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七日第九十三个中国国医节
中医(药)在现代的传承发展
□袁荣献 屈相玲 李波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
中医(药)的美,难以用文字诉尽。从神农尝百草,心系天下苍生,到后世一代代医家相传,国医国药,传承的是济世养生之美德。
今日,发展中医(药)早已是国之重策。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第93个中国国医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记住、祝福、传承我们的中医(药),让“国宝”永不褪色!
传承千年的中医(药)
中医,堪称中国“国宝”,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汇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 更是九州华夏运用最广泛的医学。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是《易经》的分支,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到“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医药双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到我国四大温病学家之一,清代医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无不体现着中医(药)学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众所周知,西医和中医对人体机理的解释不同,在治病上各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一般来说,西药在急性病症、有明确病因的疾病方面治疗效果显著;中药则在慢性病、功能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西药多由科学家在实验室研发而出,效率高、针对性强;而中药则需要中医从疾病的具体状况入手,来纠正人体的身体状态,见效相对较慢。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中医(药)治疗呢?
中医(药)也叫汉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的医药学体系。
中医(药)在调理身体和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亚健康及患有内科慢性病、妇科病、骨关节病、内分泌失调、康复等疾病上,许多患者优先选择中医进行治疗,副作用小,并且也获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中医善治慢性病、除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中医治疗有许多独特的方法,比如针灸、拔罐、艾灸等等。中医(药)对许多急症的治疗也很有特色,比如速效救心丸,就是一味最常见冠心病急救药。同时,中医与西医虽然各有各的基础和文化渊源,但却可以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在疾病急性发作期先使用西药解决急性症状,再使用中药进行后期调理,其治疗效果事半功倍。另外,中药在降低西药副作用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例如在肿瘤疾病中,使用中药可以减轻放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脏功能损伤等副作用。
在用西药无效或副作用明显,或在原有中医(药)疗法疗效欠佳的情况下,可以变换治疗方式,或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疗效。
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中医是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传承已超千年,有自己完整的理论系统和成熟的方剂方药。现代中医(药)正在不断发展为一个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完整体系。要振兴中医(药)事业,就要加强与深化世界传统医学及中医(药)的国际动态研究,要从内涵和外包装上组织好适合于国际医药市场的中医(药)重点产品,拓宽与国外中医(药)交流渠道,加强中医涉外人员培养,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同时狠抓中药材质量关,严格把控种植、采挖、加工炮制,药好,疗效才会好。
在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打造道地药材区域品牌,推进优质药材全过程可追溯,提倡中药材优质优价、优质优先。中医(药)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其治病有其独特之处,它的潜力正在凸显。促使现代化进程加快,让其新剂型彰显魅力,是中医(药)适时而存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人们对中药产品“三效”( 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便于储存、携带、服用)消费需求的必由之路。
目前,国家实行多项举措使中医(药)在临床医疗、养生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促进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其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中医(药)发展纲要表明了国家大力发展传统中医(药)的决心,也为中医(药)行业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发展方向,为行业从业人员指明了具体工作目标:积极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加大开发推广力度,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鼓励中医(药)机构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统筹利用相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大力支持中医(药)相关科技创新工作,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新模式,推动重大新药创制。要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的一切工作,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不断前行,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探索,中医(药)的独特理论正逐渐被国内外所了解和接受,相信未来中医(药)定会迎来广阔前景。
中西融合,走向未来
2020年开年以来,全国人民经历了一场浩劫,新型冠状病毒侵袭全国,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许多医药人纷纷集结,走上“抗疫一线”,其中包括各省区的中医团队,他们临危受命,来到武汉抗疫第一线。很多人以往对中医(药)的误解,通常是“慢”——疗效慢、作用慢,然而在危急时刻,中医(药)展现了自己的速度。
中医看病是以人为中心,依据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八纲辨证指导思想辨病、辩证施治。首先面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级诊治,高风险人群,实行预制“大锅汤”,增强免疫做好预防工作;对于集中隔离疑似患者,采取依据防疫指导方案,尽快做到“点到药开”“一人一方”,辩证运用中医中药,缩短病程、减少由轻型转重型;而对危重症患者,每日一方,“扶正、温阳、排毒”,中西医协同,而且还采用经络诊察、针灸、香囊、艾灸等传统治疗方式。其次在康复期,注重脏腑功能的恢复,中药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肺”为主,还重视八段锦、太极拳锻炼,促进肺功能及精神状态康复。在与新冠的斗争中,中医不断更新理论,凝练方药,形成专病的“三药三方”。
2020年3月12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司长袁林表示,这次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疫情防控开始到现在,在全国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检查、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的基础上来看,中成药整体质量状况良好。
著名中医学教授王旭东说,吃中药就好像“改良土壤”,西药类似于“铲除杂草”。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国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有效减少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坚定的力量,让人们再次看到这颗人类医药学的瑰宝闪耀。
中西医结合就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事实上,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就一直不断融合其他的医学实践,中医临床直接面对大量的西医学数理检查及疾病诊断,在工作中已不能回避。
在某些疑难杂症面前,医生应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而对一些西医疾病,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整个病程中分不同的时期,利用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其实中医和西医一直在慢慢的互相融合,而中西医结合,就会使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点发挥出来,有助于疾病更好的控制和治疗。
医药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治病救人,在这一点上中西药殊途同归,共同发展才更能为患者带去福音。坚持中西医并重,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促进中西医结合,发挥中西药各自优势,是当前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兼容并蓄、相互借鉴,才能把中药从“一筐草”变为“一筐宝”,让中西医药都为民所用、共治百姓之疾。(作者系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袁荣献副主任药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屈相玲副主任药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波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