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301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9-29

从江增冲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鼓楼与花桥之美

 

  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的九洞地区,在一片茫茫大山围合的山脚之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三面绕寨,缓缓而过,寨子犹如一座美丽的半岛,四周青山环抱,栋栋吊楼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闻名中外的增冲鼓楼屹立在寨中央,与寨边三座年代久远的花桥交相辉映。村边小溪里白鹅戏水,鲤鱼跃塘,展现出一幅幽谷恬静的田园风光。2008年,增冲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悠久的增冲鼓楼

  增冲建寨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增冲先民于明隆庆年间由黎平迁徙而来,“增冲”为汉语地名,原称“正通”,有“通扫地方的富足之地”之意。据地方志记载,增冲所在的九洞地区是现从江境内建政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明清两代,朝廷采取“拨军下屯,拨民下寨”“改土归流”等措施,清康熙年间又推出兴行教化,作育人才的教育思想,侗族上层人士子弟入学就读,汉文化起始在侗族地区传播。增冲村世代侗、苗、汉等民族杂居,侗族占98%,各民族和睦相处,生息与共,孕育了淳厚质朴的民风和绚丽多彩的侗族文化,以鼓楼、花桥、古民居、石雕为代表的侗乡建筑浓缩了九洞地区乃至黎、榕、从三县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增冲的名气来自增冲鼓楼,不像其他的侗寨一般有多个鼓楼,增冲村内只有一处侗族鼓楼建筑,但这个鼓楼却不简单。增冲鼓楼是国内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侗族鼓楼,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至今已有349年历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家邮电部曾发行《侗族建筑》一套四枚邮票,其中一枚就是增冲鼓楼,可见增冲鼓楼在数不清的侗乡建筑中所占的地位。鼓楼立于寨中央,占地面积109平方米,通高20余米,落地柱12根,其中用四根两人合抱的巨杉为内围承重,称为金柱,外围用八根同样的古杉相托,称为檐柱。金柱与檐柱之间用穿枋相连呈辐射状,不用一钉一铆,逐层上叠收刹至十一层密檐,上面再立两层八角伞顶宝塔楼冠,构成鼓楼的顶部,宝顶直插云空,犹如奇天弄云的两把艳丽彩伞。巨大的楼冠下采用斗拱支撑,楼冠上按大小顺序将陶瓷圆珠串在一起,顶尖直指云霄,形成塔状建筑,各层檐口及封檐板略呈弧形,此造型在所有鼓楼中最为独特,据说这种建造技艺已经失传。各层翼角高翘,泥塑人物鸟兽,彩绘飞禽花草图案。整座鼓楼飞檐翘角,造型优美,结构流畅,不愧是侗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侗族建筑的艺术结晶。

  鼓楼内正中置有一个直径两米的火塘,每当入夜,楼内篝火通明,一为娱乐,二为保持鼓楼干燥,增冲鼓楼历经数百年而未出现霉朽之现象,全得宜于此。鼓楼外沿镶嵌栏杆,内置长椅,供村民唱歌、议事、摆古所用。楼内有一块碑文,名为“万古传名”,原碑立于康熙十一年,由于破损严重,现立的碑为按原碑形制仿制,主要记录了包括立法、司法等一套侗族法律制度,是当地侗族的成文法典。

  鼓楼两侧悬挂一对木刻楹联,楹文为“侗寨仪风天下同流,鼓楼标志世间遗德”,门楣上一块刻有“万里和风”的木匾,是道光年间榕江车江三宝侗寨为敬仰增冲寨的富足祥和、增冲人的通达干练所赠,历百余年仍熠熠生辉。

  

造型独特的风雨桥

  增冲村的风雨桥极具特色,增冲河上建有三座风雨桥,均为廊屋式的全木结构建筑。三座古桥均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风雨桥一般由廊、桥、亭三部分组成,是侗寨中特有的一种交通设施,是村民遮阳避雨,休闲纳凉的地方,也是迎送宾客的场所,还是侗寨拦截财富不随水流走的吉祥物。

  村内的寨脚风雨桥为二跨石墩木梁桥,长48米,宽4.3米。上建悬山青瓦顶桥屋十五间,高5米。桥屋中间抬升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桥楼,通高7米,两端一间抬升形成重檐。桥屋内置栏杆坐凳,以供休憩。桥居幽静的山谷中,与流水、古树、田园、村庄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寨头风雨桥为简支单跨桥,以七根大杉木横跨小溪,其上设桥屋七间,长25米、高4.3米,桥体为悬山顶,高5米,桥内侧设栏杆长凳,桥两头用青石板铺设。

  寨中风雨桥桥长23米、宽4.3米,桥为悬山顶桥屋七间,高5米,桥内两侧设栏杆长凳,桥头有一株三百年树龄的红豆杉。该风雨桥无石墩,通过加长伸臂梁结构很好地解决了桥的跨度问题,该工艺是侗族工匠的智慧结晶。300多年来一直正常使用,是研究侗族建筑工艺、建筑文化、建筑科学的重要实物。

  

红色“双拥井”的荣耀

  在增冲村西北侧有个古井称“双拥井”,建成约有一百多年。由于古井井水清澈甘洌,水源充沛,久旱不涸,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泉”,村里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取水祭井”保平安的风俗,凡家中重大事件或宾客来访都要去取井水用之,以期待祥和。

  关于这口百年古井,还有着一个远近闻名的传奇故事。1930年5月由李明瑞、张云逸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攻下榕江城后,沿着都柳江水陆并进南下,经从江进入广西三江,其中一支小分队在黎平水口被国民党部队反扑,有两个红军战士被迫逃到了增冲,继而组织开展了革命活动,组建了一支游击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34年8月,为了阻止国民党增冲区区长来村里派粮派款,名震一时的“九洞农民起义”(也称“增冲起事”)在增冲爆发,游击队员和“九洞”48寨的青年男壮4000多人汇聚增冲,他们在古井边开会进行战斗部署,随后到朝利山界设卡埋伏,与国民党增冲区区长的部队打了—仗,阻止了他们进入增冲村。

  百年古井寄乡愁,军民共建话双拥。为了让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侗乡薪火相传,近年来,村两委积极争创“双拥模范村”,在每次新兵入伍出发前,村里都会组织新入伍的子弟兵来到这口古井前,让他们“饮上一口家乡水,保家卫国立功返”,村里的群众亲切地把这口百年古井称之为“双拥井”,并在井上建起了“双拥亭”,以激发全村群众发扬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

  (执笔: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处董亚伟)