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博物馆 讲述远古贵州的生命故事
□本报记者 陈庆
据说在几亿年前,贵州基本上是一片汪洋。三叠纪时期,这片浩瀚的史前海洋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欧洲和北美。此后由于复杂的地质作用,地壳慢慢上升,高原隆起,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云贵高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贵州的岩层完好的保存了地质历史中匆匆的时间过客,记录了生命演化的精彩乐章。说贵州是“古生物王国”毫不夸张,这里从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阶段的早期后生生物化石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要。
8月份开放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向大众揭开了贵州“古生物王国”的神秘面纱。走进地质博物馆序厅,面积106平方米的巨幅海百合化石充满震撼力,立刻抓住了观者的视线。一朵朵直径达半米左右的硕大“花朵”盛开,与它们的“茎秆”一起构成繁花似锦的画卷,而“花朵”上清晰的鳞片状结构,又表明了海百合的动物特征。讲解员介绍,该标本属于超大型密集共生的古生物化石,是目前可知的自然产出面积最大的海百合化石。仔细欣赏,这些看似“雕刻”出来的花朵,其实并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动物,属于棘皮动物门,与海参、海星是亲戚关系。海百合最初出现于约5亿年前,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几度繁荣,形成巨大的家族,现知已经灭绝的种类达5000余种,仅有六七百种生存在现代海洋中。在现代海百合的照片中,它们看起来太像一朵朵生长在海底的百合花,被形象地称为“海百合”。对比一下海百合化石与现代海百合的照片,看起来并不相像,讲解员解释说,那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化石只是海百合的骨骼部分,软体部分没有形成化石保存下来。
从生物诞生之初,众多生物就在贵州的土地上栖息繁衍,使贵州成为古生物化石的天然博物馆,化石种类丰富、多样、完美。地质博物馆序厅里,还有以瓮安、凯里、盘州、兴义、关岭等五个典型古生物化石群标本制作的“五福墙”,象征生生不息、五福临门。据了解,贵州重要的化石群多达10多个,已经发现了4个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古生物化石群,即:关岭动物群、兴义贵州龙动物群、瓮安动物胚胎化石群和凯里生物群。其中,关岭动物群被美国《科学》杂志称为“世界古生物学的重大发现”。该化石群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面积26平方千米,保护区200平方千米,化石形成于晚三叠世的海湾环境,主要化石门类包括:鱼龙、海龙、檐齿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及海百合、菊石、双壳类、牙形石、鹦鹉螺、腕足类、鱼类和陆地生长异地保存的古植物化石。蛾质古生物学家把关岭化石群誉为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宝库。因此,贵州也成为世界上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除了序厅的展示外,流光溢彩的“神秘贵州”展厅也极富看点。它以记载地层、岩石、化石为元素,丰富多样的古生物化石都在“神秘贵州”厅展出,分为“沉积巨著”“生命源头”“龙的故乡”“陆地寻踪”四个部分,用450余件精美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生动形象的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影片,展示了贵州5亿年前至200万年前古生物的演化历程,特别是三叠纪时期的鱼龙、贵州龙、海百合等古生物的繁盛与消亡,向观众展示了史前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命的灭绝与复苏等地质历史现象。
与前文提到的海百合一起生活的,还有其他众多生物。其中有一部分形成完整的化石,而绝大部分其残骸已经破碎混入岩石之中,成为岩石的组成部分。完整的化石成为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也受到石友们的追捧。除了海百合,最受大家关注的要数爬行动物——各种“龙”的化石。在关岭、兴义一代出土的“龙”化石种类众多,大小悬殊,小者才两三厘米长,大者可长达十多米,体型尺寸相差达三个数量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海水中生活。生物的演化是从水生到陆生,爬行动物是已经成功登陆的动物,为什么又跑到海水里去生活了呢?当然是为了生存,获取食物。其实,现代海洋之内也生活着一些原来曾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例如鲸和海豚,它们是哺乳动物,原本生活在陆地上,后来下海求生,逐渐变化成今天这样适应海洋生活的体型。因此可以推断,当时的海洋里食物一定十分丰富,爬行动物争相下海求生。
这里不得不提到中生代海洋霸主——鱼龙类。“神秘贵州”展厅的“镇厅之宝”——梁氏关岭鱼龙化石标本,长10.5米、宽4米,龙长9.3米,是目前所知最完整、最精美的梁氏关岭鱼龙化石,长长的尾部在岩石上完美呈现,精美绝伦,昭示着它曾经在海洋里的霸主地位;蔡胡氏典型鱼龙正模标本长5.3米、宽3.3米,龙长6.7米,产于贵州关岭新铺乡和尚坡,该鱼龙目化石数量极少,目前全世界仅发现一块标本;馆藏的邓氏贵州鱼龙、孙氏新铺龙等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第一批)”……
与海百合和各种“龙”生活在一起的还有鱼类、原始乌龟、软体动物等各种各样的生物。中国始喙龟化石出土于贵州关岭,距今约2.28亿年,是已知最早出现“喙”的原始龟类,“神秘贵州”展厅展出的标本长2.3米、宽1.2米,身长2米,不仅是全球范围内出土最完整的一件中国始喙龟,也是唯一一件展出的中国始喙龟化石标本。
古生物不仅仅为贵州带来重要的科考价值,还穿越时空为贵州送来惊喜。当贵州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时,海水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深,黔中地区浅海区域横亘一条东西向的生物礁滩带。生物礁滩内生机盎然,各种各样的细小生命在这里生活繁衍,如单细胞的蓝藻和真菌、多细胞的红藻和绿藻、地衣、海绵、珊瑚等等。可以想象,当时覆盖贵州大地的海洋里是何等的热闹。由这些生物的遗骸堆积而成的礁体,经过生物化学成岩作用转化为磷块岩,从而形成了黔中磷矿带,著名的瓮福磷矿、开阳磷矿就在其中(“富饶贵州”展厅内有详细展示)。截至2019年底,贵州保有磷矿资源储量46.41亿吨,位居全国第三,当我们享用这些磷矿资源时,可别忘了这是数亿年前无数的小生命留给人类宝贵的遗产。
从宇宙洪荒到蓝色地球,从远古海洋到现代陆地,在贵州这座承载记忆的宝库里,蕴藏着多少地质与生命的神奇故事,待我们一一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