因此,下司常年充斥着南腔北调、五花八门的各种口音。
有趣的是,《麻江县志》录有“平定下司河外龙心精所译苗语”一组,“以备方言”:
……祖父曰“告”,祖母曰“屋”,商人曰“乃交阿赈”,士人曰“乃交同斗”,……吃饭曰“陇瓜”,吃菜曰“陇窝”,吃肉曰“陇李”,饮酒曰“嚎酒”,饮茶曰“嚎么金”,……大门曰“瓜勺”,火炉曰“瓜家”,床曰“瓜秋”,仓曰“来农”,……锅曰“鱼”,水桶曰“提么”,筷曰“丢”,饭碗曰“地瓜”……一曰“衣”,二曰“窝”,三曰“比”,四曰“梭”……
这组苗语,出自下司人龙心精之手,足有百数十个常用口语,且为民国时期县志所收录,可见此前早已经编印成书传世。
这是难得一见的!可见下司作为西南商埠集散地,为解决外来客商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沟通存在的障碍问题,而专门定制了“语言指南”。也可以说,这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
巴蜀文化、江淮文化、岭南文化、徽州文化等,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产生了斑斓多彩而独具特色的下司建筑文化,多体现在会馆建筑上。
会馆,是同乡议事之处,也是精神寄寓之所。民国时期的下司,随处可见雕梁画栋、幽静典雅的会馆亭台楼榭等。
《麻江县志》见载,明清时期,平定下司即有禹王宫、天后宫、万寿宫等。禹王宫为安徽会馆,崇祀大禹;天后宫为福建会馆,崇祀妈祖;万寿宫为江西会馆,崇祀许逊。
到民国时期,又新增了广东会馆,以及两湖会馆(三圣宫)等。
民国中后期,清水江沿线一带土匪横行,抢掠劫杀之事不时发生,货船多不敢单独出行,得等凑集百十艘后结伴而行,且依靠武装护运,方得以安全跑一趟。繁忙热闹一时的水道,因此逐渐冷清下来。
经历近三十年鼎盛时期后,随着抗日战争爆发,贵州陆上公路交通兴起,下司作为水运码头和物资集散地已逐渐式微。
到20世纪60年代,兴修水电,闸坝断航,下司码头逐渐废弃。1976年,下司航运管理组撤销,标志着下司正式退出水上航运历史舞台。
一条河,一码头,一市集,便是一部东西部经济互补、文化交融史。
百年土司、航运码头、商埠闹市,相继谢幕。
繁华与落寞,如过眼云烟。
经过数十年的沉寂之后,下司又开始以另一种形式展示她的文化内涵。
1999年,下司风景名胜区正式成立。2006年,下司古镇街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街区。2017年,以“天造山水,人文下司”为主题的下司古镇被列为4A级旅游景区。
六百年下司,在新时代再度激发出勃勃生机。
今日下司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